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廉价资源时代终结 专家称高成本决定高价格(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6:46 21世纪经济报道

 

  廉价资源时代终结?

  主持人:2005年以来,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水价又开始纷纷大幅度上涨。有报道称,北京市的水价今后可能会涨到每立方米8元左右,甚至更高。目前,我国的居民、工业用水价格
水平(按照可支配收入)与国外相比,是否定价明显偏低?

  谢国忠:北京的情况是缺水,主要通过南水北调或海水淡化的途径获取水资源,这些途径的成本很高,决定了北京相对全国其他一部分地区来说,水费要调整到比较高的位置。谈到和外国相比,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的人均收入在国际上偏低,淡水资源也很缺乏,不像美国,独揽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淡水资源,我们特有的情况决定了我国水费水平和国外是没有可比性的。

  沈大军:我国目前综合水价跟国外相比并不低。北京居民一家三口用水量是10立方左右/月。居民生活用水平均3.7元/立方,生活用水上的支出一年就是400多元,占收入的1%左右。欧洲水价相对会高一点,但美国水价并不高。我们不能因为老百姓能承受就涨价,这不仅仅是资源稀缺、老百姓能掏多少钱的问题,还涉及到生产水的成本问题。

  傅涛:国际上有报告称,生活用水占家庭收入的2%-3%是正常范围。

  王跃生:刚才沈先生讲到,中国的水价是不便宜的,我也同意这一观点。我看到的一个文献说,如果每立方水的绝对价格按照人民币计算,瑞典是4.8元,荷兰是5.1元,欧洲其它发达国家折合人民币6元-8元,但是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讲,这一水平并不高。当然,香港20元,东京是22.8元,还是相对较高的。中国的水资源非常短缺,水的人均拥有量比世界人均水平低得多,这就使中国的水不可能便宜。

  由此可见,即使现在中国水资源价格相对收入不是很便宜,但是未来还会涨。有资料称,发展中国家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上限是5%,我认为中国水费支出真到了占家庭收入的5%就不得了了,但涨到百分之二三是完全可能的,据说,北京市民水费支出已经占到收入的1.8%。

  毛寿龙:横向比较很困难,毕竟国与国之间的情况不一样。但从国内水平来看,如果北京的水价涨到8元/立方,对普通市民来说会有点偏高。水是基本必需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用水量随之上升了,即使水费上涨,必需的用水还是不会减少。从局部来说,大幅度提价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这是北京水资源缺乏的反映。

  傅涛:水价有个演变过程,自来水公司原来是事业单位,自来水最早由中央统一定价,以前没有考虑折旧、没有改制,水价是很低的,但连续4年来,中国平均水价上涨了11%左右。水价跟国家政策也有密切关系,是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以后各方均衡的结果。目前自来水的成本中很大部分是水厂投资而产生的折旧费用,还涵盖了运营成本、服务成本。很多国家像美国和日本的水价之所以低,是因为政府承担了水务设施的投资责任。

  周遥舟:水资源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社会必需品。北京市水价现在涨到了3.7元,在15年内涨了20-30倍。有人说,中国水资源定价低,所以涨幅比较高,这仅仅是一个因素。英国1989年水务企业私有化后,就居民用水一块,到2005年的平均涨价是50%,2000-2001年甚至又降了一点,当然后来又逐步增加。相比而言,我国水价特别是大城市上涨幅度是较高的。实际上中国60%的水用在农业方面,20%是生活用水,20%是工业用水。

  主持人:这是否意味着廉价资源时代的结束?

  王跃生:廉价资源时代已经结束是没有疑问的。我认为水价继续上涨肯定是一个大趋势,水价包括其它基础产品和公共产品上调都有其合理性。

  沈大军:

国家发改委对物价指数肯定会监控,会对增长幅度进行调控的。

  傅涛:水价从性质上包括三个概念:资源价格、工程价格、环境价格。在北欧,国家征收很高的环境税。而在中国,以前并没有收取足够环境费用,环境问题是多年来的累积,现在收取污水费不仅是支付现在的环境成本,同时还要补偿一部分过去的成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水继续涨价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到百分之几都不会奇怪,涨价的原因不是成本倒挂,而是价值倒挂,是多方面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

  曹远征:目前中国资源价格水平是偏低的,没有反映水源的稀缺程度。

南水北调说明了北京水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意味着高成本,高成本决定了高价格,价格要综合体现出水作为商品的商品性,还有提供这个产品的服务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