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038.1亿元,同比增长17.1%(按可比口径计算,考虑统计制度规定的口径调整、统计执法增强、剔除重复数据、企业改革剥离等因素影响,详见附注二),增速比1-6月份放缓0.1个百分点。[详情]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杠杆率继续降低。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4%,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为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详情]
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个,上涨的城市有65个,持平的城市有2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3.7%,最低为下降0.1%。[详情]
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略有扩大。[详情]
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419亿元,增长5.7%。[详情]
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8%。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较1-6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详情]
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7%,增速比1-6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详情]
1-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38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增速比1-6月份提高4.1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6619亿元,增长21.9%,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详情]
7月份,煤炭进口2901万吨,为2014年1月以来最高,同比增长49.1%,比上月增加354万吨。1-7月份,煤炭进口1.7亿吨,同比增长15.0%。[详情]
总的来看,7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详情]
刘爱华还强调,尤其是考虑到在目前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内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的大背景下,同时考虑到7月份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对经济运行造成的扰动,7月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是难能可贵的。[详情]
初步统计,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7.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29.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52万亿元,同比下降2%。[详情]
初步统计,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多增370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73亿元,同比多减560亿元。[详情]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6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个和10.2个百分点。[详情]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快评7月信贷金融数据称,国常会指导意见出台后,商业银行的执行力度和速度超出预期。社融口径调整,表外转向慢于表内贷款。 M2增速 大幅反弹,国常会关于稳定经济需求叠加货币政策转向使得 M2增速 出现触底反弹。[详情]
整体而言,社融增速和结构仍未明显好转,信用扩张难以一蹴而就,鉴于近日债市调整明显,10年国债已经回到我们的区间上限,我们认为继续突破的概率不大,10年国债仍将在我们3.4-3.6%的区间运行。[详情]
政策指导下,7月表外融资缩减力度较6月明显缓和,减少4886亿元,环比少减2030亿元,预计8月表外融资将进一步体现政策效果。[详情]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4%,农村上涨0.1%;食品价格上涨0.1%,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价格上涨0.7%。[详情]
2018年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0.1%。1-7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5%。[详情]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CPI和PPI,CPI环比由降转升,同比涨幅略有扩大,PPI环比、同比涨幅均有所回落。[详情]
国信宏观固收团队解读称,食品价格涨幅仍未超越季节性,CPI难以持续回升,PPI同比开始进入回落通道。[详情]
全国CPI环比连续4个月负增长,CPI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低于2%。CPI指数上涨,原因何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介绍,暑假出行高峰,需求增加,是CPI上涨的主要原因。[详情]
据海关统计,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6万亿元,增长12.5%。其中,出口1.39万亿元,增长6%;进口1.21万亿元,增长20.9%;贸易顺差1769.6亿元,收窄42.6%。[详情]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6.7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6%。其中,出口8.89万亿元,增长5%;进口7.83万亿元,增长12.9%;贸易顺差1.06万亿元,收窄30.6%。[详情]
中美贸易总值为2.29万亿元,增长5.2%,占我外贸总值的13.7%。其中,我对美国出口1.66万亿元,增长5.6%;自美国进口6250.1亿元,增长4.3%;对美贸易顺差1.04万亿元,扩大6.4%。[详情]
前7个月,我国进口大豆5288万吨,减少3.7%,进口均价为每吨2766.3元,下跌3.6%。[详情]
美国7月上旬公布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商品清单,促使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主要国家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发达经济体PMI数据持续波动。[详情]
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我国7月外汇储备为31179.5亿美元,超出预期,预期为31070亿美元,前值为31121.3亿美元。[详情]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79亿美元,较6月末上升58亿美元,升幅为0.19%。[详情]
7月,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指数与上月末基本持平,金融资产价格小幅波动,主要非美元货币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动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详情]
2018年7月份我国官方外汇储备31179.5亿美元,较前月增加58.2亿美元,官方外汇储备美元口径连续两个月回升,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近期快速贬值方向波动对于整个跨境资本流动影响总体可控。[详情]
8月3日公布的7月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服务业PMI)录得52.8,较6月下降1.1个百分点,创下四个月新低,仍在扩张区间,显示服务业扩张势头开始放缓。[详情]
从目前看,决策层的定力明显超出以往。在去杠杆和严监管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进度加快和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助于保住前期去杠杆、严监管的成果,虽然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这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详情]
8月1日公布的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0.8,较上月降低0.2个百分点,为八个月以来最低。[详情]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7月制造业景气度温和走弱,出口形势再度恶化,拖累加大,但企业积极增加库存、资金周转压力有所缓释,对制造业形成了正面驱动。[详情]
2018年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详情]
受近期强降雨台风高温频发、国际贸易摩擦升温和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等因素影响,7月制造业PMI为51.2,略低于预测值51.3,较前值51.5有所回落;不过该数据仍连续24个月高于临界点,说明制造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详情]
2018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继续位于景气区间。受近期强降雨台风高温频发的影响,加之国际贸易摩擦升温和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等,采购经理指数出现一些波动,但运行基本稳定,我国经济总体继续保持扩张势头。[详情]
PMI连续两个月环比回落,且都低于去年同期,21个行业中,12个行业环比下降,6个行业低于50%,显示当前制造业景气程度面临承压。[详情]
7月首个经济指标预示经济处于下行状态。反映出贸易摩擦升级,以及前期信用偏紧所带来的影响。但从最近国常会的论调来看,货币政策边际转松,财政政策更加积极;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会有明显提升,地方政府发债增加。[详情]
7月31日,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7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2%,较上月有所回落,但已连续24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连续5月处于51.0%上方,21个被调查行业中14个行业的PMI位于扩张区间。经济总体保持扩张势头对股票市场有正面支持作用。[详情]
前7月服贸规模创新高 逆差10003.9亿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 旭 昨日(9月5日),商务部公布了我国今年前7个月服务贸易的基本情况。据统计,2018年1~7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97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这是继上半年以来服务进出口规模继续创历史新高,且前7个月服务出口增速创1月以来新高。其中,出口9875亿元,增长14.6%;进口19879亿元,增长7.7%;逆差10003.9亿元。若以美元计,服务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17.2%、22.3%和14.9%。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陆续出台的开放举措和服务贸易政策显著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增强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1~7月,服务贸易占外贸的比重达15.1%,比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服务进出口增速高于同期货物进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 试点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1~7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9754亿元,同比增长9.9%。计算可知,7月单月进出口额达到4441亿元,而上半年单月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最高的3月份,这一数字为4421亿元。由此可见,7月单月服务贸易规模创下年内新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达到2981.4亿元,这与今年5月份创下的最高纪录2982亿元几乎持平,显示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需求依然旺盛。 在促进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补齐“短板”的重要工作,虽然我国货物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但服务贸易却一直呈现逆差。根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全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554亿美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在15个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基础之上,新增北京、雄安新区两个试点地区。《方案》还特别提到,推动试点地区建立各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升新兴服务出口竞争力,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不断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兴服务贸易,重点推进服务外包、技术贸易、文化贸易的发展。 据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透露,服务贸易试点地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月,17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服务进出口合计22542.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6.4%,同比增长17%,高于全国增速7.1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和进口额分别为7682.8亿元和14859.6亿元,增速分别为24.3%和13.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兴服务贸易表现抢眼 据服贸司负责人介绍,服务贸易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结构进一步优化。1~7月,新兴服务进出口总额9888.4亿元,增长20.3%,高于服务进出口总体增速10.4个百分点,拉动新兴服务占比提升近3个百分点。其中,新兴服务出口5173.8亿元,增长25.4%;进口4714.6亿元,增长15.2%。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详细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不仅处于收窄的趋势,而且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已经处于顺差的状态。1~4月、1~5月、1~6月和1~7月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顺差分别为294.1亿元、307.9亿元、337.4亿元和459.2亿元,贸易顺差规模呈现加速扩大趋势。 此外,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7月,服务出口增速创1月以来新高,7月单月出口增速突破20%,达到20.3%。其中,增速排名前三的领域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增速分别为56.2%、44.9%和33.6%。规模排名前三的领域是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旅行,进出口额分别为2597.9亿元、1732.2亿元和1514.4亿元。由此可见,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和规模保持较高增长的领域大部分为新兴服务贸易领域。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会扩大。与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相比,国内的服务提供能力还未完全匹配。伴随着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变为消费驱动,将衍生出大量服务需求和服务机会。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兴服务业已经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读研的王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在澳门购物,除了支付现金以外只能刷卡。如今,在新马路、大三巴等主要景点商铺里,出现了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汇率自动转换,非常方便。[详情]
前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10% 非税收入同比降13.4%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毕陆名 8月28日,正在北京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预算执行情况出现了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今年以来,受经济稳中向好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791.3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0%;二是受落实减税降费措施等影响,非税收入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出现明显下降。 行政事业性收费下降明显 为何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整体出现明显增长?据到会作说明的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今年以来,受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保持较高水平、市场主体数量继续快速增加,以及部分地区将上年末收入延后至一季度入库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 而具体是哪些税种对财政收入增长起到了明显支撑作用?刘昆对此表示:“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报告指出,在落实降低增值税税率等减税政策的基础上,受工商业、服务业保持较高景气度,以及部分产品价格上涨等带动,国内增值税增长14.9%,其中工业增值税、商业增值税、改征增值税分别增长11%、19.6%、17.2%。 此外,报告还指出,受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等带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3.4%、20.6%。受一般贸易进口保持较快增长等带动,进口环节税收增长9.8%。以上税种增收合计拉高全国财政收入增幅10个百分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同时也注意到,在财政收入整体增长的同时,非税收入出现了明显下降。报告指出,落实降税降费措施是非税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报告解释称:“非税收入14082.17亿元,下降13.4%,其中受落实降费措施等影响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下降20.1%。” 资料显示,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根据中国政府网公开的《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其包括居民身份证工本费、商标注册收费等内容。 将强化高风险地区债务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4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也曾发文指出,为进一步减轻社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将自2018年4月1日起,停征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工本费;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暂免征收证券期货行业机构监管费。 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的陆续落实,将使得未来财政收入出现持续下降。报告分析称:“从季度和月度情况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季度增长13.6%,二季度增长8%,累计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4月、5月、6月收入增速逐月回落,分别增长11%、9.7%、3.5%。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其中中央收入增长1.2%。后几个月,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降低增值税税率、部分行业实施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以及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等税收优惠措施,还将持续带来财政减收。” 此次提请审议的报告还强调了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坚持标本兼治,依法依规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督促整改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严禁各种违法违规担保和变相举债。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省级政府对本辖区债务负总责,省级以下政府各负其责,重点加强对高风险地区债务化解力度。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地方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强化财政约束,有效抑制地方不具还款能力的项目建设。持续保持高压监管态势,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严肃问责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做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研究出台加快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等制度办法,加快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健全债务管理长效机制。[详情]
