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要80元,出租车漫天要价,安检排队太长差点误机…你在机场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首届金跑道奖·国内机场口碑评选”正在进行!【点击投票】为机场打分,你说了算!
田忠华
近日,央行第四次降准,共释放资金约1.2万亿元,其中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MLF约4500亿元,释放增量资金7500亿元。
不难想象,降准,能够释放出更多的信贷资金,解决融资难问题。今年以来,四次降准,释放出数以万亿计的资金,理论上能够缓解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融资难”仍是呼声一片。
具体来说,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确是资金需求缺口大的问题,这是客观的因素。另一方面,信贷业务的“惜售”现象,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存贷比例低于上限的不在少数,从存贷比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有部分资金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无论什么原因,都是摆在当前资金“供需”矛盾的现实问题,只有打破制约信贷产品销售“供需”瓶颈,才能够充分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支持实体经济当中去。
制约金融机构及社会闲散资金“惜售”,是由多个方面原因造成。首先,银行贷款不良率增高的舆论和现实的经营状况给银行造成很大的经营压力,为使不良率达到监管指标,降低风险系数,银行在经营决策上更加遵循谨慎性原则,制定出更加细致的信贷投放办法,用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细则对信贷人员信贷投放给以严格经济的、纪律的约束和考核。
其次,社会诚信恶化,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失去了原有的信誉,是导致真正“融资难”的罪魁祸首。由于一些人的诚信观念缺失,对于银行的一些到期借款,借款人跑路,担保人不甘心清偿债务,银行只好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打击“老赖”“临控”等强制措施,使一些担保人真正感受到担保所承担的后果,影响到更多的人增强了法律意识。借款人寻找担保人难度加大,形成事实上不符合银行借款担保条件要求的恶性循环,银行有钱放不出去成为不争的事实。
此外,对于降准释放的资金去向缺少有效监管。降准释放资金,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但资金到底流向哪里,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否流向房地产、是否进入了央行释放资金本意以外的企业,还有待进一步了解。
笔者认为,解决“融资难”需群策群力。首先对于银行暂时出现的不良率上升等经营问题,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要通过媒体给予及时关注,给予细致正能量分析,避免由于过度舆论误导,给商业银行经营和信誉蒙上阴影,产生不好的后果,甚至挤兑、围攻经营场所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商业银行要业务创新。商业银行要打开借款人需求担保人难的困境,开辟以家庭为主体的“家庭式”贷款;通过政府、街道(村委会)办事处相结合的办法,打造信用社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投放信用贷款;对于实体经济项目,采取政府+商业银行+客户+担保团体风险共担、责任共承方式的贷款,让商业银行放下思想包袱,增强贷款投放的动力,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作者系时评人)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