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泛珠9+2:探路大区域合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 00:20 中国经济周刊

  从珠三角到泛珠三角,一个“泛”字的变化,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加入,为区域合作带来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模式;9+2的合作目标,不仅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要构建区域内公平开放的大市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黄乐桢 邹锡兰 ★新华社记者 梁钢华/广东报道

  素有中国经济第一省之美称的广东省,目前正进入发展的关键时刻。

  尽管珠三角地区没有像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那样进入国家“十一五”的区域规划重点,但由广东省提出的“泛珠区域合作”却有望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10月31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广东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表示,支持泛珠区域合作中的重点合作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十一五”专项规划,而泛珠地区涉及的9个省区自行编制的专项规划可争取与国家专项规划衔接并列入,其中,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已整体列为国家规划。

  对此,有学者分析指出,国家对泛珠地区规划的这一举动,可以看作是中国经济区域重新调整的表现之一。在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区域的协调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泛珠区域合作是契合十一五规划建议精神的;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的看法是:“事实上,泛珠区域合作要远比珠三角区域发展更有国家层面的意义。”

  从珠三角到泛珠三角:一个“泛”字的创新效应

  发起者广东省:借此摆脱“拉美化”困境

  在很多区域经济的研究专家看来,泛珠区域合作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计划。

  泛珠区域合作,最早是在2003年由广东省率先提出的,其最初涵义是,在原来的大珠三角合作基础上倡导一个崭新的区域合作概念,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内地9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占全国面积的1/5、人口的1/3强、GDP的1/3,泛珠三角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山水相联、经济联系密切为特征,形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关系。

  对此新的区域合作设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看法是,广东要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

  对于广东而言,这种大区域合作,不仅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有现实需要,因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头兵,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广东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瓶颈。

  今年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直保持工业产值第一大省的广东,今年被山东超越,丢掉了工业大省的头把交椅。不过,从广东省发改委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组数据看,广东与上海、山东等省市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对比显示,广东在许多方面依然保持优势。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陈善如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广东如果单枪匹马、依靠自身发展的话,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腹地受限。珠江三角洲自身面积不大,四周群山环绕,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延伸以及发展空间的拓展都存在较大阻力。而周边省区具备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说,中心城市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是广东未来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由于大多数产业都是外资企业,外向依赖性强,产业链条、产业协作配套有缺陷,一旦外资撤走,将造成“产业空心化”。

  “更重要的是广东拉美化问题严重。”丁力说,广东对外资的过度依赖,这将带来广东自身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力量不足,即缺乏自主创新。

  依靠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带动全省经济是广东的一大特点,但目前小城镇发展散乱、管理落后,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及区域性基础设施不协调等问题已经逐渐暴露。

  以上这些问题,在丁力看来,均可以通过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来解决。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陈善如还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谈了泛珠合作的必然选择。他认为,欧盟的扩大,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是顺应这一个历史潮流应运而生的,而广东要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合作;港澳要实现新的繁荣发展,必须扩大发展腹地;粤港澳大珠三角要实现整体实力的提升,必须依托新的发展平台;比邻东盟和大珠三角的省(区)要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寻求更广泛的合作伙伴。

  对于港澳而言,CEPA的进一步落实,港澳经济的繁荣,也都需要区域合作。

  综合种种因素,泛珠区域合作由此应运而生。

  泛珠效应显现:内部合作 协同作战

  从2003年到现在,经过两年的发展,泛珠区域合作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作为泛珠区域合作的一大平台,去年广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下称“泛珠”经洽会)就签下2926亿元大单;首届洽谈会闭幕后到第二届洽谈会闭幕,共签订合作项目4473个,投资(合同)金额4535亿元。

  作为中国首个横跨港澳地区和内地东、中、西地区的异质性区域经济合作,两年来,“9+2”在创新政府区域合作模式、形成“四极互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打造一体化“无障碍”大市场、建立“内外互动”对接东盟促进机制等四大关键领域已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推动我国珠江流域经济高增长区加速整合发展的强大“引擎”。

  合作机制包括:确定“9+2”每年举行一次“泛珠”合作论坛和经贸洽谈会;实行“9+2”行政协调机制,以此推进合作的制度化;形成“9+2”行政首长联系会议制度。

  在“泛珠”共赢效应等因素推动下,香港经济近年持续好转,去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8.1%,创造了回归以来最好的成绩;预计今年香港经济增长可达5.5%。

  “泛珠”合作所推动的“西电东送”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东当前的“电荒”局面。今年头5个月,“西电送粤”总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6%,“西电”在广东总用电量中所占比重已从2000年的4%增加到目前的26%。

