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国内期货评论 > 正文
 

利用期货市场交易是来争夺定价权还是争夺资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10:41 证券时报

  大通期货 付春江

  只有掌握了资源才能谈得上掌握定价权,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谈论利用期货市场来争夺相关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其实是个最大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将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要想调控市场必须要顺应市场发展的逻辑,实际上国际对冲基金长期做多铜价的目的无非就是让中国最后买单,从这个逻辑出发可以得出买得越早代价越小,拖得越久代价越大。

  “利用期货市场来争夺相关商品定价权”,这是近几年中国期货界比较流行的说法,笔者对这种说法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笔者一直认为,只有掌握了资源才能谈得上掌握定价权,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谈论利用期货市场来争夺相关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其实是个最大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将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由于有了大豆、棉花、

能源期货市场博弈失败的教训,在铜市场上中国机构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利用内外盘比价关系进行套利操作一直是铜市比较流行做法。

  回顾近几年金属市场套利操作模式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

  2003年末,当伦敦铜价涨破2000美元的时候,国储局曾经采取国外采购、国内抛出的所谓正向套利操作方法来试图调控国内供求关系,但是他们也应该没有料到在随后的短短三个月间在宏观对冲基金的推波助澜下,铜价从2000美元水平迅速飙升至3000美元以上,2004年4月份铜价从3050美元一线见顶回落。

  2004年5、6月间,当铜价重新回落至2500/2600美元一线的时候,国内开始鼓吹国内买入、国外抛出的所谓反套利操作方法,国储局作为身份特殊的参与者也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加入反套利操作阵营中,接下来的近一年半时间里,铜价从2500/2600美元一路辗转上涨到目前的4000美元水平,而这一段时间市场上涨的逻辑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挤空。

  透过套利(尤其是反套利)操作的现象,笔者认为中国机构无意间陷入了定价权之争才是最本质的问题,由此我们发现市场(尤其是某些有重要影响力)参与者,在缺乏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运行逻辑以及未来发展态势形成正确而深刻的判断之前就妄谈调控,往往会对市场形成更大负面的影响。

  以现在国储抛铜为例,市场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国储将在国内外市场同时释放铜库存,对国储的做法,喝彩者有之,冷眼旁观者也有之,笔者认为,国储局在内外两个市场同时抛空的逻辑无疑将把国储局逼到过度投机的角色上,成功了尚可拍手称快,失败了必将会给国内市场造成更大负面影响———因为如果国储在国内抛空过度将进一步扭曲贸易比价关系,而这样必将会为反套操作资金再次提供介入契机,其结果一方面会使国内铜价抗跌力量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为国际市场对冲基金多头提供更大的挤空目标。上述情形一旦出现非但预期中的调控效果不能达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储卖空之后反作用必将会逐渐体现,国内回补库存与外盘高位挤兑空头时间进一步延长的合力,必将会促使国内铜价在短期承压之后重新上涨,而这种上涨一旦开始国家调控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要想调控市场必须要顺应市场发展的逻辑,实际上国际对冲基金长期做多铜价的目的无非就是让中国最后买单,从这个逻辑出发可以得出买得越早代价越小,拖得越久代价越大。事实也是这样,如果中国机构肯于在2500-3000美元水平积极买单采购,笔者相信铜价不会涨到目前的水平。

  在目前的水平我们觉得价格高而更不愿意买单,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买单就有可能使得铜价继续在高位进行盘整,思前想后,笔者觉得国储若想真的调控铜价最重要应该是在国外积极采购,先强占资源,然后再谈调控市场。若国储这样的机构都能这样做的话,可以想见即使我们不调控,国际对冲基金也会把铜价砸下来的!

  国储局这样做当然会面临风险,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个把机构牺牲几十亿能使整个中国行业的成本降低几千亿,在国家的层面来讲是应该值得运作的,何况这几年国储如果是套保买入的话,就当是把国储利润还给人民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