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廉价资源时代终结 专家称高成本决定高价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6:4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程东升 刘 巍 实习记者:潘爱凤 盛 洁 前言
1月12日,广州市民陈先生被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告知,从1月起,他所在小区自来水的价格将由原来的0.9元/立方,调整为1.95元/立方,这是广州市对生活用水的又一次大幅度调价。生活节俭的陈先生被吓了一跳,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他随即发现,其实,广州的水价还算是低的。北京市的综合水价早在2005年就已经被调整到了3.7元/立方,有报道称,北京市的水价今后可能会涨到8元/立方左右,甚至更高。 不仅仅广州、北京,2005年以来,国内许多大城市水价纷纷大幅度上涨。长期以来,资源的高成本和低价格之间的矛盾引爆了资源价格改革。以水价上调为代表,国家对水、电、石油天然气、土地、煤炭等五大资源重新定价的改革正在全面展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平此间表示,“今后,资源价格要逐步提高,价格要体现资源的稀缺性”。 有人惊呼:中国廉价资源时代终结了! 这是中国经济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正视资源匮乏的局面、真正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第一步。但是,要恢复资源的本来价值,中国政府面临着重重考验。 就水定价改革来说,难点之一是不只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是政治问题;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源定价机制,否则改革可能会出现问题。此外,如何根据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逐步到位,在调整水价的同时体现社会责任,如在价格改革机制中设计补贴机制,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技巧。 问题还不仅这些,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水价不断上涨的同时,水生产企业却大部分亏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水生产与供应企业亏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生产水的成本不清晰,水生产与供应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资源价格提高后,公众多支付的成本要由国家用于修复、保护资源,在还原资源真正价值的同时,不要让一些机构钻了空子,成为谋取暴利的工具。 可以想见,未来若干年内,包括水在内的资源价格还将持续上涨。这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何理顺资源的定价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如何保证资源提价真正为民众带去实惠? 针对上述问题,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沈大军博士、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官员周遥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学家谢国忠、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毛寿龙、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各界专家齐聚“天下论衡”。本论坛由李振华主持。 (文/东升) 北京、广州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