□ 郭威
在刚刚发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沿用多年的硬指标GDP变为预期性指标。人们意识到,GDP并不等同于国民的幸福感,只有“以人为本”,才能让幸福感和经济同步增长。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口总量控制、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耕地保有量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森林覆盖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8个方面被定为约束性指标。
而正是这些约束性指标才真正体现民众的幸福感。
目前,各地政府纷纷响应中央精神,将GDP增长与幸福感相挂钩。
深圳市已经开始实施“和谐深圳创新工程”,其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如何测量“和谐”和“幸福”的问题。
除深圳市之外,北京、西安等城市也相继开始着手“幸福感”的落实工作。北京市统计局在今年2月发布了《北京市和谐社会状况调查》。并将在今年首次建立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就含有有关市民幸福感研究,包括居民收入差距、安全评价、居民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等15个具体指标。
关注民生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的个人所得税条例,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至1600元,被普遍认为保障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
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将“义务教育人民办”转变为“义务教育政府办”。义务教育体制由“地方负责、以县为主”改为“经费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为主”。收费的义务教育也将逐步向免费义务教育转变。首先从农村做起、从中西部地区做起,在原来免除学费的基础上,现在再免除杂费,使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免费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还给予住宿津贴、困难补贴并形成制度。
2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不以盈利为目的,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强化政府公共职能
“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当今中国政府比较薄弱的环节。
长期以来的政府职能的错位,引发了经济增长与民众幸福、环保、资源等一系列矛盾。
“十一五”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将政府回归公共职能本位,其显著标志是前所未有地由“规划”取代“计划”。
《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界定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优先领域,涵盖从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到国家安全等十多个方面,并首次界定公共预算对应的优先领域。并将“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十一五”期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明确政府责任
公共服务型政府也将更多地强调政府责任。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等失职、渎职责任人给予处罚。
刚刚发布的《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大力推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月2日,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明确今年将重点把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特别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将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列入考核指标。
之前的2月20日,由监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发布施行,随后环保总局又发布施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032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