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化集团总地质师曾兴球:跨国寻油迎来黄金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02:16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侯利红 发自北京

  伴随着国际油价的扶摇直上,以及国内石油供应屡亮“红灯”,国家开始提倡“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寻油投资的热情也跟着高涨。

  有着几十年勘探经验的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总地质师曾兴球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时指出,尽管现在是中国石油工业跨国寻油投资的最佳时期,但是,“走出去”不一定成功,关键是在走出去前要明确目标,做好长期规划和战略定位,才能保证中国石油工业不仅能“走出去”,还能“走进去”和“走上去”。

  《第一财经日报》:国际高油价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您认为中国石油工业应怎样解决这一难题?

  曾兴球:中国受高油价影响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国外石油勘探投资规模太小,无论油价高低都只能依靠单一的石油贸易。因此,“走出去”无疑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中东、非洲地区各主要资源国正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希望多个国家进入资源开发领域,以防止美国等少数国家控制本国资源。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好可以与资源国形成长期稳定的互补合作关系。

  另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陆续从某些不稳定的地区和合作难度较大的项目中退出;上世纪70年代以后,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陆续完成了工业化,能源消费趋于稳定;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进入工业化能源消费阶段。近10~20年内世界油气资源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这是中国石油工业跨国寻油投资的最佳时期。

  《第一财经日报》:无论是今年6月底成立的“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还是8月底北京民生商联国际石油能源顾问公司董事长崔新生抛出的“股权换油源计划”,都显示出中国民营石油企业希望走出去的万丈雄心。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曾兴球:“走出去”是国家确定的一个政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可以走出去,关键是看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准备得充分。千万别认为,“走出去”就能保证成功。

  在石油领域,民营企业的实力确实远远小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几大国有石油公司。民营油企手上没有足够的市场资源,要想“拿市场换资源”并不容易。

  《第一财经日报》:对这些渴望“走出去”的中国石油企业,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曾兴球:企业战略定位不准,是很多石油企业“走出去”成效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应仔细研究国际市场的变化,熟悉资源国的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创新思路,采取多种形式投资,采用不同商业模型,以市场换资源,增加我国在海外的资源总量和权益产量。

  中国石油工业不仅要走出去(走出国门),还必须走进去(进入资源国的优势领域)、走上去(规模小,水平不高,做不大),这样才能建立起我国能源安全供应的长效机制。(相关报道见A7)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