  两年来,泛珠区域对口的海关、商务、工商、质监、物价、知识产权等部门先后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各方在区域市场的一体化监管方面已形成合作机制。

  目前,“泛珠”内地9省区在开辟区域内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构建无障碍旅游圈、建立跨省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通关便利化等几方面已取得了进展。其中广东的广州、佛山、肇庆及广西的桂林、梧州、贺州等6市已于去年9月启动了“无障碍旅游圈”建设,6市在联合开发跨省旅游线路、联手在国内外组织大型促销活动等方面进入广泛合作,给6市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广东肇庆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达52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2%。

  为构建“泛珠”一体化物流大通道,“9+2”着力构建以粤港澳为中心的“泛珠交通网”。广东在实现全省21个地级市全部通高速公路的阶段性目标后,已将今后几年高速公路建设的主战场转至“跨省高速”。

  据了解,至今年底,广东将与除海南、澳门外所有接壤省区通一条以上高速公路,到2008年将建成12条跨省高速公路。另外,广东计划新开通十几条国际航线,加上陆续开建的珠三角城际轨道、武(汉)广(州)客运专线以及多条跨省铁路等交通大动脉,粤港地区正加速成为亚太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

  “9+2”两年来在加强合作的同时,发挥处于中国与东盟地理中心的地缘优势,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先行试验、先行对接。

  中国首个专门面向东盟的国际性展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并于去年11月成功举办了首届活动。广西今年7月首次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成为继云南后第二个代表中国参与这一区域合作的省份。广东去年自越南进口煤首次超过澳大利亚。

  “泛珠”合作进入实际运转以来,不仅推动珠江流域经济迈向共赢整合,也促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区域经济加速与世界接轨。目前,已有欧盟、东盟、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大型企业明确表示了要加强与“泛珠”地区合作的意愿。

  泛珠合作仍有难题待破解

  构建区域公平开放大市场

  泛珠区域合作带来的种种效应,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逐渐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如今年召开的第二届论坛和洽谈会上,就有15个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机构应邀担当了指导单位,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合作发展思路,提升了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据了解,在当时的论坛演讲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盛霖表示,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包括泛珠在内的一些重点区域的合作与发展,并要求合作要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活性,寻找最佳领域和方式;

  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陈佐洱则要求泛珠三角要争取在国务院的统筹下,在落实CEPA服务贸易领域向港澳开放方面先行一步;

  铁道部原副部长王兆成表示,铁道部将加大对泛珠城际铁路建设及其他铁路项目支持力度;

  交通部副部长黄先耀表示,要加快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突破区域合作天然屏障制约;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提出要把握好CEPA扩大对港澳的机遇,发挥好与东盟、与葡语国家桥梁作用;

  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松璞表示要加快推进区域内“多点报关、机场验放”的模式;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张希钦希望进一步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尽快完善无障碍旅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提出要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开放的区域共同市场。

  至此,与会的政府高层代表在建立公平开放市场方面达成了默契。

  泛珠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泛珠三角合作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获得通过。“纲要”起草者之一的广东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认为,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内市场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泛珠三角合作必须在“9+2”省区内构建公平开放的大市场,对内消除市场要素流动的障碍,对外必须开放,使得资本、劳动力、商品、信息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到各地。

  需要借助中央力量来协调

  众所周知,区域间的市场开放一直就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目标之一。而泛珠建设公平开放市场,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国市场的一部分,对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迎秋评价说,泛珠概念不仅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而且超出了经济地理界限;既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也不同于以江、海、路、边境为依托的经济带;它对各方来说都不是一种勉强的凑合,而是自身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认为,构建开放的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区域内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泛珠如何走出“省际壁垒”依然是个槛。

  北京众多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泛珠三角要建公平开放的市场,仅仅依靠广东或者是其他的几个省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经济周刊》在广东采访的众多政府人士以及企业界人士,也均对此观点表示赞同。

  事实上,泛珠内部壁垒消除的问题贯穿在泛珠区域共同市场建立的过程中,制订各省区之间以及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统一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产品认证体系和职业资格认定标准等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些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必须符合公平准入原则,并确保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兼容性,凡此种种,都需要中央政府的指导。

