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农产品遭遇价格破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3日 07:37 中国经营报

  作者:王永强 张曙光

  编者按

  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时代,满怀着赚钱的激情,大量贩蒜农民涌入大蒜流通市场。但残酷的现实却令他们血本无归。他们成为“价格破坏”的受害者。

  本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中国的农民们在农产品处于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交易方式操控市场的时代背景之下,以个体的力量参与议价、参与资本市场的博弈时显得力单势微。究竟谁充当了“价格破坏”的角色?为什么我们占世界 出口大蒜90%的份额,却没有形成规范的价格形成机制,而只是自相残杀,使得交易各方惨淡经营?

  早在数年前,“多哈谈判”中已将农业问题列为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各自政策体系,保护本国农业利益。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农民却仍然处于无助的状态。这是一个令相关政府部门深思的问题。

  一线调查

  “中华蒜都”:价格暴跌之谜

  2008年3月17日,北京市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前来买菜的北京市民惊异地发现,大蒜价格挂出3年以来的最低均价——每公斤才0.6元。

  与此同时,远在大蒜产地的山东省金乡县,贩蒜农民时雪的心里却五味杂陈:进入3月以来,“蒜都”金乡的蒜价创出新低——跌破了0.20元/公斤。

  “这个市场早晚得崩盘!”时雪判断说。但她其实并不希望大蒜市场崩盘,因为她是抵押了房子、清空了股票并向朋友拆借,总共凑了150万元买了1000吨大蒜干起贩蒜生意的。让她始料不及的是,在各种农副产品一路涨价的“大好形势”中,曾连年上涨的蒜价不仅没有突破8.40元/公斤的历史价位,反而在2007年10月底时跌到了0.4元/公斤,跌幅达95%;进入2008年1月,蒜价进一步探低,围绕着0.3元/公斤上下波动。如今,蒜价更是跌到0.2元/公斤。

  据记者调查,在金乡,像时雪这样的贩蒜农民有近两万人。

  这些贩蒜农民至今都不清楚,蒜价为何会这么低?

  贩蒜农民血本无归

  金乡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为济宁市下辖县。据称,金乡全县80万亩耕地中有70万亩种植大蒜,金乡大蒜出口量占中国大蒜出口量的50%以上,因此,被称作“中华蒜都”。

  2007年8月,时值“中华蒜都”的大蒜收购旺季,时雪跟其他贩蒜农民一样,怀揣着“发财梦”在田间地头与冷库之间奔忙:蒜价从2007年5月份时的1.20元/公斤,飞涨到了8月底的2.60元~2.80元/公斤,“多存些蒜,春节前后价格更高时出手,兴许能有50%的利润。”时雪回忆当时的憧憬。

  时雪是鹤壁人,这回是初次贩蒜。她之所以敢携150万元来金乡贩蒜,是因为看到她的朋友在2006年下半年存蒜、2007年上半年卖出后盈利100%的成功纪录。2007年6月15日举行的金乡蒜博会上传出,大蒜出口订单较往年增加了25%,这更坚定了时雪的决心,“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是中华蒜都,政府肯定不会让蒜价掉下去。”美好的期望让时雪忽视了市场风险。

   同日相关报道:

   解决农产品贸易问题的多哈回合

   蔬菜电子市场审批应慎重

   中国农产品亟须破解全球化之厄

   严格监管农产品信息披露

   现代全球商品流通体系寿光试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