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企陷入体制困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 赵民望 政府角色意识不强企业投资禁区仍多 西部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到目前,对此问题的答案已不在少数。日前,甘肃省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认为,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
政府角色错位亟待纠正 观察民营企业的成长,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行为不规范、角色错位、政策缺乏连续性等,是体制建设滞后的主要表现。目前,由于政府职能设置本身还带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习惯于以公有制经济为服务对象,尚未完全建立履行为全社会混合所有制和民营企业服务的管理工作职能。 另外,关于民营经济政策也是一家一个样,从而造成了政策混乱,有时甚至相互矛盾。这种状态难以形成政府与民营经济间有机的、良性的互动关系,政策的透明度、公允性、针对性及其实施程度因此而大打折扣。地方政府作为一级拥有独立利益的组织,为了追求地方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导致其扮演的角色错位。对民营经济的鼓励、支持、引导政策及规范工作不能到位,而有悖于市场经济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如重新登记、检查验收依然存在,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由此增加了。 人才匮乏又持续流失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既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又有各类企业人才匮乏的掣肘。发展经济人才最重要,而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除了缺乏有创新和冒险意识的企业家,也缺乏经营、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 目前,一方面西部地区整体教育水平落后;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人才外流比较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包括中部)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一直延续至今,西部的一些国企成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人才培训基地。西部本地的大学生、研究生刚走出校门时,苦于工作没经验,技能不精,先端上西部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一旦羽翼丰满,则东进南下,很少能留在西部为民营企业服务。 其实,这种现象更与体制有关。在西部民营企业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不到30%,基本养老保险的不到40%。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营人才缺乏或人才流失,同时也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再者就是在大学生创业支持方面,政府政策规定多,具体落实少。 民企走进夹脚的“渠道” 民营企业发展缺资金已经是老大难的问题,事实上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是金融体制问题。任何一种经济成分的发展都必须有相应的融资体制的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缺少了金融的支持,纯粹依靠自我积累要想取得大发展是很难想像的。然而,我国现行的融资体制主要是为了适应国有企业外源融资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它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源性融资不同,在各个方面都占绝对优势的国有银行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和社会利益目标。这种融资体制的每一个环节对民营经济都具有排他性,民营经济发展只得靠内源融资,但这受到自身发展状况的限制,故能融通的资金非常有限。西部民营经济本来就起步较晚,规模小,内部积累不足,再加上融资渠道不畅,双层的限制使西部民营经济步履维艰。 在本质上,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也是一个体制性问题,需用综合性的体制改革来解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一方面在收缩西部地区的营业网点,另一方面收缩信贷权力。商业银行的县级分行,基本没有什么贷款权限。商业银行通过全国性资金调拨,把在西部地区吸收的资金转而投资于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反而起到了抽血的作用,更加剧了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在资本市场上,由于发展资本市场的初衷是为了国有企业的改造,对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缺乏热情,民营企业上市限制多多。加上国家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种种歧视性限制,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困难重重,造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缺乏。 公平竞争的前面是“禁区” 严格地说,市场经济是讲究公平竞争的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就是要实现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不能对其中任何一类有歧视行为。当前,在私营企业的投资领域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禁区”,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市场准入、财产保护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是部分行业已被某些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企业所垄断,比如部分公共事业、基础设施行业,私营企业往往不能进入或不能充分进入; 二是某些已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却至今还未对私营企业开放,比如石油开采、金融等; 三是缺乏相应的产业投资指导,在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与产业发展重点的投资指导方面,国家往往是主要限于对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民营(个体私营)企业的产业投资指导很少,导致他们投资有较大的盲目性,增大了他们的经营风险; 四是行业进入的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苛刻,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在进入某些行业的资格、条件和机会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五是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政策不公平,影响了各类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我国民营企业在投资上既不能与国有投资享受同等待遇,也不能与外商投资相提并论。外商投资的“减二免三”的优惠政策,与民营企业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