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商务周刊:高速城市化时期 政府如何看待宜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15:58 《商务周刊》杂志

  □记者 胥晓莺

  中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比例为40%,而在今后的十几年里,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升20%,很多小城镇的规模可能会翻番。与此同时,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为代表,中国目前计18个城市先后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创建宜居城市的目标。

  受诚毅投资股份(厦门)有限公司委托,《商务周刊》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自去年底以来,开展了名为“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的调查研究。前不久,我们公布了此次调查研究的第一步成果和一份“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的民意排名,经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及网站论坛转载后,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事实上,我们公布的调查结果只是整个研究的第一步。我们的安排是,首先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济南、大连和厦门10城市的3212名18—60岁城市居民进行入户访问,取得他们所认为的评价城市是否适宜居住的主要考虑因素,和他们认为的中国宜居城市排名。第二步,我们选择了20多位来自城市管理、规划、土地资源、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心理学等12个领域的专家,让他们背对背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将专家、学者、民众和政府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再返回专家论证后,得出一个有关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所占比重的权数体系。第三步,我们选取40个大中城市,按照前面所得出的指标体系和权数体系,将有关软硬数据代入计算,得出这些城市各自的宜居指数和排名,即“诚毅中国宜居指数”。

  目前,第二步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将在5月底、6月初拿出最终的“诚毅中国宜居指数”。

  4月5日出版的《商务周刊》,采访了本地居民、外来移民、投资者和旅游者四类人群对宜居的理解。那么,从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的角度,宜居城市应该具有哪些必备要素呢?不同规模、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在创建宜居城市的道路上各自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记者针对杭州、厦门、成都和北京四城市政府进行了采访。

  杭州市规划局副局长何明俊:“宜居”是“城市”概念应有之意

  经济发达看起来和宜居关系不大,但在我看来却是最重要的因素。居住是和创业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居民只有乐业才能谈得上安居,所以宜居城市的城市经济必须有活力,人们有创业的空间。杭州在城市定位里提出了要创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口号。事实上,杭州现在已经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重镇,原来杭州在长三角的地位和南京相当,现在已经赶超南京。在省内,宁波的经济发展强劲,一度威胁到杭州的经济中心地位,但现在每年杭州的人均GDP和其他各项经济指标都在宁波之前,而且距离越拉越大,杭州当之无愧还是全省的经济中心。

  社会和谐主要是指要有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学校教育系统、卫生医院系统和高效的交通体系,特别是公交体系。

  生态优美是民众提到宜居会首先强调的因素,具体的指标包括公园数量、绿地率、空气污染指数等。杭州的另一个城市定位是国际风景旅游名城,“人间天堂”、生态优美,是杭州最重要的名片。今年5月1日,西溪湿地公园即将对公众开放,这是全国第一家湿地公园。我们以保护生态为最高宗旨,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尽量保持湿地的原生态。湿地公园的定位是湿地而非公园,来人不是多多益善,我们宁愿没有游客,也要保护好这块国内大中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湿地。

  文化繁荣从规划上讲,首先建筑要有美感。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美感,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第二是要注重对文化古迹和古建筑的保护。第三是对绿色环境的保护。在杭州,我们在西湖的改造过程中贯彻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思想,把四周的围墙拆掉,光西线就拆掉27万平方米破旧建筑,建成绿化带,为城市增加了绿地。西湖风景区是全线不收门票的,这是为了贯彻“还绿于民”的思想。

  宜居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不能用排在第几位来衡量。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城市”这个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宜居”应该是“城市”概念应有之意。原来我们说建设大城市、中心城市,没有看到城市的主体,没有从居住者即人的需求出发。新形势下,城市的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宜居概念也就顺势产生了。

  厦门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刘建:厦门将是全中国最好的城市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适宜人居住的环境是一种资源,是城市的竞争力所在。认识到这一点经历了一个过程。直至2002年,我们和专家坐在一起讨论什么是厦门的竞争力?才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这个问题。厦门这个城市资源少,但是天然环境好,和别的城市比竞争力,我们就应该强调环境的优势。

  因此,厦门的城市规划中将生态规划纳入了城市的总体规划。新的城市结构改变了以前摊大饼的做法和工业区居住区混杂的局面,采取了组团式的结构,把原先中心区本岛的工业区都外迁,各自建立新的高科技园区、电工业园区和石化工业园区等,并且在各区域之间用绿化带、山体、水体间隔和连接,形成了四府八片六条绿化带的城市格局。

