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卓尚进
近日有媒体及专业分析人士在对几家银行贷款数据进行比较之后提出,上半年银行“惜贷”现象又在抬头,并预测下半年央行信贷政策将由紧放松。
上半年信贷投放是紧还是松?对于当前货币信贷政策及执行效果如何评价,对于商
业银行的信贷松紧情况作何种评估,是货币当局、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及工商企业密切关注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站在货币当局或市场主体的各自立场或角度来判断,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举例来说,如果仅从银行来看,数据表明主要银行今年上半年贷款相对去年不同时期是有所下降的。工行截至6月底本外币贷款余额31122亿元,剔除财务重组不良贷款处置因素,比年初增加1403亿元;2004年工行总共增加贷款3123.37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相当于去年贷款增幅的44.9%。2004年工行信贷增长只有9.21%,比2003年少增783.17亿元。农行日前发布的上半年经营数据显示,全行本外币贷款增加1369.38亿元,同比少增778.44亿元,贷款增幅回落达36.2%。农行2004年年报表明,2004年增加贷款3216.79亿元,比2003年少增337.54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相当于2004年贷款增量的42.6%。另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较之去年同期也有所下降。
仅从这些数字比较中,我们似乎可得出银行信贷有收紧趋势的结论。
但从央行公布的权威统计数据来看,整个银行业的信贷情况没有出现“惜贷”,也并没有收紧的迹象。7月14日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显示,2005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4.9个百分点。总体看,货币供应量增长平稳。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比去年同期低3.1个百分点,比去年末低1.3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240亿元。
从央行的统计数据分析,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的货币供应量与贷款的增幅都呈现出继去年逐季下降之后继续有所回落的态势,但从绝对额到相对数都在央行的调控目标之内,都是合理或适度的,因为它们适应了当期宏观经济增长的需要和市场主体的需要。从这里并不能看到银行业有“惜贷”现象。
之所以出现从货币当局与市场主体不同的角度看银行业信贷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因为判断这一现象的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出现了差异,以及市场主体的微观利益与整体经济宏观调控取向存在不一致。其实,判断当前货币信贷是紧是松,还是有一些合理的尺度或标准,即我们应当看货币信贷与GDP的增长是否适应,与实质经济增长的需求是否适应,与金融机构的质量效益改善是否相适应,等等。
因此,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就银行贷款指标来分析贷款增长情况,而是将银行贷款增长与资本充足率达标、降低不良资产率、增强盈利能力、防范信贷风险及保持银行稳定发展等指标或方面联系起来分析,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得出银行“惜贷”的结论,恰恰相反,这些正是建立和健全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必需的“元素”。
最近十来年的中国改革发展实践表明,货币信贷的适度增长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有着直接相关性,更有实证经济分析表明,保持货币供应量与贷款规模约15%的增长幅度,基本可支持GDP年均8.5%至9.5%的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与贷款规模高于这一增长幅度,有可能从金融资源上助长经济过热,反之,有可能对适度经济增长支持不足。为此,有心的专业人士会发现,近两年来,央行的年度调控目标即全年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其实都是尽量设定(或力争达到)在15%至16%的区间内。
相对于2004年上半年GDP增长9.7%,当年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7%,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3%,货币信贷增幅是基本正常的和适度的。与2004年相比,相对于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5%,今年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5.7%,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同比增长13.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货币信贷增幅(虽然低于去年同期)也是基本正常和适度的。事实表明,上半年央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维持了当前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金融运行平稳的良好趋势。
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国家加强了对某些过热行业和地区的调控力度,实施了有保有压的调控原则。相应地,商业银行自觉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对国家严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房地产等行业严格信贷准入政策,提高信贷审批层次,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加大分类指导力度,积极引导新增贷款投向,贷款投放平衡增长,客户结构明显优化。在此过程中,大部分产业、企业的合理融资需要都得到满足。换言之,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基本适应了广大企业的正常合理的资金需求。当然,少数几个受到限制的行业中有一些企业出现了资金困难、经营亏损等,这正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货币信贷在总体和结构上的松紧适度的掌握,不仅是央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目标,而且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虽然目前在央行、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处理好了货币信贷的松与紧的关系,保持了货币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适度与协调,但是,如何更及时地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助学等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支持力度,不断提高货币信贷和金融宏观调控的“艺术含量”,这仍然是摆在金融部门面前的现实而严峻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