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国储铜价之争 > 正文
 

专家称持续高铜价伤害国内铜加工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 09:32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罗文辉 发自上海

  “国际期货市场上的broker(经纪商)和trader(交易商)正享受高价,而且也许两三年内人们才会看到高铜价对国内铜加工行业的伤害。”北京矿冶研究总院(BGRIMM)高级工程师李岚女士昨日在上海表示。

  她是在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与英国金属导报(Metal Bulletin)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铜会议暨第三届中国铝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时做上述表示的。

  这位目前同时负责国际铜加工协会(IWCC)中国代表处工作的有色金属市场研究专家,在分析制约上游电解铜需求的国内铜加工业于近几年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时,指出除了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等内需因素外,还有高档铜材产品(如ACR空调制冷管、电子接插件用铜带)的进口替代和出口扩大,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大量国外铜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向国内的转移。

  事实上,日本、美国、德国、芬兰、加拿大等世界铜加工巨头纷纷移师中国。以日本为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电线电缆的产量减少了40%,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所致。据不完全统计,日本电缆企业在中国的工厂超过60多家。目前中国是日本进口电线电缆最多的国家。

  作为本次大会演讲嘉宾的金瑞期货总经理姜昌武,曾以上述资料为据,论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为中国的铜消费带来了新的契机,并预言国内旺盛的铜消费要到2015年才达到阶段性高峰。其实,国际性铜转移消费,也是近期国内期货界在争论大规模电站建设热过后电解铜供应是否出现过剩迹象时,普遍忽略的一个因素。

  由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利润率下降、资金需求加大和价格战,李岚进一步判断国内铜加工行业的结构调整势在必然。如铜冶炼企业进入下游加工行业,这将降低电解铜的采购成本,而设备制造企业开始自行生产铜加工产品,则将降低设备投资成本。

  虽然铜加工能力过剩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但李岚仍乐观估计,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完成结构调整,且由于国际化大企业集团形成,中国铜加工企业很快会与日本和德国抗衡。

  铜加工行业的乐观前景,却不能掩饰当前电解铜价格持续冲高引发的加工替代问题,如以含铜量低的黄铜、废杂铜替代加工所耗电解铜或根本不用铜。而这在铜价不断创新高时,即表现为铜加工企业迫于资金压力少备库而多次采购,增加了成本,甚至被迫退出而将铜材产品的市场份额让出。

  会后,李岚在回答有关人士提出铜价每吨32000元时铜加工企业已不能忍受,而每吨37000元时广东铜加工企业仍表现不错,即各地企业承受高铜价的底线标准不同的质疑时表示,确实在经济发达地区且管理水平高、享受各种地区性优惠政策的民营小企业竞争能力可能较国有大企业还强,但如果长期的高铜价导致原料替代的不可逆转,对铜加工企业及铜冶炼行业的发展肯定是一大伤害。

  对于目前高企的铜价还将可能涨多高及停留高位多久,李岚表示尚难预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