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纽约站 罗绮梅[微博]
王石[微博]来美后的第一次英文讲演十分紧张,有人提议让他用中文,他微笑拒绝,并回应“至少让我先试试!”。两年哈佛进修,挑战公开与老外对话交流,身旁翻译未帮一次,却遭网友调侃为“听王石讲英文着急”。王石,一如既往心无旁骛,不着急。
2011年11月,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中国创新论坛上,王石发表了自己来美游学以来的首个公开演讲。对,用的是英文!
开场前他很紧张,并希望大家对他的英文多多包涵。坐在前排的一位学生大声半开玩笑地说,“王老师,要不你用中文讲一句,我们来帮你一句一句翻译成英文。”王石半微笑摇了摇头,用英文回答:At least,let me try!(至少让我先试试)
为演讲准备的PPT很到位,王石也一字不漏的照念。到了问答环节,他恢复使用中文,并近似于恭敬地介绍和感谢了身边充当他翻译的学生志愿者。退场后,王石没有接受媒体采访。当时同去的另一位同事想上前跟他聊几句,但一听是记者,他连同事的名片都没有接受。
2012年3月,在纽约的某商务论坛上,正遇王石与万通老总冯仑、泰康人寿老总陈东升等人往论坛场地前排就坐。主办方安排王石接受某电视媒体关于房地产业和论坛相关话题的专访,于是跟随前往,也算是想正儿八经近距离一睹王石风采。电视台同事一开场就问了一个关于他留学生活的话题,王石头一转,瞪大眼睛反问,“不是关于论坛和房地产的吗,怎么问起留学生活了?”另一位同事赶紧圆场,最终做完了一个5分钟的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点可写的采访。
仔细回忆,除了王石游学回国期间接受了优米网王利芬[微博]和《外滩画报》的专访以及平时零零碎碎的微博外,不曾在其他场合专门提到自己的留学感悟。
之后就是“红烧肉”事件。
2012年11月,王石在伦敦参加商务活动时,我在伦敦的同事这样描述了他:“红烧肉”事件之后,虽然王石还是一如既往地谈理想、有思想,可人们审视王石的眼光,的确是没有以前那么纯粹了。据说,他当天的讲演依然秉承一字不漏用英文念完发言稿的习惯。还据说,31页的PPT改了又改,全是精华。
前段时间,王石接受CBS《60分钟》的采访谈论中国房地产泡沫问题。虽说有人把他的寡言残句跟同样是受访者、拥有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张欣[微博]相提并论,但想必他还是满意自己发挥的,至少他把自己的微博头像换成了采访截屏特写。其实看过视频后个人觉得,王石的英文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正处于听得懂表达不出的阶段。
2013年4月,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中国商业论坛上,王石再次现身。这次虽然不在现场,但是情况跟我预想的大同小异。不同的是,不再是PPT演讲,而变成了对话座谈,更有临场发挥元素。据在现场的朋友描述,整场对话1个小时左右,王石坚持自己慢条斯理地英文发言,身后坐着的翻译几乎没出声。有人发微博评论“听王石说英语很着急”。
有意思的是,当我看到这样的评语时,我第一想到的人是当年那个跟着李安来纽约宣传新片的人。当年这人带着随行翻译,参加电影观后谈论会,翻译就坐在身后,但除非到确实不知道某个单词如何讲时背过身问问,其他时候都坚持自己英文作答。这人是汤唯。
我没有猜错,王石在发言后一帮人围了上去,有人问他万科在北美的发展问题,也有人问他关于留学生的问题。遇到他不乐意的问题他仍然转过头,瞪大眼睛反问:“你怎么冒出这样的问题?”
关于王石的琐碎记忆仅限于此,有些场合甚至没有亲自在现场,对这位企业家的印象倒是一直没变:他没有冯仑的风流倜傥,可以一站上台挽起袖子噼里啪啦讲一个钟头,也没有王巍[微博]那么愤世嫉俗,两手一张靠在台子前面谈天说地。他更像是印象中遇见的众多日本人——单调、低调。
2011年,王石在MIT发言时这样说过:“有人问我到哈佛进修和登上珠峰到底哪个更难?我常用我登山的经验告诉别人,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对我来说不断学习是我的新标杆。”
生意场上有多少人说过“有空我也得去读读书”、“有机会我也去爬爬山”,没几个人真像王石一样不受各方方面条件限制约束地做到了极致。如果真说在与这位企业家浅薄的接触中领悟到了些什么,并与同龄人共勉,那就是不要忘了做自己——坚持一些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对待成长进步,即便别人不为你等待,也请不要着急。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于新浪财经纽约站,“一周美股”主持人、制作人。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传媒文化系、经济系毕业。)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全球新闻眼》是一档由新浪财经全球记者和撰稿人团队为您呈现的原创专栏集。真相远比价值观更重要。敬请关注全球新闻眼微信公众号:全球新闻眼。扫码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