7月工业利润继续放缓 国企负债率为2016年来最低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1%,增速比1-6月份低0.1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利润增长16.2%。 国家统计局周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1%,增速比1-6月份低0.1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利润增长16.2%。统计局称,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主要受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收窄、购进价格涨幅扩大的影响。 此前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高于临界点且连续5个月位于51.0%以上。 统计局工业司何平表示,尽管7月份工业生产增速比6月份有所回落,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成效的持续显现,工业利润持续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华泰宏观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预计,今年工业仍可维持较强韧性,未来回落的速度将是缓慢的。目前中国制造业缺乏内生性上行动力,决定工业品价格的主逻辑仍来自环保限产等供给侧因素,但随着政策有所转向,预计基建投资将迎来反弹,应关注后续需求侧边际变化对相关工业行业的拉动。 李超认为,政策将加大对航空航天、半导体、集成电路、5G、轨交装备等高端制造行业的投入,以对冲制造业下行压力。 统计局数据显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继续推进的背景下,去杠杆、降成本成效持续显现。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45元,同比减少0.35元。其中,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8.18元,同比减少0.03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96.1元,同比增加2.2元。 另一方面,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4%,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为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 经济类型上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913.2亿元,同比增长30.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2亿元,增长4.1%;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801亿元,增长2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422.4亿元,增长7.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215.1亿元,增长10.3%。 从行业上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9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4.5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4%,纺织业增长0.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36.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5.2%。 此外,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7.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1%,汽车制造业增长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0.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8%。[详情]
CPI“破2”未改变物价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形势看,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物价运行利好和利空因素并存 当前,我国物价温和上涨态势并未发生改变,维持低通胀的概率大,不必担心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这是CPI连续3个月处于“1时代”后首次回到“2时代”,也是CPI环比在连续4个月下跌后首次迎来上涨。随着CPI涨幅的抬升,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担忧和恐慌情绪,甚至有人预言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 实际上,CPI“破2”未改变物价温和上涨走势,对此不必过于焦虑。 7月份我国物价水平抬升,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从食品价格看,由于全国大范围出现高温炎热和暴雨天气,许多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储运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鲜菜、鸡蛋、奶类、肉类食品价格明显上涨。从非食品价格看,7月份正值假期旅游旺季,广大群众旅游出行需求增加,带动了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明显上涨。而且,受基数低及国内成品油价调整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同比上涨22.2%。 应该看到的是,尽管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涨幅扩大,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为1.9%,连续3个月持平。而且,一般来说,当CPI大于5%的涨幅时称作严重通货膨胀。当前,我国CPI同比涨幅刚刚突破“2%”关口,距离全年物价“3%左右”的调控目标还有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CPI也持续在“1时代”和“2时代”徘徊,有升有降,但从未突破3%。因此,不能因为CPI同比涨幅突破2%,就料定会出现通货膨胀。 事实上,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形势看,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物价运行的利好和利空因素并存。 不少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生猪存栏处于低位,出栏量也有回落趋势,预计猪肉价格会逐渐迎来上行周期,并带动食品价格小幅上升。不过,由于猪肉价格主要受猪周期影响,猪肉价格对通胀的拖累会逐步减轻。今年夏粮减产主因在于收储制度调整和天气因素;国际粮价由于受极端天气影响,产量预期下降,价格近期反弹。这两个因素可能会影响国内粮食价格走势。不过,夏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比重仅23%,并且粮食库存较高,且国内粗粮产量占消费量比重接近90%,国际粮价的传导比较微弱。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可能抬高大豆价格,但由于贸易商提前备货,国内大豆价格暂时还未大幅上涨。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供给收缩,可能会继续支撑生产资料价格。不过,随着国际油价略有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缓解。 由于助推物价上涨的不利因素和削减物价上涨压力的有利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下半年物价运行局面变得相对复杂一些。但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金融环境总体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决定了总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从商品层面看,我国工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稳产丰产,生猪产能处在高位,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裕,市场竞争程度高,服务业价格涨势趋于平稳。从政策层面看,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有关部门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而且,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以及能源、金属等基础原材料的储备调节制度不断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我国物价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并未发生改变,维持低通胀的概率大,不必担忧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当前,面对物价形势相对复杂的局面,仍应加强市场调节调控,根据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完善保供稳价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和改善调控方式,确保重点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跟踪价格总水平、重要商品价格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及时预警。[详情]
7月房价上涨城市数量增加 楼市调控或继续加码 ⊙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同比涨幅均继续扩大,房价上涨城市数量增加至65个。 目前房价上涨的多集中在二三线热点城市。分析人士认为,部分城市上涨幅度较高,预计后续调控加码的可能性加大。 根据统计局数据,与6月相比,7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5个。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在增加,而房价下降的城市数量在减少,7月份只有上海、南京、泉州环比微跌0.1%。 易居研究院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7月份,新房价格环比增幅为1.2%,相比6月份的1.1%继续扩大,创下近22个月以来新高;新房价格同比涨幅为6.6%,与6月相比扩大0.8个百分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当前房价上涨的动力仍在,这就要求下半年各类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形成更为稳妥的价格管控模式。 “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略有扩大。”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说。 从数据来看,7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价格下降,北京、广州和深圳价格分别上涨0.2%、0.6%和0.5%。 从城市来看,房价上涨的城市多集中在二三线。7月份,三亚、济南、昆明、烟台、宜昌房价领涨全国,环比涨幅均超过2%。 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分析,8月以来有超过25个城市发布了各种调控政策,预计调控政策加码趋势将加速。 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提出“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此外,七部委联合发文,将在下半年整治30城房地产市场乱象。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沈昕认为,在此背景下,预计下半年调控将与上半年保持连贯性,并且部分热点城市调控有继续收紧的可能,70城市房价指数上涨势头将难以延续,迎来实质性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多个热点城市出现土地流拍、底价成交等现象,土地市场降温明显,地价同比增幅已连续4个月下跌。 在沈昕看来,7月地价涨幅首次低于房价涨幅,随着地价涨幅的持续收窄,预计未来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涨幅亦将趋于收窄。[详情]
北大刘俏解读1-7月份经济数据:地方债务问题在于资金使用效率 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 |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快讯(记者 侯润芳)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到7月份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解读1到7月宏观经济数据时表示,1-7月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另外,表外融资的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债务滚存提出了挑战,若社会融资总量不足的局面不能改观,信用风险料会进一步上升。这一切,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此外,刘俏还指出,今年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除了中美贸易摩擦这一新增不确定性因素外,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的制约。 刘俏还对当前的经济问题提出了6点建议。其中,对于近年引发关注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他提出,地方债务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 以下是刘俏解读1-7月宏观经济数据全文: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2018年上半年GDP增长6.8%,比去年同期略低0.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平稳。但GDP平减指数显著下滑,名义GDP增速回落到9.8%,为最近6个季度以来首次在10%以下。 受资产价格缩水带来的逆财富效应的影响,7月消费增速较6月有所回落,1-7月份消费增长9.3%,增速回落到个位数,低于去年同期,其中5月单月增速8.5%,为十五年来最低。 投资增速持续走低,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比1-6月的6%低了0.5个百分点,再创有此数据以来最低值。其中,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只增长了0.43%。投资下滑主要是由于金融去杠杆导致地方政府和国企资金紧张,拖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投资增长。1-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跟上半年的增速相比回落了1.6个百分点。1-7月份,国有企业投资同比增长为1.5%,下滑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2%,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加了14.4%。 工业方面,1-7月份工业生产相对平稳,工业增加值增长6.6%,继6月份工业产出增速下滑至6%后,7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并无提升,仍为6%,低于市场预期。 另外一个让人忧虑的变化是7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上升,从6月份的4.8%增加到5.1%。失业率的上升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力不足。 实体经济下行,在一定程度上与金融部门快速去杠杆相和严监管有关。7月份社融总量的增量为1.04万亿,比去年同期少1242亿元, 1-7月,社融存量的增速已经跌到10.3%。社融规模的增量明显逊于预期。7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5%,比6月份多了0.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仍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6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个和10.2个百分点。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低于6月份的1.84万亿。7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仍处低位,反映出银行间流动性得到了缓解。总的来说,1-7月份,基础货币保持了稳定增长,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但实体经济流动性明显偏紧,尤其是对中小企业。 金融系统去杠杆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再加上对实体经济下行的预期,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普遍担忧,金融市场加剧波动。今年上半年上证股票总市值下降超过3万亿,A股股指下跌14.4%。随着贸易战不断升级,导致人民币跌幅显著扩大,6月当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历史最大跌幅。7月份,出于对贸易摩擦不确定性的担忧,进出口前移,进出口总值增加12.5%。7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179亿美元。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市场信心不足的反映。 今年1-7月份税收收入10770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个人所得税为9225亿元,同比增长达20.6%;上半年国有土地出售收入3.15万亿,比去年同期增加35%。