  陈广汉说,要确保泛珠区域共同市场的开放性,防止区内市场与区外市场之间形成产品和要素流动的壁垒,中央政府在区域合作中不可缺位。

  特别是,泛珠区域合作不仅仅涉及内地省际之间,香港和澳门的参与带来了特殊性,涉及到“一国两制”问题。

  正是中央政府参与的必要性和特殊性,才最终决定了泛珠合作要通过国家“十一五”规划确立远期发展目标。

  据介绍,早在今年春天的“两会”上,广东省发改委主任陈善如就提出建议,将泛珠区域合作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从而增强区域合作的影响力。此后,相关省份政府人士也开始积极推动此项工作。

  粤港澳携手推进泛珠合作

  丁力分析说:“泛珠区域合作,目前合作的机遇还不是很充实,存在较多差异化问题。”比如在此次区域合作中,港澳是国际性城市,为第一梯级;闽粤是沿海发达地区,为第二梯级;其他七省区属中西部发展中省份,为第三梯级。因为差异化的存在,从而才形成了有效的泛珠区域合作。

  港澳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拓展了港澳发展空间,推动了内地对外开放。

  港澳政府、企业界和民众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和澳门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极大轰动。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香港充分展示了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国际商贸服务中心的重要作用,澳门充分展示了旅游中心和区域性商贸平台的作用。自2004年6月以来,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省区组成了高规格的代表团在港澳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小企业推介会、绿色食品与花卉专题推介展等多种形式的经贸活动,广州、长沙、昆明等泛珠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也在港澳举办了多场投资贸易洽谈会,大大密切了内地九省区与港澳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了港澳在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作用,为内地省区扩大开放,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粤港澳联手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2004年10月粤港和粤澳政府联合在欧洲举办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联手推介泛珠三角,不仅更加密切了大珠三角区域的经贸合作,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国际影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推动了CEPA的落实,增强了港澳同胞对于港澳繁荣发展的信心,拓展了港澳经济的发展空间,对港澳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据了解,从1998年成立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以来,香港一直在推进经贸合作机制,泛珠区域合作也于2004年中开始,目前仍处于雏形阶段。

  “一直以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推动粤港合作的进一步发展,”10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梁百忍主任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在CEPA和泛珠三角的框架下,广东仍是港资最为倾心的地方。”

  梁百忍认为,粤港两地虽然存在竞争,但两地之间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在去年,粤港经贸额达到5500多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近500亿元;2003年又比2002年增长了400多亿元;两年增长了900多亿元。2004年在内地去港旅游的2100多万人次中,80%以上都是广东游客;与此同时,2004年,来广东旅游的外地游客1600多万人次,其中内地游客780万人次;境外游客也是780万人次,但港澳游客占境外游客的70%左右。从旅游业的情况来看,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非常强劲。

  资料

  泛珠区域“规划”的十大合作领域

  基础设施:跨区域铁路网的建设,重点推进跨省区及出境、内陆省区通向沿海及港澳港口及出境的铁路建设与改造。公路方面,重点建设跨省、跨境和出(过)海通道。通过航道、深水码头、泊位的改造和扩建,形成发达的海运、水运体系。

  能源合作,主要是加强区域电源与电网联网建设、电力输送以及煤炭、天然气、油品供应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实施“西电东送”和“东油西输”等战略。

  产业与投资:由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和共同发展的区域企业联盟及共同体。

  商务与贸易: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建立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鼓励区域内贸易的合作与发展,共同推进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旅游:逐步取消国内旅游地陪制度,鼓励优势旅游企业开展“9+2”跨区域的境内、境外经营活动,消除旅游壁垒,推出旅游便利化措施,共同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

  农业:开辟9省区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有序流通。

  劳务:到2010年底前建成省际远程见工系统;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技能人才库和技能人才引进使用机制。

  科教文化:建立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围绕泛珠三角的特色资源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交流和联合办学。在统一平台上建设泛珠三角文化资讯网。

  信息化:将泛珠三角发展成为我国信息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带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信息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

  环境保护: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实施《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卫生防疫: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协作机制、卫生监督协查和疾病预防控制联防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和职业卫生监管区域合作。

  泛珠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根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为保证有效开展合作,拓展合作渠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依照以下合作协调机制运行推进。

  (一)内地省长、自治区主席和港澳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区域合作重大事宜,协调推进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在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下设立,设1名秘书长、2名常务副秘书长和若干名副秘书长。秘书处执行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的决定,负责协调秘书长协调制度、各成员方日常工作办公室、部门衔接的落实和制度运作,起草、报送、印发区域合作有关文件等。秘书处设在广东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工作制度)

  (二)港澳相应人员参加的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协调推进合作事项的进展,组织有关单位联合编制推进合作发展的专题计划,并向年度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提交区域合作进展情况报告和建议。(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