  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还禁止严重污染的企业落户,在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方面,加强了人居环境指标的研究。原来的住宅区建设,我们强调容积率;现在根据专家建议,更注重考虑建筑密度,住宅区的绿地要多。同时,在规划上更加强了城市设计和小区的景观设计工作。从1980年代的槟榔小区,到莲花小区、瑞金新村、金山小区,厦门市政府积极推进居住区的示范建设工程,使得厦门每个时代都有示范建设小区。在这些示范小区,景观环境设计水准很高,这提高了居民对环境的品位和要求,促使房地产商也提高开发楼盘的环境设计水平,使得整个城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宜居城市的建设产生了两个效果,一个是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另一个是外来买房者的不断增加,目前外来人员买房比例已经占到厦门房产销售的50%-70%。

  目前,国内可能还有像厦门一样宜居的地方,但厦门会越来越好,按照规划建设起来,将成为全国最好的城市。

  成都市规划局副总规划师郑小明:让乡村也享受到宜居的福利

  成都自古得到文人骚客的赞誉,也是目前国内大城市中公认最舒适、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决心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

  “人居”和“宜居”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致的。从2004年起,成都全面启动了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并将申报工作落实到城市节水改造工程、城市绿地建设工程、规划区内流域治理工程、城市住房解困工程、城市畅通工程、创建园林式单位工程等六大工程。 为加强申报的组织协调工作,市政府还成立了由市长、副市长领导的申报工作小组。

  六大人居工程分派到各职能部门,经过一年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市绿地方面,成都市在10个城区范围内建设道路绿化、防护林带、河道绿化和高压走廊绿带,最终形成100条绿化景观廊道。还充分利用现有坑塘、洼地,改造成大大小小八个湖泊。此外我们还将启动“500米见绿”工程,即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一处公共绿地。

  通过近几年的危旧房改造工程,成都市民的住房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根据发展目标,在2005年5月底前,全市基本解决人均住房12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问题,并使绝大多数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物业管理。

  成都通过申报“国家园林城市”,广泛开展拆墙透绿、立体绿化、绿化示范街道建设和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已基本实现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园林绿化达标单位达到70%以上,“园林式居住区”达到60%以上等目标。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最佳范例奖”。

  今年初,随着一环路畅通工程的完成,成都城中心的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随后将启动的二环路改造、北新大道建设将使成都更加畅通无阻。成都还大力度地进行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搬迁、改造大批污染企业,优化了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布局,也优化了投资环境。   

  成都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的另一个亮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北 京:从“经济中心”到“宜居城市”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此次总体规划提出北京的城市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在这个总体规划里,“经济中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宜居城市”这个新名词。  

  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总规划师谈绪祥介绍:“宜居城市”的目标对象涵盖全部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人们,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人。在规划情况沟通会上,记者追问“宜居城市”的概念,谈绪祥解释说:“蓝天绿水的园林城市只是宜居内涵的一部分。充分的创业机会与就业环境,加上蓝天绿水,再加上安全感,共同构筑考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三项标准。这三个层次包含了一个普通人生存与发展的全部要求。”

  事实上,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即提出了经济、社会、区域协调、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发展策略。因此,北京“宜居城市”的目标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健康的环境、便捷的服务、充分的就业、安全的城市。由此四方面看,将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城市,需要做的工作显然还有很多。

  与“宜居城市”密切相关的旧城保护、生态环境在规划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规划,2010年以前为生态城市的起步阶段,2010—2020年为生态城市的成型阶段。这是一个促进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的过程,即从传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显示,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要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18平方米,北京人的居住环境将向森林城市迈进。

  而大力发展新城,也成为创建宜居北京的重要工作。去年12月至今年3月9日,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进行“宜居北京”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网民认为北京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前10项工作中,“大力发展新城”高居榜首。

  目前,北京的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医院、机关、学校、大企业总部等机构,基本上都在三环以内,二环内人口密度达到2.74万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要比其他世界特大城市多近8000人。二环内只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流量的30%。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未来几年,北京将大力发展周边新型卫星城建设。这些新城镇最显著的特点是都要有产业支撑,就业、医院、学校、商场、邮局、餐饮等配套设备一应俱全。

  打造宜居城市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发展公共交通,希望到 2020年,北京交通结构能趋于合理,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客运方式,出行的选择性增强,出行效率提高,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和改善。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宜居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