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显露转型趋势 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 09:04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刘晓午 来源:中国经营报 北京在刚刚进入冬寒之际,向全国下达了明年经济会战的总动员令:“2006年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明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央决心之大,超出以往。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强调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而去年主要是提出而已。”“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汪同三这样解释今年工作会议与去年的差异。而此次“关注民生”也被列入中央经济工作八大计之一。 “进入‘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是什么亮点问题,明年最大的亮点是结构上的优化,粗放的增长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会凸显出来。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强调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对明年经济战局的走势,国家统计局姚景源向本报发表如是看法。 科学发展观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被提出。时值岁末,重化工业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在此背景下,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异常严历的口吻要求“2006年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明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决心之大超出以往。 “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汪同三对记者说:“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的不同就是,全面强调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而去年主要是提出而已。” 在持续强化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调控主论调”比较起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显赋予更多的“十一五”色彩,在诸多方面更具有转型意义。 经济增长动力转变 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比较,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强调了消费需求在宏观经济中的拉动作用----“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从2005年的调控投资过热到2006年的提高消费需求,中国经济宏观环境正在悄然变迁,内在增长动力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经过2005年精准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顺利地渡过了投资过热期,平稳着陆——2005年实现GDP增长9%以上,通胀率控制在2%以内几成定局。然而,经济高增长下的深层次体制和制度缺陷并没有解决,投资拉动下的中国经济呈现更加明显的粗放式特征,暗藏风险。 1998年以来,在重化工业投资拉动下,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创造了“十五”期间GDP的高速增长。不过,投资具有两重性,1998年后,投资升温走热,开始时创造了繁荣和需求。但由于居民收入增幅不大、社会保障不到位,消费需求始终难以启动,跟上不断释放的生产能力,造成了2005年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生产过剩压力扑面而来。 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生产能力转向海外市场,形成巨额贸易顺差。2005年1月~10月贸易顺 差达804亿元,比去年全年翻了两倍多,引发外贸结构的失衡,国际贸易环境磨擦剧增。 “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建向记者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面临生产过剩的危险,中国经济必须实现从投资型增长向消费型增长的转变,否则“十一五”期间就会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相对于我们所熟悉的生产过热而言,我们要第一次面对生产过剩,所以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考验。” 中央高层智囊表示,2006年宏观经济政策要两手抓,一方面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另一方面是要启动内需,改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来防通缩。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2006年消费需求将第一次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角。 提高消费需求比重意味着1998年以来经济增长动力的一次转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张立群研究员说,1998年的宏观经济内需严重不足,经济看冷,政府通过财政投资拉动,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现在不同的是,今年宏观经济外需旺盛,而内需比重较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消费需求,表明明年的经济重点在于提高国内需求,特别是源头性的消费需求,这是一个战略性思路。 与去年不同的是,“关注民生”被列入中央经济工作八大计之一,和谐社会建设被单独提出,2006年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令人感叹的是,其中诸多措施,如社会保障体系、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等,都有着同一个经济效用:就是为老百姓减轻包袱,为提高消费需求打下基础。 城乡分配关系逆转 在三农问题上,2006年将悄然转型。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而今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国家将从多方面支持农村建设。2006年将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重点地逐步推进。 从重视“三农”到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意味着农村建设迈出一大步。“十一五”专家委员会委员蔡日方说,“十一五”开局之年提出新农村建设,表明国家已经跳出三农系统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国家资金和资源将向农村倾斜,城市与农村的分配关系开始逆转,这是一种全新的格局。 按照传统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前景并不明朗,除非打破城乡分配格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强调启动农民消费需求,表明中央已经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关系。 “十一五”开局之年看三农问题,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问题。进入“十一五”,三农问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变量:只有在农民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才能算科学发展;同时也只有在农民消费需求真正启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才能摆脱传统粗放式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