  (三)各成员方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合作日常工作。九省(区)区域合作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由特区政府确定相应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工作制度)

  (四)建立部门衔接落实制度。各方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加强相互间的协商与衔接落实,对具体合作项目及相关事宜提出工作措施,制订详细的合作协议、计划,落实本协议提出的合作事项。(部门衔接落实制度)

  来源: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

  辅文一

  泛珠9+2合作模式的诞生,不仅给相关省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各省内的城市和地区对未来发展有了更高追求。对于广东省珠海市来说,将其所属的横琴岛打造为金融服务区,成为其重要设想之一。

  珠海横琴岛:欲以金融服务做泛珠窗口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杜青耘/广东报道

  “横琴是一块宝地,要发展好,首先要规划好,先谋后动。”9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珠海横琴考察时指出,横琴开发利用应和珠海整体规划相结合。

  这无疑是对横琴的最高褒奖。

  此前,在今年的两会上,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善如建议,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时,还建议设立“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的协调发展。

  从此,横琴由幕后走到了前台,横琴经济合作开发的话题引起各方关注。

  10月20日,政协珠海市委员会横琴开发课题组(下称课题组)负责人、珠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本辉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畅谈珠海在未来“9+2”合作中的战略规划,并表示各方要打破“诸侯经济”思维,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定位横琴。

  四大功能定位

  早在8月26日,广东省政府组织粤港澳近百名企业界高层考察横琴岛,并首次公布了委托北京中国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称中投公司)历时半年之久编制的《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的项目建议书》方案(下称《建议书》)。

  《建议书》提出了横琴四大发展方向,特别是提出了把横琴发展成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议。

  据介绍,横琴的基本定位要具备四大功能:

  “接口”功能,即通过横琴,实现两大经济板块全面地、无障碍地对接,而不是个别产业的延伸或转移,主要表现为资源共享、产业互动、要素融通的经济格局。

  “转换区”功能,即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使两大经济体系能够衔接、转换、融合,这是横琴成为“接口”的前提。

  “放大器”功能则需要横琴释放的产业效能,不应仅仅来自它本身的产业体系,更主要的应来自境外经济能量的全面释放。因此,横琴的产业项目往往要作为一种“通道”、“前台”,释放其境外母体的巨大能量。

  “试验场”功能包括:与港澳对接的试验;与世界经济的间接连通的试验,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试验。由于横琴的独特条件,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切必要的局域性试验,都可以在横琴进行。横琴将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新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颗明星。

  产业形成链式反应

  课题组建议,横琴开发如果仅仅依靠几个产业的建设,实现不了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功能。必须把最大的力气用于制度创新上,杀出一条血路来。由此将释放港澳经济的巨大能量,引爆新的生产力要素,形成产业发展的链式反应。

  珠海政协副主席周本辉介绍说,积极扶持金融产业的发展,在横琴形成国内最开放和最具活力的金融服务区域之一。横琴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发展总部经济,工业上岛要慎之又慎。

  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对于金融创新的一些具体举措,比如开设“人民币离岸业务”的主张,其可行性还需斟酌。专家组提议说,其实有很多手段可以解决香港市场人民币的利用问题,例如,争取政策允许横琴企业到港澳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等。

  专家们还建议说,要向省里及时反映这些意见,以免方案报到中央部门时因为一些“硬伤”而影响广东形象及横琴项目的审批。

  制度创新要破解四大难题

  在政策方面,《建议书》提出了向国家申请六项政策支持,但在课题组看来,其中关于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除人民币离岸业务外,基本上都是已经实行的,或者已经过时而被废止的。因此,课题组建议建立“中间过渡体”,以实现人、财、物相对自由的流动,作为横琴基本功能形成的前提条件。

  据了解,使横琴成为“中间过渡体”的设想是,港、澳、珠三地两方人、财、物均可分别自由进出横琴,进出另一方区域则按跨境处理。这一设想非常有创意,是迈向港、澳、横琴一体化,使横琴成为“接口”的基础条件。

  但在制度创新方面,必然牵涉到三地不同的体制文化,为此,课题组提出,横琴的制度创新要解决四大问题:一是确保生产要素进出横琴的相对自由;二是确保港澳与内地产业之间,尤其是港澳生活型及生产型服务业与泛珠九省产业之间能够实现有效链接;三是通过衔接机制,使内地经济体制逐渐与国际接轨;四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和文化氛围。

  制度创新的方向是高度国际化和市场化,而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可以是提前实现港澳与内地同为WTO成员双边自由贸易关系,但在未来一定要突破现有的关系,即超越CEPA的框架。