财政收入增长情况良好,但财政支出方面空间尚存。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率,通过更为有效的公共服务(医疗、教育、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等)来提升投资率并调节消费不平等,政策意义更大。 总之,1-7月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另外,表外融资的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债务滚存提出了挑战,若社会融资总量不足的局面不能改观,信用风险料会进一步上升。这一切,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制约 今年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除了中美贸易摩擦这一新增不确定性因素外,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的制约。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和要素驱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几近完成和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投资资本收益率开始下降。以与投资资本收益率密切相关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为例,最近六年TFP的年均增长速度已从改革开放最初三十年的4%降到2%左右。上市公司是另外一个例子。1998年-2017年这二十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只是3%,远远低于美国同期的11%。当投资资本收益率不足时,为了完成较高的增长目标,只有靠提高投资率。最近几年,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即为明证。在这种经济增长逻辑下,中国经济对融资的依赖度不断加强。但是当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变得疲弱,大量资金流向投资回报并不高的行业、企业或项目时,宽松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最终会体现为杠杆率的上升,而不是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上升。 现阶段宏观政策目标是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和去杠杆的同时稳增长与就业。当投资资本收益率不高时,多重政策目标很难兼顾。具体反映为稳增长主要靠以债务来驱动的投资,客观上造成杠杆高居不下。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的核心要义因而是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提升企业层面的投资资本收益率,进而提高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使用效率,最终降低发展过程中对杠杆的依赖。 地方债务问题在于资金使用效率 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 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反映出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不足。同时中国经济投资资本收益不高的痼疾依旧存在。在投资效率不高,经济增长新动能不足的情况下,稳增长容易回到传统的经济增长逻辑——提升投资率。这也是市场普遍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普遍期待的原因。虽然下一阶段,定向的、结构性的信贷政策,积极配合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内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然而,如上所述,现阶段宏观政策的边际作用在减弱。回到传统政策制定逻辑对稳增长有帮助,但有可能使得结构性的问题更趋恶化。因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应该放在提升信心并促进消费,提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和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为此,我们需要短期、中期和长期举措搭配得当的政策组合,具体如下: 1、减税减费。6-7月份信贷虽宽,但信用仍紧,说明货币政策的空间极其有限。财政政策相较而言有更大空间。减费减税能够增加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提升企业盈利表现(投资资本收益率),提升消费者和企业信心。1-7月份,个人所得税占整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只有8%不到。大幅简化并降低所得税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其实有限,但这对提升信心会有显著作用。企业税收方面,建议大幅削减企业增值税,真正减低企业税负,提升企业效益,促进创业创新,全面改善经济微观基础。经济生活的微观单位有活力,是稳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2、大幅提升公务员、科技人员和医护人员等工资。目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家庭杠杆不断上升,不利于消费升级(6月份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新增约4600亿元,较前几个月明显放量,为年内第二高,显示地产按揭贷款投放有所增加,房地产对居民消费已经形成挤出效应)。提升消费最好的方法是增加消费主体的收入。 3、提升研发的GDP占比。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依靠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研发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研发的GDP占比是2%,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绝对量上也居全球第二。但是2%的研发占比仍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以色列和韩国的4%。而且,我国研发“研”明显弱于“发”。可否作为一个政策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研发的GDP占比达到3%,至2035年这一目标达到4%? 4、适时推出标准化REITs。高房价很大程度也是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累积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总债务中近半数与房地产市场相关。房地产很大程度上绑架了中国经济,局限了可实施的经济政策的空间。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定价的 “锚”。发展租赁住房市场,形成市场化的、反映供需关系的租金价格,能为房地产市场寻找到理性的定价水平。这也符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精神。目前,在中国推出以租赁住房、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资产为底层资产的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条件已经成熟。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不仅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帮助解决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的痼疾,也是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一部分;推出REITs,尤其是公募REITs,还可以盘活各类存量经营性不动产,降低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杠杆,化解信贷市场的期限错配和高杠杆风险;建设REITs市场,能为PPP及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可行的金融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新思路;此外,REITs能够丰富资本市场工具,减缓中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偏低的问题,提高金融系统的风险分散能力。 5、推出IPO注册制并坚决执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中国资本市场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优质的上市公司。我们的分析显示1998年至2017年这20年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只在3%-4%之间,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过去一百年平均10%的水平。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识别、培育优质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改革企业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推出IPO注册制并坚决执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和监管氛围,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6、建立地方政府金融体系。中国发展模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地方政府的增长主义倾向也带来庞大的地方债务,大量的低效投资,和环境的恶化。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大风险点。短期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去提升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加快1.35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来实现。但是,如果缺乏配套机制,地方债务的发行和使用可能又将回到传统增长逻辑的老路上。我们的研究显示,投资效率低的地方往往面临比较高的地方政府债务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未来,为地方政府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和财政收入支出表,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并以信用评级为基础,形成地方政府债的定价基础,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以此改变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模式和业绩考核模式。[详情]
刚刚!70城最新房价出炉,这座城市再次领涨!还有热点城市降了... 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略有扩大 。 数据显示:7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环比下降0.1%),北京、广州和深圳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分别环比上涨0.2%、0.6%和0.5%。);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 分城市看,三亚以3.7%的环比涨幅位居70城市之首,济南紧随其后(环比上涨3.0%),昆明、宜昌、扬州、烟台、蚌埠、哈尔滨等11个城市的房价环比涨幅超过2%。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国家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会对后期房价起到抑制作用。 国研中心市场经济研究员 刘为民:一线城市仍然保持一种平稳的回调态势,前期一些西南地区,包括一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上涨过快的一些城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对于后期,整个房地产市场运行在这样一个趋紧的调控态势下,仍然呈现一个持续调整的状态。 解读: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有所回落 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进行了解读↓↓↓ 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 三线城市略有扩大 7月份,各地继续坚持因城施策,调控措施陆续加码,努力促进供求平衡,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据初步测算,从环比看,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价格下降,北京、广州和深圳价格分别上涨0.2%、0.6%和0.5%。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0.2%、1.0%和1.1%。 从同比看,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上月为持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7.3%和5.5%,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0和0.9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6.7%和5.1%,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7和0.8个百分点。 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有涨有跌 7月份,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个,与上月相同,最大降幅为0.1%;持平的2个,减少1个;上涨的11个,增加1个,最高涨幅为3.0%。同比下降的城市有4个,比上月减少3个,最大降幅为1.9%;上涨的11个,增加3个,最高涨幅为6.9%。[详情]
北大刘俏解读1-7月份经济数据:地方债务问题在于资金使用效率 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 |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快讯(记者 侯润芳)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到7月份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解读1到7月宏观经济数据时表示,1-7月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另外,表外融资的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债务滚存提出了挑战,若社会融资总量不足的局面不能改观,信用风险料会进一步上升。这一切,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此外,刘俏还指出,今年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除了中美贸易摩擦这一新增不确定性因素外,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的制约。 刘俏还对当前的经济问题提出了6点建议。其中,对于近年引发关注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他提出,地方债务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 以下是刘俏解读1-7月宏观经济数据全文: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2018年上半年GDP增长6.8%,比去年同期略低0.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平稳。但GDP平减指数显著下滑,名义GDP增速回落到9.8%,为最近6个季度以来首次在10%以下。 受资产价格缩水带来的逆财富效应的影响,7月消费增速较6月有所回落,1-7月份消费增长9.3%,增速回落到个位数,低于去年同期,其中5月单月增速8.5%,为十五年来最低。 投资增速持续走低,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比1-6月的6%低了0.5个百分点,再创有此数据以来最低值。其中,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只增长了0.43%。投资下滑主要是由于金融去杠杆导致地方政府和国企资金紧张,拖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投资增长。1-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跟上半年的增速相比回落了1.6个百分点。1-7月份,国有企业投资同比增长为1.5%,下滑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2%,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加了14.4%。 工业方面,1-7月份工业生产相对平稳,工业增加值增长6.6%,继6月份工业产出增速下滑至6%后,7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并无提升,仍为6%,低于市场预期。 另外一个让人忧虑的变化是7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上升,从6月份的4.8%增加到5.1%。失业率的上升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力不足。 实体经济下行,在一定程度上与金融部门快速去杠杆相和严监管有关。7月份社融总量的增量为1.04万亿,比去年同期少1242亿元, 1-7月,社融存量的增速已经跌到10.3%。社融规模的增量明显逊于预期。7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5%,比6月份多了0.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仍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6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个和10.2个百分点。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低于6月份的1.84万亿。7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仍处低位,反映出银行间流动性得到了缓解。总的来说,1-7月份,基础货币保持了稳定增长,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但实体经济流动性明显偏紧,尤其是对中小企业。 金融系统去杠杆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再加上对实体经济下行的预期,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普遍担忧,金融市场加剧波动。今年上半年上证股票总市值下降超过3万亿,A股股指下跌14.4%。随着贸易战不断升级,导致人民币跌幅显著扩大,6月当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历史最大跌幅。7月份,出于对贸易摩擦不确定性的担忧,进出口前移,进出口总值增加12.5%。7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179亿美元。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市场信心不足的反映。 今年1-7月份税收收入10770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个人所得税为9225亿元,同比增长达20.6%;上半年国有土地出售收入3.15万亿,比去年同期增加35%。财政收入增长情况良好,但财政支出方面空间尚存。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率,通过更为有效的公共服务(医疗、教育、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等)来提升投资率并调节消费不平等,政策意义更大。 总之,1-7月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另外,表外融资的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债务滚存提出了挑战,若社会融资总量不足的局面不能改观,信用风险料会进一步上升。这一切,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制约 今年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除了中美贸易摩擦这一新增不确定性因素外,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的制约。