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解密融资双轨制 地下金融的另类轨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9日 11:5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杜艳 北京报道 宁波样本 5月,宁波市镇海经济开发区,这块3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聚居地一如往年的夏季般炎热。但这方土地上的企业家们,却比往年要焦灼得多。
这里的几十家企业多为民营企业,现在还没有上市的记录,100%的企业只能通过自筹资金或者银行信贷解决融资问题。 然而,一个现实问题正在考验着他们——资金在哪里? 王是一家在全国颇有名声的纺织品企业的总经理,谈到资金问题,她没有了往日由于企业品牌的信誉给她带来的轻松感。 “相较于去年,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没有缓解,反而更紧了。”她说。 在她的感觉里,今年应该是一些中小企业的“洗牌年”,部分企业会因为融资难的问题而失去生存的能力。 就在她所处的园区内,一些曾经隆隆开工的项目,已经因为银行资金和土地证等问题而暂时搁浅。 “不少项目的用地原来只要市里批准就行了,但后来由于审批权上收,企业拿不到土地证,没有抵押物当然也就拿不到银行的贷款。”王说。 “关键是银行信贷只要对一个行业紧了,其他行业的信贷也会跟紧,因为企业是会拿贷款偷梁换柱的。” 王说,所谓偷梁换柱,是指以前一些企业往往会拿了银行的信贷而投入其他的项目。 由此导致,虽然紧缩的是过热行业和预警行业的信贷,但却“牵一发而动全身”,银行的紧缩大幕几乎笼罩了所有的领域。 按照当地银行的普遍说法,“一家企业的信贷额度,能维持以前的存量就不错了”。在他们看来,慎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风险的判断越来越难”。 受风险影响,银行的利率已经水涨船高。 “一般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到30%,也就是说企业信贷的年利率大约为7%。”兴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张先生说,而去年的基准利率仅在5.31%以上。 但即使这样,透过银行的信贷数字来看,企业所取得的信贷支持依然在迅速减少。 一家股份制银行宁波分行信贷处人士称,今年的新增贷款迄今只有约1亿元,而往年的年新增贷款一般为20亿—30亿元,并且这个目标一般在6月份之前就完成了。 中行宁波市分行的人士也告诉记者,今年所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较于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以上。 间接融资占比上升 资金,正成为一个最显性的问题呈现在众多的企业面前,而宁波绝非个案。 5月25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货币报告》)显示,截止到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275亿元,同比少增976亿元。其中,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合计增加4080亿元,同比少增404亿元。 但企业少增的贷款并没有从直接融资中得到弥补。《货币报告》显示,在企业间接融资减少的同时,直接融资相较以往,有了更大幅度的减少。2004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以贷款(本外币合计)、股票(境内外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四种方式新增融资总计为8369亿元,同比少融资1364亿元,下降14%。其中,贷款融资同比减少863亿元,同比下降9.5%。除此之外,股票、国债和企业债等直接融资同比减少417.5亿元,同比下降较多。 如何协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失衡,成为央行的一个难题。 “企业目前最依赖的还是银行信贷,而股市低迷,更加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说。 今年一季度,股票市场累计融资64 亿元,同比少融资134 亿元。A 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55 亿元,同比下降57.7%。 股市的低迷,加剧了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依赖。《货币报告》中着重指出了一组融资比例的数据,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之比分别为——98.8%、0.2%、0.2%、0.8%。 在央行看来,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融资比例失衡问题,并没有随着局部地区的小幅改善而有所缓解。 报告指出,尽管山东等地直接融资有所改善,但是“各地贷款融资仍占绝对比重(约在95%以上),并且大部分地区贷款融资占比有所上升,如2004 年安徽省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融资占比上升了2.2 %。” 引起监管层高度关注的原因在于,居高不下的间接融资,不仅隐含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问题,而且加剧了风险向银行的集中。 这已经得到了央行和银监会的共同关注。 民生银行宁波市分行的一人士告诉记者,今年银监会对信贷风险检查中,已经上调了部分信贷的风险系数,比如政府类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已经由正常类改为关注类信贷。 以当地某股份制银行为例,共更改政府类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约10亿元,增加计提准备金约2000万元。 地下金融的另类轨道 在宁波当地的一些企业看来,“政府信贷的风险等级都尚且如此,可见企业贷款就更难了”。 受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之困,部分企业的融资途径开始转向其他方向——民间融资成为2004年信贷调控之下金融市场的一个新景象。 2004年,浙江的民间融资规模达到550亿元。 这在一些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民银行抽样调查显示,2004 年,福建、河北省民间融资规模分别为450 亿元和350 亿元,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 -25%。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杭州、福州、石家庄、太原、郑州等中心支行调查监测,企业内部集资和民间借贷大量增加,民间借贷利率明显上升。 这些贷款中,大部分为生产经营性贷款。央行调查显示,浙江省宁波地区民间融资约85%用于生产经营,温州地区约为93.3%,福建省约为98.2%,山西省约为65.5%,河南省约为70%。 除此之外,一些受调控的行业,如建筑业,其资金的解决之道最先游离银行的轨道。 兴业银行宁波市分行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建筑企业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只能另寻他途,要么向母公司申请企业内贷款,要么转向地下融资。 但无论哪一种,资金成本都非常高。 “向母公司贷款是一分利左右,也就是年利率10%—15%。”张说,“而地下融资就更高了,有的可达到20%。” 高息,成为民间融资的最主要特征。 央行对全国的调查显示,这种以信用交易为特征的利率水平较高的借贷是民间融资的最主要方式。2004 年,浙江省温州市、山西省朔州市、江西省上饶市的高利率信用借贷额分别约占当地民间融资总量的90%、80%和66%;其中,浙江省、福建省、河北省、山西省民间融资利率水平大多集中在12%-30%,极个别达到40%。 对于民间融资对银行信贷的补充作用,人民银行给予了肯定。 《货币报告》中认为,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另外,在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情况下,民间融资不仅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为中小民营企业、县域经济融资另辟蹊径,还可以减轻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但民间融资的危害性也依然不容忽视。《货币报告》也显示,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和信息滞后性,及一些行业高利润的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资金流入受限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利于当地产业结构和信贷结构的调整,也容易出现风险。 如何协调资金在银行系统的体内循环和体外循环问题,成为央行加强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难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