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家外汇管理局 > 正文
 

强制结售汇略有转变 外汇局控制流入技巧初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7日 17:4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杜 艳  上海报道

  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核定外资银行短期外债、规范进口延期付汇和远期付汇,被视作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05年的三管齐下分流央行外汇储备的第一步,也是外汇局小幅调整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的信号之一。

  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保持了十个月的外汇储备月均增长100亿美元速度,最后一个季度则进入了高涨期,月均增长达到300亿美元。截至2004年12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6099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比上年增加2067亿美元,其中仅第四季度就增长约900亿美元。

  尽管2005年1月份的相关数据尚未公布,但外汇局一内部人士透露,这种高增长的趋势依然在继续,压力不小于去年。

  此外,2004年的一些新情况同样抽紧了央行敏感的神经。2004年上半年,外资银行加大短期外债拆借, 2004年1—6月份外债净流入?新借款额减去还本付息额?高达227.7亿美元,净流入量约为上年同期的6倍。全年短期外债余额为1043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5.6%,同比上升了5.8个百分点。

  与1994年前中国国际收支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外汇储备紧张大相径庭的是,2004年,中国出现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急增的局面。应时而变,合理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成为央行的选择。

  外汇局对外汇管理制度的调整在2005年应是最为关键的一年。2005年2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办法的通知》和《2005年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同时出台。其中前者规定:将境内机构超限额结汇期限由现行的10个工作日延长为90日,允许境内机构在其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余额超出核定限额后的90日内仍可保留其外汇资金;扩大按实际外汇收入100%核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的企业范围。

  2月22日,外汇局再度出手。《关于加强进口延期付汇、远期付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企业延期付汇等作了严格规定。

  三项措施,外汇局的思路:都对减缓结汇压力、分散外汇资产、减少外汇储备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强制结售汇转向“半意愿”?

  此前,外汇局出台的系列政策,是在“宽进严出”向控制流入与“走出去”间寻求一种平衡。

  2004年相继出台的系列办法,如《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都一改过去“重流入”的管理方针,而向缓解外汇储备的增长方面颇有倾斜。

  2005年,外汇局的变革开始由流向调整转向制度化建设方面。“超限额结汇延期意义太重大了,说明我国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迈出了很大一步。”外汇局上海分局的一位人士感叹。

  强制结售汇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积聚外汇储备的任务:从1993年底的211.99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而现在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的转变则暗示着,中国开始扭转“以增长外汇储备为核心”的外汇政策。

  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不得不面对一种两难:如何保持人民币汇率和币值的稳定兼得?

  建立于1994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规定,除国家规定的可以开立外汇账户保留的以外,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然后由外汇指定银行将平盘后多余的头寸卖给国家。这样,央行变成了外汇的最终买家,不得不随着国际收支的变化而被动地买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

  根据央行历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逐年增长,分别为:4600亿元、6136亿元、9659亿元、17094亿元。

  这让央行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既要大量购进外汇,又要不断投放基础货币,而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涌进的外汇又让国内的通货膨胀变得更加严峻。央行不得不进行高密度的对冲操作,将支付高额的票据利息费用。因此,此次外汇结售汇制调整的一小步,将是促进央行贷币政策独立性的一大步。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强制结售汇新闻 全部外汇局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