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和要素驱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几近完成和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投资资本收益率开始下降。以与投资资本收益率密切相关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为例,最近六年TFP的年均增长速度已从改革开放最初三十年的4%降到2%左右。上市公司是另外一个例子。1998年-2017年这二十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只是3%,远远低于美国同期的11%。当投资资本收益率不足时,为了完成较高的增长目标,只有靠提高投资率。最近几年,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即为明证。在这种经济增长逻辑下,中国经济对融资的依赖度不断加强。但是当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变得疲弱,大量资金流向投资回报并不高的行业、企业或项目时,宽松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最终会体现为杠杆率的上升,而不是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上升。 现阶段宏观政策目标是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和去杠杆的同时稳增长与就业。当投资资本收益率不高时,多重政策目标很难兼顾。具体反映为稳增长主要靠以债务来驱动的投资,客观上造成杠杆高居不下。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的核心要义因而是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提升企业层面的投资资本收益率,进而提高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使用效率,最终降低发展过程中对杠杆的依赖。 地方债务问题在于资金使用效率 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 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反映出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不足。同时中国经济投资资本收益不高的痼疾依旧存在。在投资效率不高,经济增长新动能不足的情况下,稳增长容易回到传统的经济增长逻辑——提升投资率。这也是市场普遍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普遍期待的原因。虽然下一阶段,定向的、结构性的信贷政策,积极配合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内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然而,如上所述,现阶段宏观政策的边际作用在减弱。回到传统政策制定逻辑对稳增长有帮助,但有可能使得结构性的问题更趋恶化。因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应该放在提升信心并促进消费,提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和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为此,我们需要短期、中期和长期举措搭配得当的政策组合,具体如下: 1、减税减费。6-7月份信贷虽宽,但信用仍紧,说明货币政策的空间极其有限。财政政策相较而言有更大空间。减费减税能够增加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提升企业盈利表现(投资资本收益率),提升消费者和企业信心。1-7月份,个人所得税占整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只有8%不到。大幅简化并降低所得税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其实有限,但这对提升信心会有显著作用。企业税收方面,建议大幅削减企业增值税,真正减低企业税负,提升企业效益,促进创业创新,全面改善经济微观基础。经济生活的微观单位有活力,是稳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2、大幅提升公务员、科技人员和医护人员等工资。目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家庭杠杆不断上升,不利于消费升级(6月份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新增约4600亿元,较前几个月明显放量,为年内第二高,显示地产按揭贷款投放有所增加,房地产对居民消费已经形成挤出效应)。提升消费最好的方法是增加消费主体的收入。 3、提升研发的GDP占比。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依靠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研发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研发的GDP占比是2%,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绝对量上也居全球第二。但是2%的研发占比仍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以色列和韩国的4%。而且,我国研发“研”明显弱于“发”。可否作为一个政策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研发的GDP占比达到3%,至2035年这一目标达到4%? 4、适时推出标准化REITs。高房价很大程度也是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累积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总债务中近半数与房地产市场相关。房地产很大程度上绑架了中国经济,局限了可实施的经济政策的空间。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定价的 “锚”。发展租赁住房市场,形成市场化的、反映供需关系的租金价格,能为房地产市场寻找到理性的定价水平。这也符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精神。目前,在中国推出以租赁住房、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资产为底层资产的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条件已经成熟。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不仅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帮助解决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的痼疾,也是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一部分;推出REITs,尤其是公募REITs,还可以盘活各类存量经营性不动产,降低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杠杆,化解信贷市场的期限错配和高杠杆风险;建设REITs市场,能为PPP及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可行的金融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新思路;此外,REITs能够丰富资本市场工具,减缓中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偏低的问题,提高金融系统的风险分散能力。 5、推出IPO注册制并坚决执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中国资本市场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优质的上市公司。我们的分析显示1998年至2017年这20年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只在3%-4%之间,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过去一百年平均10%的水平。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识别、培育优质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改革企业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推出IPO注册制并坚决执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和监管氛围,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6、建立地方政府金融体系。中国发展模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地方政府的增长主义倾向也带来庞大的地方债务,大量的低效投资,和环境的恶化。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大风险点。短期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去提升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加快1.35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来实现。但是,如果缺乏配套机制,地方债务的发行和使用可能又将回到传统增长逻辑的老路上。我们的研究显示,投资效率低的地方往往面临比较高的地方政府债务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未来,为地方政府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和财政收入支出表,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并以信用评级为基础,形成地方政府债的定价基础,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以此改变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模式和业绩考核模式。[详情]
7月份一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涨幅扩大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陈炜伟)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7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据初步测算,从环比看,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价格下降,北京、广州和深圳价格分别上涨0.2%、0.6%和0.5%。 7月份,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0.2%、1%和1.1%。 从同比看,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7.3%和5.5%,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个和0.9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6.7%和5.1%,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7个和0.8个百分点。 “7月份,各地继续坚持因城施策,调控措施陆续加码,努力促进供求平衡,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说。(完)[详情]
前7月服贸规模创新高 逆差10003.9亿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 旭 昨日(9月5日),商务部公布了我国今年前7个月服务贸易的基本情况。据统计,2018年1~7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97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这是继上半年以来服务进出口规模继续创历史新高,且前7个月服务出口增速创1月以来新高。其中,出口9875亿元,增长14.6%;进口19879亿元,增长7.7%;逆差10003.9亿元。若以美元计,服务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17.2%、22.3%和14.9%。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陆续出台的开放举措和服务贸易政策显著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增强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1~7月,服务贸易占外贸的比重达15.1%,比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服务进出口增速高于同期货物进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 试点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1~7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9754亿元,同比增长9.9%。计算可知,7月单月进出口额达到4441亿元,而上半年单月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最高的3月份,这一数字为4421亿元。由此可见,7月单月服务贸易规模创下年内新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达到2981.4亿元,这与今年5月份创下的最高纪录2982亿元几乎持平,显示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需求依然旺盛。 在促进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补齐“短板”的重要工作,虽然我国货物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但服务贸易却一直呈现逆差。根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全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554亿美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在15个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基础之上,新增北京、雄安新区两个试点地区。《方案》还特别提到,推动试点地区建立各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升新兴服务出口竞争力,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不断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兴服务贸易,重点推进服务外包、技术贸易、文化贸易的发展。 据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透露,服务贸易试点地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月,17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服务进出口合计22542.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6.4%,同比增长17%,高于全国增速7.1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和进口额分别为7682.8亿元和14859.6亿元,增速分别为24.3%和13.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兴服务贸易表现抢眼 据服贸司负责人介绍,服务贸易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结构进一步优化。1~7月,新兴服务进出口总额9888.4亿元,增长20.3%,高于服务进出口总体增速10.4个百分点,拉动新兴服务占比提升近3个百分点。其中,新兴服务出口5173.8亿元,增长25.4%;进口4714.6亿元,增长15.2%。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详细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不仅处于收窄的趋势,而且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已经处于顺差的状态。1~4月、1~5月、1~6月和1~7月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顺差分别为294.1亿元、307.9亿元、337.4亿元和459.2亿元,贸易顺差规模呈现加速扩大趋势。 此外,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7月,服务出口增速创1月以来新高,7月单月出口增速突破20%,达到20.3%。其中,增速排名前三的领域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增速分别为56.2%、44.9%和33.6%。规模排名前三的领域是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旅行,进出口额分别为2597.9亿元、1732.2亿元和1514.4亿元。由此可见,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和规模保持较高增长的领域大部分为新兴服务贸易领域。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会扩大。与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相比,国内的服务提供能力还未完全匹配。伴随着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变为消费驱动,将衍生出大量服务需求和服务机会。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兴服务业已经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读研的王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在澳门购物,除了支付现金以外只能刷卡。如今,在新马路、大三巴等主要景点商铺里,出现了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汇率自动转换,非常方便。[详情]
