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保收时代一去不返 基金业开停收管理费先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07:02 证券时报 | ||||||||
跌破发行承诺业绩标准,某债券基金接近三个月未收管理费——基金业开停收管理费先河个案引起强烈反响,管理费与业绩挂钩不再只是概念,基金业旱涝保收时代一去不返 □本报记者 程林 因为业绩因素,首只基金停收管理费的先例已经出现。根据记者调查,由于跌破发行
停收管理费始末 据了解,该只首次停收管理费的基金系一只于2003年底发行的债券型基金,在基金发行推介以及基金合同中,该基金承诺:“自成立日起半年(含半年)后,本基金累计净值跌破面值,则停止计提管理费直至累计净值达到1元。” 根据有关数据,在运作半年后,从2004年7月27日开始,该基金累计净值开始跌破1元:该基金累计净值为0.999元。这意味着在这一天,该基金就不能收取基金管理费。 事实上从该日起,该基金累计净值便在1元上下浮动,而从2004年8月23日开始,该基金累计净值低于1元的情况更为普遍,这样的情况一直到今年的2月初。记者统计,从去年中到今年2月这段时间里,该基金共有76天累计净值低于1元,也就是说,该基金已有76天是停收管理费的。 双刃剑作用显现 将业绩与管理费联系起来,可以向投资者说明自己运作的信心,更隐含着有关“保本”或安全的暗示,然而,这却是一面双刃剑。 在2003年底发行时,该基金以“本金相对安全、收益稳定、超额回报”、以及“设定自制性措施,分担投资者风险”等为卖点,承诺假如基金运行半年后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则停收管理费直至基金累计净值恢复到1元以上。另外,该基金选择将深交所、上交所、银行间三者联合统计的中信全债指数作为跟踪标的,可以充分发挥中信全债指数具有的收益优势。而在基金管理费率上,该基金仅收取0.6%的管理费。在独具特色的产品设计影响下,尽管当时市场低迷,该基金仍募集了超过18亿的份额,按照0.6%的管理费率来看,假设规模不变,这意味着每年超过1000万的管理费收入。 可以说,在2004年7月之前,该基金表现相对稳定,但自7月开始,该基金净值出现一定缩水,并最终出现了累计净值低于1元的局面。该基金管理人在报告中对此解释为,值得总结的是对转债市场流动性的把握,由于组合中转债流动性的缺失使得基金净值在部分时段内低于同期基准增长率,管理人将在今后的投资中对此予以重视。 而在份额上,该基金更是遭到了大额的赎回。在2004年初,该基金尚有超过10亿的基金份额。然而,在该年末,份额便萎缩到8545万。在2003年底成立之初,该基金可以收到超过1000万的管理费,仅过了一年,该基金管理费便萎缩到了50万的水平,更面临着特定条件下不得不停收管理费的尴尬处境。 暂停收费用意义重大 客观地说,首只基金停收管理费事件,其涉及的管理费收入尚不能动摇该基金公司的生存大局,而从范围来说其也只是基金业极为特殊的个案。但该事件对基金业的震动更在于,一直以来,业内都只认为目前做出尝试的几只管理费与业绩挂钩的基金条款设计都只是概念,很难化为现实性的压力,而现在,基金业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残酷。 “当初管理层对债券基金网开一面,允许部分新发债券基金进行业绩与管理费挂钩的尝试,是因为当时市场都认为,债券基金由于投资的是固定收益证券,因此绝对是不会亏钱的。但现在,现实已经打破了当时的设想。”一位基金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可以设想,被认为是安全的债券基金都能跌破价格底线,那么,风险更大的股票型基金以及混合型基金,又如何能自善其身?这对于许多跃跃欲试、尝试进行管理费改革的基金公司来说,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一位基金公司老总对记者表示,一直以来,市场对基金管理费的收取模式多有争议。在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与投资收益业绩并不挂钩,即使业绩亏损,管理人管理费分文不少,例如以刚刚过去的2004年为例,尽管大部分基金业绩发生实际的亏损,但管理费还是照收不误。但管理层并没有对基金管理费模式进行改革的动向,其背后原因就在于,客观来说目前我国基金公司还处在初期阶段,一旦放开管理费率,或者允许大规模地将管理费与业绩挂钩,则市场化的费率竞争和条款设计竞争,会进一步导致基金公司生存环境的恶化。 但问题在于,长期处于温室环境下的基金公司,一直享有着管理层赋予的诸多优惠和关照,从以往战略投资者配售到如今新股询价的机构配售,都体现着管理层对基金等机构的关爱。但由于基金管理费收入和基金的业绩并不挂钩,市场对其并没有一个良性的激励环境和约束机制,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基金公司,未来到底具有多少竞争优势始终令人疑虑;而在银行、保险相继进入,基金业大机构博弈格局显现,以及外国对手争相进入的背景下,这种疑虑在未来更加重了。 相关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