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社保体系建设:从“先治坡”到“先治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 04:34 中国经营报

  张曙光

  两会之际,人大代表及各界委员的提案非常之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两大类,一是有关经济建设类的,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等等;二是有关社会保障建设类的,如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这里都涉及一个自建国以来就困扰我们几十年的老问题,就是“先治坡还是先治窝”,是先生产,还是先生活的问题。用经济学的概念就是“大炮与黄油”的关系,或是积累与消费的问题。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我们基本上是先治坡,后治窝,就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思路。长期保持高积累率,低消费率。结果是对人民生活欠账过多,经济停滞不前。粉粹“四人帮”后不久,中央就决定在经济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给职工涨工资,从改善人民生活入手。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建设也保持了高速发展。但总体上看,先治坡还是先治窝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具体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不协调,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低收入国家公共健康支出占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比例为2.25%,而中国只有0.62%。有统计显示:“1986年各级政府卫生拨款占当年全国卫生总费用39%;2003年卫生拨款所占比重却下降到17%。”到2006年的这一比例仅为6%,“90%以上的收入不得不由医院从‘市场’取得,其中包括从病人的口袋里搞‘创收’”。

  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如住房保障系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房改之后,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由过去的大部分依靠社会保障获得,迅速转变为由市场获得。而教育改革的取向也基本如此。从好的方面评价,这种转变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一些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住房消费。但其负面作用也不能忽略。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经济改革的深入。如今年《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这本是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步骤。但从去年开始,企业负责人就开始想尽办法规避抵制这一法律的实施。公开的理由是这一法规干涉了企业用工机制。但这一表面现象的实质是政府对职工的失业保障力度不够,而政府部门又没有或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试图通过约束企业行为来增加职工就业的安全感和保障性。在住房问题上也是如此,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缺少了住房社会保障系统,使中低收入人群加入到购商品房大军,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用不建经济适用房或少建经济适用房的办法推高房价,使“用住房建设拉动内需”这一经济问题变成“住房难”这一社会问题。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增加了经济改革的成本。从去年开始,国内CPI逐渐走高,引起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但实际上此轮通货膨胀并不算猛烈,远比不上1988年前后和1993年前后通货膨胀程度。但中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却明显减弱,价格稍有波动就人心惶惶。这也反映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后果。现在水、电、煤、油等价格扭曲,但迫于CPI的压力又不敢将价格理顺,大大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也使启动内需的政策迟迟不能奏效。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部分抵消了一些改革的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尤其是近5年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成绩非常大,但中低收入人群却感受不多。主要原因还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特别是医疗、教育、住房等这些基础性保障不够,人们在这些方面的预期支出大大超过劳动收入的增长,不但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也使社会分配差距加大的问题更加严重。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高增长了30年,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经济的增长一定是有周期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还没有经过周期性的考验,如何应对经济增长周期性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乘着目前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增长,外汇储备和国内储蓄丰厚的时机,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中国社会的稳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也是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人民群众好好整治生活的“窝”,此其时也。

  (作者为《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