前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10% 非税收入同比降13.4%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毕陆名 8月28日,正在北京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预算执行情况出现了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今年以来,受经济稳中向好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791.3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0%;二是受落实减税降费措施等影响,非税收入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出现明显下降。 行政事业性收费下降明显 为何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整体出现明显增长?据到会作说明的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今年以来,受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保持较高水平、市场主体数量继续快速增加,以及部分地区将上年末收入延后至一季度入库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 而具体是哪些税种对财政收入增长起到了明显支撑作用?刘昆对此表示:“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报告指出,在落实降低增值税税率等减税政策的基础上,受工商业、服务业保持较高景气度,以及部分产品价格上涨等带动,国内增值税增长14.9%,其中工业增值税、商业增值税、改征增值税分别增长11%、19.6%、17.2%。 此外,报告还指出,受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等带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3.4%、20.6%。受一般贸易进口保持较快增长等带动,进口环节税收增长9.8%。以上税种增收合计拉高全国财政收入增幅10个百分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同时也注意到,在财政收入整体增长的同时,非税收入出现了明显下降。报告指出,落实降税降费措施是非税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报告解释称:“非税收入14082.17亿元,下降13.4%,其中受落实降费措施等影响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下降20.1%。” 资料显示,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根据中国政府网公开的《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其包括居民身份证工本费、商标注册收费等内容。 将强化高风险地区债务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4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也曾发文指出,为进一步减轻社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将自2018年4月1日起,停征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工本费;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暂免征收证券期货行业机构监管费。 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的陆续落实,将使得未来财政收入出现持续下降。报告分析称:“从季度和月度情况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季度增长13.6%,二季度增长8%,累计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4月、5月、6月收入增速逐月回落,分别增长11%、9.7%、3.5%。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其中中央收入增长1.2%。后几个月,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降低增值税税率、部分行业实施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以及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等税收优惠措施,还将持续带来财政减收。” 此次提请审议的报告还强调了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坚持标本兼治,依法依规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督促整改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严禁各种违法违规担保和变相举债。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省级政府对本辖区债务负总责,省级以下政府各负其责,重点加强对高风险地区债务化解力度。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地方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强化财政约束,有效抑制地方不具还款能力的项目建设。持续保持高压监管态势,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严肃问责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做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研究出台加快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等制度办法,加快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健全债务管理长效机制。[详情]
前7月工业企业利润 同比增17.1%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林远 向家莹 北京报道 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1%,增速比1-6月低0.1个百分点,其中,7月利润增长16.2%,增速比6月略有回落。 数据显示,新增利润主要来源于石油、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1-7月,石油新增利润1145.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比重为20.1%;钢铁1139.5亿元,占20%;建材797.5亿元,占14%;化工721.1亿元,占12.6%。这些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66.6%。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表示,受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收窄、购进价格涨幅扩大影响,7月工业利润增速比6月略有回落。但是总体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继续显现。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表示,7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继续维持高位,尽管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工业企业利润仍有一个较高的增速;但与6月相比,单月利润增速显著回落3.8个百分点。7月PMI数据显示,7月制造业生产和销售均有所回落,一方面受夏季高温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贸易摩擦影响,外部需求回落。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表示,7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略有收窄,购进价格涨幅扩大,对7月工业利润增速略有拖累。7月消费同比增速小幅降至8.8%,处于年初以来较低水平,内需的疲弱也使得7月当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涨幅有所收窄。当前宏观经济仍有一定压力,叠加去年下半年高基数影响,后续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难以延续去年的高增长水平。[详情]
7月工业利润继续放缓 国企负债率为2016年来最低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1%,增速比1-6月份低0.1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利润增长16.2%。 国家统计局周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1%,增速比1-6月份低0.1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利润增长16.2%。统计局称,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主要受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收窄、购进价格涨幅扩大的影响。 此前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高于临界点且连续5个月位于51.0%以上。 统计局工业司何平表示,尽管7月份工业生产增速比6月份有所回落,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成效的持续显现,工业利润持续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华泰宏观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预计,今年工业仍可维持较强韧性,未来回落的速度将是缓慢的。目前中国制造业缺乏内生性上行动力,决定工业品价格的主逻辑仍来自环保限产等供给侧因素,但随着政策有所转向,预计基建投资将迎来反弹,应关注后续需求侧边际变化对相关工业行业的拉动。 李超认为,政策将加大对航空航天、半导体、集成电路、5G、轨交装备等高端制造行业的投入,以对冲制造业下行压力。 统计局数据显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继续推进的背景下,去杠杆、降成本成效持续显现。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45元,同比减少0.35元。其中,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8.18元,同比减少0.03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96.1元,同比增加2.2元。 另一方面,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4%,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为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 经济类型上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913.2亿元,同比增长30.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2亿元,增长4.1%;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801亿元,增长2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422.4亿元,增长7.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215.1亿元,增长10.3%。 从行业上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9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4.5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4%,纺织业增长0.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36.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5.2%。 此外,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7.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1%,汽车制造业增长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0.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8%。[详情]
CPI“破2”未改变物价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形势看,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物价运行利好和利空因素并存 当前,我国物价温和上涨态势并未发生改变,维持低通胀的概率大,不必担心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这是CPI连续3个月处于“1时代”后首次回到“2时代”,也是CPI环比在连续4个月下跌后首次迎来上涨。随着CPI涨幅的抬升,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担忧和恐慌情绪,甚至有人预言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 实际上,CPI“破2”未改变物价温和上涨走势,对此不必过于焦虑。 7月份我国物价水平抬升,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从食品价格看,由于全国大范围出现高温炎热和暴雨天气,许多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储运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鲜菜、鸡蛋、奶类、肉类食品价格明显上涨。从非食品价格看,7月份正值假期旅游旺季,广大群众旅游出行需求增加,带动了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明显上涨。而且,受基数低及国内成品油价调整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同比上涨22.2%。 应该看到的是,尽管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涨幅扩大,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为1.9%,连续3个月持平。而且,一般来说,当CPI大于5%的涨幅时称作严重通货膨胀。当前,我国CPI同比涨幅刚刚突破“2%”关口,距离全年物价“3%左右”的调控目标还有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CPI也持续在“1时代”和“2时代”徘徊,有升有降,但从未突破3%。因此,不能因为CPI同比涨幅突破2%,就料定会出现通货膨胀。 事实上,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形势看,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物价运行的利好和利空因素并存。 不少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生猪存栏处于低位,出栏量也有回落趋势,预计猪肉价格会逐渐迎来上行周期,并带动食品价格小幅上升。不过,由于猪肉价格主要受猪周期影响,猪肉价格对通胀的拖累会逐步减轻。今年夏粮减产主因在于收储制度调整和天气因素;国际粮价由于受极端天气影响,产量预期下降,价格近期反弹。这两个因素可能会影响国内粮食价格走势。不过,夏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比重仅23%,并且粮食库存较高,且国内粗粮产量占消费量比重接近90%,国际粮价的传导比较微弱。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可能抬高大豆价格,但由于贸易商提前备货,国内大豆价格暂时还未大幅上涨。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供给收缩,可能会继续支撑生产资料价格。不过,随着国际油价略有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缓解。 由于助推物价上涨的不利因素和削减物价上涨压力的有利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下半年物价运行局面变得相对复杂一些。但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金融环境总体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决定了总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从商品层面看,我国工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稳产丰产,生猪产能处在高位,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裕,市场竞争程度高,服务业价格涨势趋于平稳。从政策层面看,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有关部门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而且,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以及能源、金属等基础原材料的储备调节制度不断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我国物价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并未发生改变,维持低通胀的概率大,不必担忧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当前,面对物价形势相对复杂的局面,仍应加强市场调节调控,根据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完善保供稳价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和改善调控方式,确保重点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跟踪价格总水平、重要商品价格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及时预警。[详情]
7月房价上涨城市数量增加 楼市调控或继续加码 ⊙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同比涨幅均继续扩大,房价上涨城市数量增加至65个。 目前房价上涨的多集中在二三线热点城市。分析人士认为,部分城市上涨幅度较高,预计后续调控加码的可能性加大。 根据统计局数据,与6月相比,7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5个。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在增加,而房价下降的城市数量在减少,7月份只有上海、南京、泉州环比微跌0.1%。 易居研究院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7月份,新房价格环比增幅为1.2%,相比6月份的1.1%继续扩大,创下近22个月以来新高;新房价格同比涨幅为6.6%,与6月相比扩大0.8个百分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当前房价上涨的动力仍在,这就要求下半年各类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形成更为稳妥的价格管控模式。 “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略有扩大。”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说。 从数据来看,7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价格下降,北京、广州和深圳价格分别上涨0.2%、0.6%和0.5%。 从城市来看,房价上涨的城市多集中在二三线。7月份,三亚、济南、昆明、烟台、宜昌房价领涨全国,环比涨幅均超过2%。 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分析,8月以来有超过25个城市发布了各种调控政策,预计调控政策加码趋势将加速。 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提出“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此外,七部委联合发文,将在下半年整治30城房地产市场乱象。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沈昕认为,在此背景下,预计下半年调控将与上半年保持连贯性,并且部分热点城市调控有继续收紧的可能,70城市房价指数上涨势头将难以延续,迎来实质性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多个热点城市出现土地流拍、底价成交等现象,土地市场降温明显,地价同比增幅已连续4个月下跌。 在沈昕看来,7月地价涨幅首次低于房价涨幅,随着地价涨幅的持续收窄,预计未来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涨幅亦将趋于收窄。[详情]
