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CPI再次站上2% 通胀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本报记者 张奇 北京报道
CPI重回“2时代”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的物价数据。7月PPI同比上涨4.6%,涨幅比上月缩小0.1个百分点,是近5个月来的首次收窄。在连续3个月低于2%后,7月CPI重新回到2%上方,同比涨幅录得2.1%,超出市场预期。不过整体来看,通胀形势仍然温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猪价在5月中旬触底后逐步回升,原油价格则在70-80美元/桶的区间震荡。下一步二者走势如何,又会对物价形成怎样的影响?本专题将展开分析。(杨志锦)
导读
由于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将不在于通胀,而是经济增长和防风险。即在外部贸易摩擦升级和内部去杠杆情况下,如何既保证经济增长,同时不带来系统性风险。目前来看,采用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较为合适。
8月9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增长2.1%,时隔3个月再次站上2%,高于预期。
分析认为,CPI上涨主要受猪肉价格回升、油价基数低和暑期旅游的共同影响。数据显示,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涨幅为1.9%,连续3个月持平,不存在通胀压力。
综合多位受访人士看法,未来影响CPI的主要因素包括:猪肉价格、油价、贸易摩擦及政策取向等。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全年的CPI目标定为3%左右。分析认为,2018年温和通胀,全年CPI同比难破3%。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认为,目前通胀维持温和,暂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既然政策重心阶段性地从去杠杆转为稳需求,那么后续也还将保持宽松的流动性和相对低利率的环境。货币投放的加大和信用的放松预计会使社融恢复平稳。
猪肉价格对CPI拖累下降
7月CPI同比增速2.1%,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其中非食品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1.96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0.5%,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据测算,2.1%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影响约为1.4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7月CPI重新站上2%主要在于季节性因素,如高温、多雨的天气以及假期等。“一方面受夏季高温、暴雨天气影响,鲜菜等食品价格出现上涨,另一方面暑假因素带动旅游价格上涨,包括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都有明显上涨。” 交通银行高级研究员刘学智称。
食品方面,夏季高温和极端天气影响存储和运输,鲜菜等价格有所上涨。7月蛋类价格上涨11.7%,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3.8%,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等。
同时,猪肉价格对CPI的拖累也在下降。7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9.6%,跌幅自今年2月以来再度收窄至10%以下,影响CPI下降约0.24个百分点。可比数据显示,6月猪肉价格拖累CPI下降约0.32个百分点。
同比降幅收窄的背后,是猪肉价格环比上涨。农业部数据显示,7月份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上涨,月平均值每公斤16.87元,环比涨10.5%。
“每年的6-7月都是猪价上涨起点,因为适重标猪的供给位于年内低点,由于之前猪价跌幅大,持续亏损,无论养殖户、屠宰场还是贸易商都希望生猪和猪肉价格回升以减少亏损,多方作用下猪价实现持续回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称。
非食品方面,油价显著上行、各类服务需求走高推动涨价。中信固收分析称,一是国际原油价格6月底、7月初的大幅上涨传导至国内,发改委7月调整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后,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2.7%和25.1%。二是暑期旅游旺季刺激旅游及相关服务价格大幅上行,旅游价格上涨4.4%。
未来通胀的不确定性
多位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未来通胀走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包括食品价格、猪价、油价、贸易摩擦、政策取向等方面。“食品价格可能是三季度通胀走势的重要不确定性变量。”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认为。
他说,如果今年出现类似2016年的“年初低温——夏季南方大范围降水”的气象组合,三季度菜价可能会较大幅度上涨。目前看来,今年南方爆发洪灾的几率不大。但一些异常天气因素引发的食品价格上行风险仍值得注意,如截至8月初,小麦收储量远低于去年同期。
猪价是影响通胀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目前对猪价走势的看法出现分歧。兴业银行宏观分析师郭于玮称,母猪价格可以作为猪肉价格的领先指标,从该价格来看,猪肉价格还将延续上涨态势。
不过,朱增勇认为,猪价在中秋节后受需求下降影响可能会下跌。因为从整体供需而言,未来生猪供给仍将是充裕的,目前能繁母猪产能充裕。此外,因二季度猪价下跌影响了一些养殖户的投机育肥积极性等因素,四季度猪肉价格季节性下跌幅度会相对小一些。
“后续油价和猪价成为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中信固收团队认为,“展望后市,在地缘政治风险和原油增产国潜在产能与意愿难以弥补缺口的背景下,供给相对不足可能推高国际油价。”不过有分析人士称,油价与PPI的相关性较强,而对CPI的影响没那么直接。
同时,贸易摩擦也成了通胀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分析认为,贸易摩擦有升级风险,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可能会对国内物价带来抬升作用。此外,通胀影响因素还有政策。
“从7月的高层会议来看,政策基调从略微偏紧向偏松调整,未来需求和流动性适量增加可能也会推动通胀上行。” 刘学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货币政策取向稳健
虽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影响因素,但总体而言,通胀压力并不大。
“CPI的同比涨幅不会特别明显,因为计算同比要看翘尾因素,7月之后翘尾因素显著回落,通胀水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维持全年CPI同比上涨2%左右的预测。” 刘学智称。
一位不愿具名分析人士亦认为,未来CPI相对温和。非食品价格波动不是特别大,因此CPI的波动主要来自于食品。“现在来看,食品价格未来上涨幅度不会特别大,非食品价格整体温和上涨,这意味着CPI中枢会上抬,但幅度不大,高点不会超过2.5%。”
刘学智称,由于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将不在于通胀,而是经济增长和防风险。即在外部贸易摩擦升级和内部去杠杆情况下,如何既保证经济增长,同时不带来系统性风险。目前来看,采用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较为合适。
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做好“六稳”,货币政策亦被定调为“稳健”,并提出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分析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偏松,但并未转为全面宽松。未来关键还是要疏通货币传导渠道,否则释放的资金可能会进入限制领域或淤积于银行间。
8月初,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第二次会议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分析认为,这意味着下一阶段政策的重点将是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链条。
朱启兵认为,现在货币环境风险不大,对下半年利率债不必悲观。紧信用转为稳信用并不意味着行情结束,相反流动性溢价的回落意味着金融机构正式从“负债荒”的压力走出,这预计将成为主导下半年市场的主要逻辑,在融资回升弹性有限的情况下,债券的配置需求将率先上升。
责任编辑:魏雨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