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5房地产蓝皮书 > 正文
 

2005年房价增幅有望趋缓 二手房市场将持续升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 07:04 北京青年报

  

2005年房价增幅有望趋缓二手房市场将持续升温

■专家认为,过多的自有住房在增加了个人财富的同时,降低了流动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北京青年报: 齐雁冰

  社科院出版《2005房地产蓝皮书》———

  2005年,房地产信贷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并有可能再次加息;

  被动需求有望下降,二手房市场将持续升温;

  供求关系偏紧的局面很难改变,房价增幅将趋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出版《2005房地产蓝皮书: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2》,报告分别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房地产业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对2005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得出上述结论。

  今年房价增幅将趋缓

  报告分析认为,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以首次购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为主的背景下,住房需求呈现很强刚性,一般性上调利率措施对需求量影响不大,今年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持续旺盛。2005年,在国家控制投资规模、紧缩“地根”、“银根”的调控政策不可能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供给增幅仍将呈下降趋势,因此供求偏紧局面很难改变;不过,由于政策变动对市场预期(供给减少)的影响随着时间减弱、市场经济自身的价格调整,特别是政府将采取措施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等因素,报告预计房价增幅将趋缓。

  在2004年停止拆迁、集中解决拆迁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可以期望2005年的拆迁工作将慎重进行,拆迁导致的被动需求将有较大幅度下降。随着一系列二手房交易管理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已购公房的大量上市,房源将继续放量,梯度消费格局逐步形成,市场活力增强。

  报告指出,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概念炒作标新立异,浮躁色彩浓厚,顺应了高收入阶层追求文化品位和时尚的需求。随着高收入阶层对住房需求的满足,市场重心将转向中低收入者,购房者将更重视住房的原有本质,以概念吸引购房者的策略将逐渐失去光彩,品牌竞争将回归理性。土地市场阳光化,地产企业将走向平等竞争,质量、品牌、资本的竞争将成为地产企业的竞争基础,在竞争中土地资源将更有效地配置到实力强的企业,导致企业的洗牌重组持续进行。

  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之间存在夹心层

  针对北京市住房市场发展及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住宅发展与保障处处长程建华建议:逐步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并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整合到住房保障体系中来。

  程建华在近日出版的《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中表示,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之间存在夹心层,这部分人既不符合廉租条件,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因此需要加大财政支付力度,扩大廉租覆盖面,在原低保、优抚家庭的基础上,先将危改拆迁、文保区外迁及市政府重点工程拆迁中的国企困难的老职工、无房的返城知青、低收入重残、长期失业的原国企职工等纳入廉租住房对象。

  廉租部门按廉租住房申请、核查、公告、登记的程序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实行租金补贴或租金补贴还贷政策。筹集二手房,对困难国企中市级以上劳模和低保重残人员实行实物配租。在扩大廉租面,调整经济适用房供应面的基础上,将二者整合,建立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

  9大因素促使2004年房价攀升

  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来说,2004年是极不平静的一年。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的频率之高、调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以“管严土地”、“看紧信贷”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紧紧扼住了房地产开发的两大命脉———土地和资金。房地产业及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鲜明特点,包括投资增速放缓、信贷比重降低、土地开发面积减少、拆迁规模受到限制,等等。

  而在房地产销售市场上,2004年,商品房销售量继续大幅度增长,达到了38231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4514万平方米,为住房商品化以来的最高值。与此同时,2004年全国商品房房价大幅攀升,达到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355元,远远高于1998至2003年平均售价的增长(59元)。

  报告认为,2004年房价上扬,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1.土地价格上涨;2.建筑材料价格上涨;3.新建住宅品质提升;4.中低价位商品房供应量下降;5.投资和投机性购房拉动;6.国家对房地产开发的“地根”、“银根”紧缩;7.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特定形式的垄断;8.新兴产业的较高利润。此外,应当承认,2004年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总体上抑制了商品房供应量的增加,事实上起到了推动价格增长的作用。但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要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而非降低房价,不能以房价走势作为判定调控成效的标准。房价的升高使苦于房价高涨的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失望,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主要靠住房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专家视点

  居者有其屋≠居者购其屋

  昨天,在社科院举办的《2005房地产蓝皮书》出版暨房地产市场研讨会上,相关专家表示,目前住房自有房比例相当高。过多的自有住房在增加了个人财富的同时,也降低了流动性。适度的投资性购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租房需要大量税收及其他相应政策来支持,因此,无论是需求方,还是管理层,都需改变“居者有其屋”就是“居者购其屋”的观念。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出租率多在30%以上,其中香港租房家庭比例为40%,日本38%,法国36%,英国34%,新加坡30%,美国28%。而在中国内地,个人自有住房比例高达84%,出租率很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杨慎认为,国内房地产需完善改革体制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就包括“住房需租售并举”。中国的住房改革,20年建了84亿平方米房子,到现在缺房户比过去还要多,原因之一在于过多的自有住房导致了流动性差,资源呆滞。

  国家统计局黄朗辉认为,从住房需求方面来讲,应该转变观点,居者有其屋不一定要购房。在房屋的供给方面,也应该进行调整,既要满足中低收入阶层合理购房,也要满足中低收入阶层廉价租房。此外国家应出台系列宏观政策、金融政策,采取综合措施,引导商品房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访谈

  控制投资和房价不应是房地产调控方向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牛凤瑞

  控制房地产投资和控制房价既不是调整的方向,也难以达到平衡房地产供求的目的。

  理由有三:第一,控制投资和房价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规律相悖。平衡市场供求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其中之一是减少需求和增加供给,控制房地产只能增加房地产供给,不能减少需求,控制房价只能扭曲房地产市场真实的市场关系,不可能达到减少需求、平衡市场的目的。由于房地产业不是完全竞争性的产业而引发的市场问题,应该通过反垄断立法和强化行业管理解决。

  第二,控制房地产投资与中国房地产基本走势相反。中国处在加速城市化阶段,住房已经成为最基本的需求,商品住房的增量需求和改善需求双旺盛,是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住房的不可替代性,住房需求的刚性,土地资金稀缺等约束,决定了供不应求是未来几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走势。控制投资,不仅对房地产无益,而且还会危害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控制房价不能平衡住房市场供求。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住房既是必需品,又是耐用品,当年实际发生的购房行为是以往多年的积累,或者对于未来长期收入预期为前提的,当年房地产的供求关系也是以往多年积累的结果。

新浪财经调查:2005房地产蓝皮书出版

1.您认为现在是不是买房的最佳时机?

不是
有待考察

2.政府使用宏观调控手段来解决是否能抑制房价上涨?

不能
不好说

3.2005房地产蓝皮书预测今年房价增幅将趋缓。您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赞成
不赞成
不能确定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房价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