北大刘俏解读1-7月份经济数据:地方债务问题在于资金使用效率 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 |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快讯(记者 侯润芳)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到7月份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解读1到7月宏观经济数据时表示,1-7月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另外,表外融资的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债务滚存提出了挑战,若社会融资总量不足的局面不能改观,信用风险料会进一步上升。这一切,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此外,刘俏还指出,今年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除了中美贸易摩擦这一新增不确定性因素外,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的制约。 刘俏还对当前的经济问题提出了6点建议。其中,对于近年引发关注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他提出,地方债务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 以下是刘俏解读1-7月宏观经济数据全文: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2018年上半年GDP增长6.8%,比去年同期略低0.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平稳。但GDP平减指数显著下滑,名义GDP增速回落到9.8%,为最近6个季度以来首次在10%以下。 受资产价格缩水带来的逆财富效应的影响,7月消费增速较6月有所回落,1-7月份消费增长9.3%,增速回落到个位数,低于去年同期,其中5月单月增速8.5%,为十五年来最低。 投资增速持续走低,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比1-6月的6%低了0.5个百分点,再创有此数据以来最低值。其中,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只增长了0.43%。投资下滑主要是由于金融去杠杆导致地方政府和国企资金紧张,拖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投资增长。1-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跟上半年的增速相比回落了1.6个百分点。1-7月份,国有企业投资同比增长为1.5%,下滑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2%,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加了14.4%。 工业方面,1-7月份工业生产相对平稳,工业增加值增长6.6%,继6月份工业产出增速下滑至6%后,7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并无提升,仍为6%,低于市场预期。 另外一个让人忧虑的变化是7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上升,从6月份的4.8%增加到5.1%。失业率的上升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力不足。 实体经济下行,在一定程度上与金融部门快速去杠杆相和严监管有关。7月份社融总量的增量为1.04万亿,比去年同期少1242亿元, 1-7月,社融存量的增速已经跌到10.3%。社融规模的增量明显逊于预期。7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5%,比6月份多了0.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仍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6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个和10.2个百分点。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低于6月份的1.84万亿。7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仍处低位,反映出银行间流动性得到了缓解。总的来说,1-7月份,基础货币保持了稳定增长,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但实体经济流动性明显偏紧,尤其是对中小企业。 金融系统去杠杆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再加上对实体经济下行的预期,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普遍担忧,金融市场加剧波动。今年上半年上证股票总市值下降超过3万亿,A股股指下跌14.4%。随着贸易战不断升级,导致人民币跌幅显著扩大,6月当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历史最大跌幅。7月份,出于对贸易摩擦不确定性的担忧,进出口前移,进出口总值增加12.5%。7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179亿美元。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市场信心不足的反映。 今年1-7月份税收收入10770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个人所得税为9225亿元,同比增长达20.6%;上半年国有土地出售收入3.15万亿,比去年同期增加35%。财政收入增长情况良好,但财政支出方面空间尚存。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率,通过更为有效的公共服务(医疗、教育、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等)来提升投资率并调节消费不平等,政策意义更大。 总之,1-7月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另外,表外融资的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债务滚存提出了挑战,若社会融资总量不足的局面不能改观,信用风险料会进一步上升。这一切,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制约 今年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除了中美贸易摩擦这一新增不确定性因素外,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的制约。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和要素驱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几近完成和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投资资本收益率开始下降。以与投资资本收益率密切相关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为例,最近六年TFP的年均增长速度已从改革开放最初三十年的4%降到2%左右。上市公司是另外一个例子。1998年-2017年这二十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只是3%,远远低于美国同期的11%。当投资资本收益率不足时,为了完成较高的增长目标,只有靠提高投资率。最近几年,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即为明证。在这种经济增长逻辑下,中国经济对融资的依赖度不断加强。但是当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变得疲弱,大量资金流向投资回报并不高的行业、企业或项目时,宽松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最终会体现为杠杆率的上升,而不是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上升。 现阶段宏观政策目标是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和去杠杆的同时稳增长与就业。当投资资本收益率不高时,多重政策目标很难兼顾。具体反映为稳增长主要靠以债务来驱动的投资,客观上造成杠杆高居不下。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的核心要义因而是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提升企业层面的投资资本收益率,进而提高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使用效率,最终降低发展过程中对杠杆的依赖。 地方债务问题在于资金使用效率 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 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反映出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不足。同时中国经济投资资本收益不高的痼疾依旧存在。在投资效率不高,经济增长新动能不足的情况下,稳增长容易回到传统的经济增长逻辑——提升投资率。这也是市场普遍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普遍期待的原因。虽然下一阶段,定向的、结构性的信贷政策,积极配合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内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然而,如上所述,现阶段宏观政策的边际作用在减弱。回到传统政策制定逻辑对稳增长有帮助,但有可能使得结构性的问题更趋恶化。因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应该放在提升信心并促进消费,提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和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为此,我们需要短期、中期和长期举措搭配得当的政策组合,具体如下: 1、减税减费。6-7月份信贷虽宽,但信用仍紧,说明货币政策的空间极其有限。财政政策相较而言有更大空间。减费减税能够增加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提升企业盈利表现(投资资本收益率),提升消费者和企业信心。1-7月份,个人所得税占整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只有8%不到。大幅简化并降低所得税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其实有限,但这对提升信心会有显著作用。企业税收方面,建议大幅削减企业增值税,真正减低企业税负,提升企业效益,促进创业创新,全面改善经济微观基础。经济生活的微观单位有活力,是稳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2、大幅提升公务员、科技人员和医护人员等工资。目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家庭杠杆不断上升,不利于消费升级(6月份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新增约4600亿元,较前几个月明显放量,为年内第二高,显示地产按揭贷款投放有所增加,房地产对居民消费已经形成挤出效应)。提升消费最好的方法是增加消费主体的收入。 3、提升研发的GDP占比。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依靠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研发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研发的GDP占比是2%,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绝对量上也居全球第二。但是2%的研发占比仍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以色列和韩国的4%。而且,我国研发“研”明显弱于“发”。可否作为一个政策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研发的GDP占比达到3%,至2035年这一目标达到4%? 4、适时推出标准化REITs。高房价很大程度也是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累积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总债务中近半数与房地产市场相关。房地产很大程度上绑架了中国经济,局限了可实施的经济政策的空间。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定价的 “锚”。发展租赁住房市场,形成市场化的、反映供需关系的租金价格,能为房地产市场寻找到理性的定价水平。这也符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精神。目前,在中国推出以租赁住房、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资产为底层资产的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条件已经成熟。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不仅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帮助解决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的痼疾,也是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一部分;推出REITs,尤其是公募REITs,还可以盘活各类存量经营性不动产,降低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杠杆,化解信贷市场的期限错配和高杠杆风险;建设REITs市场,能为PPP及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可行的金融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新思路;此外,REITs能够丰富资本市场工具,减缓中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偏低的问题,提高金融系统的风险分散能力。 5、推出IPO注册制并坚决执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中国资本市场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优质的上市公司。我们的分析显示1998年至2017年这20年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只在3%-4%之间,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过去一百年平均10%的水平。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识别、培育优质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改革企业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推出IPO注册制并坚决执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和监管氛围,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6、建立地方政府金融体系。中国发展模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地方政府的增长主义倾向也带来庞大的地方债务,大量的低效投资,和环境的恶化。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大风险点。短期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去提升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加快1.35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来实现。但是,如果缺乏配套机制,地方债务的发行和使用可能又将回到传统增长逻辑的老路上。我们的研究显示,投资效率低的地方往往面临比较高的地方政府债务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未来,为地方政府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和财政收入支出表,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并以信用评级为基础,形成地方政府债的定价基础,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以此改变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模式和业绩考核模式。[详情]
刚刚!70城最新房价出炉,这座城市再次领涨!还有热点城市降了... 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略有扩大 。 数据显示:7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环比下降0.1%),北京、广州和深圳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分别环比上涨0.2%、0.6%和0.5%。);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 分城市看,三亚以3.7%的环比涨幅位居70城市之首,济南紧随其后(环比上涨3.0%),昆明、宜昌、扬州、烟台、蚌埠、哈尔滨等11个城市的房价环比涨幅超过2%。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国家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会对后期房价起到抑制作用。 国研中心市场经济研究员 刘为民:一线城市仍然保持一种平稳的回调态势,前期一些西南地区,包括一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上涨过快的一些城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对于后期,整个房地产市场运行在这样一个趋紧的调控态势下,仍然呈现一个持续调整的状态。 解读: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有所回落 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进行了解读↓↓↓ 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 三线城市略有扩大 7月份,各地继续坚持因城施策,调控措施陆续加码,努力促进供求平衡,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据初步测算,从环比看,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价格下降,北京、广州和深圳价格分别上涨0.2%、0.6%和0.5%。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0.2%、1.0%和1.1%。 从同比看,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上月为持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7.3%和5.5%,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0和0.9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6.7%和5.1%,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7和0.8个百分点。 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有涨有跌 7月份,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个,与上月相同,最大降幅为0.1%;持平的2个,减少1个;上涨的11个,增加1个,最高涨幅为3.0%。同比下降的城市有4个,比上月减少3个,最大降幅为1.9%;上涨的11个,增加3个,最高涨幅为6.9%。[详情]
北大刘俏解读1-7月份经济数据:地方债务问题在于资金使用效率 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 |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快讯(记者 侯润芳)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到7月份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解读1到7月宏观经济数据时表示,1-7月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另外,表外融资的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债务滚存提出了挑战,若社会融资总量不足的局面不能改观,信用风险料会进一步上升。这一切,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此外,刘俏还指出,今年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除了中美贸易摩擦这一新增不确定性因素外,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的制约。 刘俏还对当前的经济问题提出了6点建议。其中,对于近年引发关注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他提出,地方债务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 以下是刘俏解读1-7月宏观经济数据全文: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2018年上半年GDP增长6.8%,比去年同期略低0.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平稳。但GDP平减指数显著下滑,名义GDP增速回落到9.8%,为最近6个季度以来首次在10%以下。 受资产价格缩水带来的逆财富效应的影响,7月消费增速较6月有所回落,1-7月份消费增长9.3%,增速回落到个位数,低于去年同期,其中5月单月增速8.5%,为十五年来最低。 投资增速持续走低,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比1-6月的6%低了0.5个百分点,再创有此数据以来最低值。其中,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只增长了0.43%。投资下滑主要是由于金融去杠杆导致地方政府和国企资金紧张,拖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投资增长。1-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跟上半年的增速相比回落了1.6个百分点。1-7月份,国有企业投资同比增长为1.5%,下滑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2%,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加了14.4%。 工业方面,1-7月份工业生产相对平稳,工业增加值增长6.6%,继6月份工业产出增速下滑至6%后,7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并无提升,仍为6%,低于市场预期。 另外一个让人忧虑的变化是7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上升,从6月份的4.8%增加到5.1%。