  资料

  横琴岛位于珠海市南部,珠江口西侧,南濒南海,距国际航线—大西水道4海里,北距洪湾保税区不到1公里;西接磨刀门水道,与珠海西区一衣带水,距珠海机场约8公里,与澳门三岛隔河相望,最近处相距200米,距澳门机场3公里,距香港41海里。从地理位置看,横琴是位于东南亚和中国这个经济活跃地区的中心。

  来源:珠海市横琴信息网

  辅文二

  西江产业带:拓展泛珠发展的纵深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管雪 邓顺国 杜青耘/广东报道

  “12月份,在北京将召开的‘产业生态暨第三届西江产业带发展论坛’,将就西江产业带问题再次展开讨论。”10月22日,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区委书记邓伟根博士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论坛将是封闭的,与会的权威专家将形成专题报告,直接为中央提供有关区域发展的决策参考。”

  作为“西江产业带理论”的创导者,邓伟根显得很谨慎,称西江产业带作为“泛珠三角”的子系统有很大的研究与实施价值。

  在2004年两会上,“西江产业带理论”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全国

人大代表、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吕雷提出的议案是构建“西江产业带”,以开拓“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纵深。

  经过20多年的大发展,曾一度作为中国经济“领跑者”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在未来走向上面临着越来越多深层次制约因素,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战略纵深或发展腹地。如何跨越这一“瓶颈”,以推动珠三角乃至广东省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并策应国家开发大西南战略的实施,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理论工作者的思考。

  “我是学产业经济的,对珠三角经济如何上新台阶,整合后的大佛山如何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腹地,当时我想的很多。” 邓伟根回忆说。

  “一条理想的路径,就是沿西江往西拓展其战略纵深,从而实现产业的梯次转移,在充分利用腹地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的同时,提携其共同发展。而我所在的高明位处珠三角西岸与周边地区合作交流的中间站,我们意识到高明是珠三角产业链得以向粤西、西南等腹地纵深推进的发展要塞。正是基于此点考虑,我们在进行了严密的实地考察后,谨慎地提出阶段性的‘西江产业带理论’。”

  据了解,西江干流全长2214公里,流域年径流量230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35.3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77.8%。年货运量1.4亿吨, 约占全国内河航运里程的20%,水运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据此,该理论的初步构想是: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加强沿江各市县的联系,将各市县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发展,扩泛珠三角发展纵深腹地,加强广东与广西、云南、贵州的合作,为全国经济区域合作创造一种模式。

  依据这个理论,西江西翼的高明由于其在佛山未来发展中承东启西的区位特点,以及新型工业化成功推进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是“西江产业带”的一个重要节点,堪当西江产业带的“桥头堡”。

  在邓伟根看来,西江流域是南中国一条资源密集的“金腰带”,沿线各省区水、电和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现在西南各省与泛珠三角交易的资源有限,主要是能源、矿产与原材料等,但这却是西江产业带起步最重要的资本。如果泛珠三角给予它们更广阔便捷的市场,将会比直接投资更易见效。

  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就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已提上日程。大桥可使香港乃至泛珠三角真正与设想中的西江产业带连为一体,可以真正发挥龙头作用。

  目前离大桥建成通车还有近7年时间,这7年就是历史给予西江沿岸各地的机遇,抢抓这个机遇,可以使西江沿岸成为以泛珠三角为龙头的,上下游产业集聚,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向内可占领大西南市场,向外可以最便利的渠道进军国际市场的新型产业走廊。

  据佛山市高明区交通局余中伟局长介绍,路经高明的广明高速公路将于2008年前完工交付使用,对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和佛山市的干线路网,促进佛山、高明东西部以及广东省的东、西部乃至泛珠三角地区东、西部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广明高速公路是高明的一条生命线,对促进高明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西江产业带以及泛珠三角的“桥头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某种角度看,“西江产业带理论”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支持、印证了“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是对“泛珠三角”理念的深化与实践。

  为此,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沿江四省区加上港澳两个特区协同对此理论进行论证研究,统一规划,充分整合,早日实施。政府和民间更要形成合力,引导珠三角和港澳企业沿江向西进取,有规划地实施梯度发展,并在产业分工上有所侧重,形成上下游依存共赢的产业链。西江产业带急需在相关省区和特区政府中形成共识,这需要更高层面的推动。

  据了解,邓伟根目前正与他的团队加紧研究,有望在今年底将“西江产业带理论”系统完整地拿出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3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