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绍敏 发自上海
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下称“科促会”)和上海教育基金会,去年联合开展了“曙光计划——难题招标专项活动”,投入132万元资助经费,发动20余所高校的曙光学者参与投标,为有关企业解决了11项技术难题。
王康所在的公司就是这项计划的受益者之一,他们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项目“电能质量监测分析模型”已经通过鉴定,并开始应用,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王康告诉记者,上海高科技企业很多,他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非常高,如果电能质量不稳定,高科技产品的次品率会提高。通过这次的产学研合作,企业解决了难题,校企共同培养了一批人才,参与项目的学者在国际国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了27篇论文,可谓多方受益。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科促会搭建了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科促会咨询部副主任唐益龄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们侧重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起沟通桥梁,改变过去高校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的状况。
上海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自身价值,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上海的研发服务。上海市经委和上海市统计局不久前联合发布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指南》,确定六大重点行业,其中就有科技研发服务,包括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与实验发展等内容,而上海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无疑成为研发服务的助推器。生产性服务业又是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科促会副秘书长姚伟民表示,实践证明,他们组织的活动是促进教育、科研和企业结成紧密联盟,进而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科促会成立的两年多来,已经为10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牵线搭桥,不同程度地促进了130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11月3日,科促会启动了“联盟计划”,这个由“曙光计划”更名而来的“联盟计划”扩展了研发单位,今年已经征集了60余项难题,准备投入350万元研发资助经费,重点招标25项技术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