失业率的上升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力不足。 实体经济下行,在一定程度上与金融部门快速去杠杆相和严监管有关。7月份社融总量的增量为1.04万亿,比去年同期少1242亿元, 1-7月,社融存量的增速已经跌到10.3%。社融规模的增量明显逊于预期。7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5%,比6月份多了0.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仍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6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个和10.2个百分点。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低于6月份的1.84万亿。7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仍处低位,反映出银行间流动性得到了缓解。总的来说,1-7月份,基础货币保持了稳定增长,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但实体经济流动性明显偏紧,尤其是对中小企业。 金融系统去杠杆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再加上对实体经济下行的预期,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普遍担忧,金融市场加剧波动。今年上半年上证股票总市值下降超过3万亿,A股股指下跌14.4%。随着贸易战不断升级,导致人民币跌幅显著扩大,6月当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历史最大跌幅。7月份,出于对贸易摩擦不确定性的担忧,进出口前移,进出口总值增加12.5%。7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179亿美元。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市场信心不足的反映。 今年1-7月份税收收入10770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个人所得税为9225亿元,同比增长达20.6%;上半年国有土地出售收入3.15万亿,比去年同期增加35%。财政收入增长情况良好,但财政支出方面空间尚存。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率,通过更为有效的公共服务(医疗、教育、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等)来提升投资率并调节消费不平等,政策意义更大。 总之,1-7月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另外,表外融资的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债务滚存提出了挑战,若社会融资总量不足的局面不能改观,信用风险料会进一步上升。这一切,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料还会加大。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制约 今年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除了中美贸易摩擦这一新增不确定性因素外,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宏观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的制约。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和要素驱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几近完成和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投资资本收益率开始下降。以与投资资本收益率密切相关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为例,最近六年TFP的年均增长速度已从改革开放最初三十年的4%降到2%左右。上市公司是另外一个例子。1998年-2017年这二十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只是3%,远远低于美国同期的11%。当投资资本收益率不足时,为了完成较高的增长目标,只有靠提高投资率。最近几年,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即为明证。在这种经济增长逻辑下,中国经济对融资的依赖度不断加强。但是当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变得疲弱,大量资金流向投资回报并不高的行业、企业或项目时,宽松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最终会体现为杠杆率的上升,而不是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上升。 现阶段宏观政策目标是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和去杠杆的同时稳增长与就业。当投资资本收益率不高时,多重政策目标很难兼顾。具体反映为稳增长主要靠以债务来驱动的投资,客观上造成杠杆高居不下。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的核心要义因而是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提升企业层面的投资资本收益率,进而提高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使用效率,最终降低发展过程中对杠杆的依赖。 地方债务问题在于资金使用效率 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 1-7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反映出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不足。同时中国经济投资资本收益不高的痼疾依旧存在。在投资效率不高,经济增长新动能不足的情况下,稳增长容易回到传统的经济增长逻辑——提升投资率。这也是市场普遍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普遍期待的原因。虽然下一阶段,定向的、结构性的信贷政策,积极配合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内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然而,如上所述,现阶段宏观政策的边际作用在减弱。回到传统政策制定逻辑对稳增长有帮助,但有可能使得结构性的问题更趋恶化。因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应该放在提升信心并促进消费,提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和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为此,我们需要短期、中期和长期举措搭配得当的政策组合,具体如下: 1、减税减费。6-7月份信贷虽宽,但信用仍紧,说明货币政策的空间极其有限。财政政策相较而言有更大空间。减费减税能够增加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提升企业盈利表现(投资资本收益率),提升消费者和企业信心。1-7月份,个人所得税占整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只有8%不到。大幅简化并降低所得税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其实有限,但这对提升信心会有显著作用。企业税收方面,建议大幅削减企业增值税,真正减低企业税负,提升企业效益,促进创业创新,全面改善经济微观基础。经济生活的微观单位有活力,是稳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2、大幅提升公务员、科技人员和医护人员等工资。目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家庭杠杆不断上升,不利于消费升级(6月份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新增约4600亿元,较前几个月明显放量,为年内第二高,显示地产按揭贷款投放有所增加,房地产对居民消费已经形成挤出效应)。提升消费最好的方法是增加消费主体的收入。 3、提升研发的GDP占比。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依靠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研发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研发的GDP占比是2%,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绝对量上也居全球第二。但是2%的研发占比仍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以色列和韩国的4%。而且,我国研发“研”明显弱于“发”。可否作为一个政策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研发的GDP占比达到3%,至2035年这一目标达到4%? 4、适时推出标准化REITs。高房价很大程度也是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累积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总债务中近半数与房地产市场相关。房地产很大程度上绑架了中国经济,局限了可实施的经济政策的空间。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定价的 “锚”。发展租赁住房市场,形成市场化的、反映供需关系的租金价格,能为房地产市场寻找到理性的定价水平。这也符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精神。目前,在中国推出以租赁住房、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资产为底层资产的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条件已经成熟。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不仅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帮助解决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的痼疾,也是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一部分;推出REITs,尤其是公募REITs,还可以盘活各类存量经营性不动产,降低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杠杆,化解信贷市场的期限错配和高杠杆风险;建设REITs市场,能为PPP及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可行的金融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新思路;此外,REITs能够丰富资本市场工具,减缓中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偏低的问题,提高金融系统的风险分散能力。 5、推出IPO注册制并坚决执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中国资本市场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优质的上市公司。我们的分析显示1998年至2017年这20年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只在3%-4%之间,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过去一百年平均10%的水平。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识别、培育优质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改革企业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推出IPO注册制并坚决执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和监管氛围,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6、建立地方政府金融体系。中国发展模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地方政府的增长主义倾向也带来庞大的地方债务,大量的低效投资,和环境的恶化。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大风险点。短期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去提升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加快1.35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来实现。但是,如果缺乏配套机制,地方债务的发行和使用可能又将回到传统增长逻辑的老路上。我们的研究显示,投资效率低的地方往往面临比较高的地方政府债务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未来,为地方政府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和财政收入支出表,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并以信用评级为基础,形成地方政府债的定价基础,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以此改变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模式和业绩考核模式。[详情]
7月份一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涨幅扩大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陈炜伟)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7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据初步测算,从环比看,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价格下降,北京、广州和深圳价格分别上涨0.2%、0.6%和0.5%。 7月份,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0.2%、1%和1.1%。 从同比看,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7.3%和5.5%,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个和0.9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6.7%和5.1%,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7个和0.8个百分点。 “7月份,各地继续坚持因城施策,调控措施陆续加码,努力促进供求平衡,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说。(完)[详情]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7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 2018年7月份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 销售价格环比涨幅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7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了2018年7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进行了解读。 一、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略有扩大 7月份,各地继续坚持因城施策,调控措施陆续加码,努力促进供求平衡,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据初步测算,从环比看,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价格下降,北京、广州和深圳价格分别上涨0.2%、0.6%和0.5%。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0.2%、1.0%和1.1%。 从同比看,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2%,上月为持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7.3%和5.5%,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0和0.9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6.7%和5.1%,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7和0.8个百分点。 二、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有涨有跌 7月份,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个,与上月相同,最大降幅为0.1%;持平的2个,减少1个;上涨的11个,增加1个,最高涨幅为3.0%。同比下降的城市有4个,比上月减少3个,最大降幅为1.9%;上涨的11个,增加3个,最高涨幅为6.9%。[详情]
八大指标绘出经济“基本盘”稳中向好曲线 ■本报记者 苏诗钰 8月14日,国新办举行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国家统计局给出的8个经济指标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会上表示,7月份工业生产平稳,结构优化效益改善;服务业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市场销售总体稳定,升级类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形势继续向好;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涨幅回落;进出口增长加快,贸易顺差收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市场预期保持在景气区间。 具体来看,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1月份至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工业结构优化、创新加快;工业新产品快速成长;企业利润增长较快。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6%;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7%,其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7%、16.4%和14.8%。 社会消费品方面,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增长8.8%;1月份至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4%,增速分别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4个和1.1个百分点。新消费发展较快。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月份至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5798亿元,同比增长5.5%,民间投资222649亿元,增长8.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0.0%。 刘爱华表示,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下阶段经济走势打下了非常稳固的基础,中国经济持续平稳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向好态势也不会发生变化。从供给侧来看,今年以来转型升级势头明显、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下,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上半年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到76.7%,同比上升了0.3个百分点,反映了市场供需的格局更趋平衡,为需求潜力的释放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从需求侧来看,消费、投资和出口,都有稳定增长的基础,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没有发生变化。 刘爱华表示,当前国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聚焦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详情]
汽车生产放缓拖累: 7月工业增加值低位运行 本报记者 李果 成都报道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工业增加值6.0%的增速与6月持平,仍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与2017年同期相比,回落0.4个百分点。 长江宏观团队认为,这一数据低于预期值6.3%,生产端继续承压。结合7月制造业PMI的下滑,以及近期高炉开工率、发电耗煤增速等生产端中观数据的持续走弱来看,2季度后经济已出现明显回落。 不过,中国社科院工业运行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航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7月6.0%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出乎预料”,在外界普遍认为 贸易摩擦对工业增加值增速有影响的情况下,7月数据保持了平稳势头,或表明今年下半年数据不会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但张航燕依然提醒,在未来 贸易摩擦仍存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下半年包括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内的经济数据,依然有下行压力。 汽车生产放缓拖累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信息,2018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相比2017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较1-6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对此,张航燕认为,2017年经济情况普遍认为是近几年中较好的一年,而2018年由于国内经济受更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因此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2017年有所下降属正常表现。 对此,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受 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市场普遍预计7月工业增加值经济数据将较6月出现下滑——事实上,从过去几年情况观察,7月环比均出现小幅回落,主要原因是7月受部分地区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以及工业检修等因素。如自2010年以来,除2013年外,其余7年的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都有所回落。 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8%。 张航燕认为,从统计数据看,国内工业数据依然保持了坚挺。“尽管6%的增速,是今年各月的低点,但7月数据没有在6月基础上进一步下滑,对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是一个支撑,也表明了即使是在下半年经济形势依然不明朗的背景下,工业增加值增速难以出现大幅波动”。 分行业看,7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值得注意的是,7月汽车制造业增速回落至6.3%,相比6月下降7.7个百分点。 对此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分析师陈健恒认为,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不及市场预期,主要是受下游汽车制造业拖累影响走弱。汽车产量也持续下滑,可能受汽车进口同比大增影响。 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汽车生产206.4万辆,同比下降0.5%。事实上,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的国内汽车主要产区1-6月的情况看,今年汽车产量放缓明显。包括四川、重庆等地区在内的多省市,上半年汽车产量均出现明显下滑。 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7月发电量增速继续下滑,各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各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速均是涨跌互现,也印证了工业生产的低迷。 张航燕仍提醒道,环比2018年6月数据,部分行业的景气度有所提高,应该看到这一积极现象。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月环比增速均有一定比例增长。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认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加快。具体而言,7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比6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3.0%,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另外,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1%,增速比6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 姜超也认为,7月工业数据的亮点是新产业增加值、新产品产量均保持较高增长,指向新经济仍保持旺盛势头。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317亿元,同比增长8.7%。与2018年6月相比,工业出口交货值环比增速较快,6月仅同比增长2.8%。 其中,7月出口交货值前五位的电子、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化工和汽车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0.4%、10.0%、9.9%、13.5%和16.3%,增速比6月份分别加快8.9、5.8、5.1、3.0和8.4个百分点。 对此,张航燕认为,在 贸易摩擦的背景下,7月的出口交货值大幅度上涨超出了市场预期。“此前普遍观点是,将在6月仅2.8%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探”。 张航燕分析,7月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增速上涨,还有一种可能是外贸企业面对下半年的不确定因素,加快了对未来订单的交货速度,从而推高了7月当月的出口交货值。“在不确定因素背景下,企业快速完成订单获取收益是一个合理的操作方式”。 从地区工业增加值观察,依然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4.7%,中部地区增长6.9%,西部地区增长6.4%,东北地区增长7.3%。 对此,张航燕认为,这或表明东部地区受 贸易影响更大,因为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主要的外贸企业。“目前国内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国内经济的支撑点还处于在转换中,而在投资、消费都下行的背景下,下半年经济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详情]
7月经济稳中有变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编者按 国家统计局8月14日发布了7月份的系列经济数据,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等。这些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总体上维持了平稳的走势,但是投资、消费需求存在下行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称,总的来看,7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 具体来看,1-7月投资增速5.5%,与1999年1-12月的投资增速并列历史最低;消费增速已连续4个月低于10%;而出口则在贸易摩擦的影响下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市场需要密切关注。(杨志锦) 导读 国内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在减速。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该增速和1999年1-12月的增速并列历史最低。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近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7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8月1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分析7月经济数据时说。 根据当日公布的数据,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但也有部分数据低于预期。 7月中国出口13899亿元,增长6.0%,比上月加快3.0个百分点。这表明7月外需暂时没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但国内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在减速。 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该增速和1999年1-12月的增速并列历史最低。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近2个百分点。 对此,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整体平稳,全年完成6.5%的增速目标没有问题。投资和消费放慢,属于正常的状态,但要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话,下一步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7月经济稳中有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主要采用生产法,即各个行业先核算后再汇总。 今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与上半年的6.7%数字变化不大。同期,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考虑到上半年经济增速为6.8%,从前7个月的工业和服务业数字估计,前7个月经济运行仍平稳。 刘爱华指出,7月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特点体现在生产平稳,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优化,新动能持续发力等方面。 不过,中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表现在目前的消费、投资增速放慢。同时,受贸易摩擦影响,出口增速未来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从投资增速看,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这是统计有数据可查的最低值,和1999年1-12月数据并列最低。 1-7月投资增速回落,主要受基建投资拖累。而基建投资下滑与各地清理规范PPP项目、整顿隐性债务等有关。而随着政策的落实落地,基础设施投资也有企稳的可能。 消费方面,数据显示, 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从累计数字看,1-7月的同比增速为2004年(包含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 近期广东、贵州、陕西统计局发布报告认为,目前消费增速放慢,与高房价挤压居民消费有关。 广东统计局发布分析指出,房价高企,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居民储蓄和消费,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和消费意愿,对日常消费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对消费市场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商品品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的需求,消费环境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居民购买力外流。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丁长发认为,中国居民消费潜力巨大,但是因为国内产品质量和档次跟不上,导致大量居民在海外购物,这对国内商品消费影响大。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1-7月城镇新增就业8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0%。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月持平。 刘爱华说,总的来看,7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 对于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刘爱华解释称,从外部来看,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了这个“变”。目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比较盛行,国际贸易出现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是经济运行中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从国内来看,目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然是主要矛盾,可以说转型升级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期。 改革需加快落地 分析认为,下一步需要加快改革措施的落地,以便对冲经济下行的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目前投资下行压力大,与上半年降低杠杆率、各地政府防范债务风险有关。“下一步,还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区分,比如需要投资建设的正常项目,金融机构贷款仍要支持。”他说。 对于消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居民消费降低,可能还与居民收入放慢有关,因为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低于经济增速。 此外,目前企业增值税、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迅猛增长,反映出企业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有可能降低。 陕西统计局发文指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大众消费能力。欲让消费持续为经济增长发力,不能仅仅依靠短期政策“刺激”,长期来看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税收体制改革,提高工资薪酬水平等。 李迅雷指出,十九大提出要关注增长质量。目前居民收入增速放慢,而个税主要是工薪阶层在交,富人可以通过公司分摊成本来避税,这并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李迅雷认为,下一步要加大改革力度。比如财政供养人员仍太多,加上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不够,这使得企业和居民负担太重,因此要降低财政供养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开支,为企业和个人减税创造条件。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详情]
7月房地产投资多项指标刷新纪录 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房地产投资两位数增幅难持续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梁倩 北京报道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数据显示,1至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5886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1至6月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6443亿元,增长14.2%,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7月全国房地产市场仍呈现上涨局面,房地产投资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但随着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收紧,开发商资金面不断趋紧,预计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两位数的同比增幅难以持续。 数据显示,2018年1至7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285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增速比1至6月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02037万平方米,增长3.9%。房屋新开工面积114781万平方米,增长14.4%,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42067万平方米,下降10.5%,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本轮房地产上涨周期已经超过38个月,继续刷新中国房地产上涨周期最长历史。 从商品房销售来看,1至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899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增速比1至6月提高0.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78300亿元,增长14.4%,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7月单月较去年同期的68461亿元销售额多卖1万亿元。 土地购置方面,1至7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38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增速比1至6月提高4.1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6619亿元,增长21.9%,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表示,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至7月全国房地产市场增速仍在提升,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面积、土地成交价款、商品房销售面积比1至6月增速分别提升了0.6个、0.5个、1.6个、0.9个百分点。开发商投资热情以及购房者买房热度仍保持在高位。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沈昕表示,需要警惕的是,除去年初异动月份,7月是2016年5月份以来首次房价涨幅大于地价涨幅。数据显示,2018年4月以来,地价同比增幅已连续四个月下跌,而房价同比增幅连续四个月小幅上涨,7月房价同比涨幅已大于地价同比涨幅。 “应警惕7月地价涨幅低于房价涨幅。”沈昕表示,从本轮房地产价格来看,地价带动房价上涨的效应非常显著。因此,地市降温将导致房价失去一个重要支撑。沈昕认为,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凸显本轮调控的决心,在调控趋严和金融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房企资金压力将逐渐加剧,预计未来几个月市场将整体保持平稳,多项指标涨幅将有所收窄。[详情]
7月社会消费品增速降至年内次低 累计零售总额21万亿仍处高位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经济运行情况。其中,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7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8%。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这也是近一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居于近一年来的次低位,仅高于今年5月份的同比增速8.5%。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认为,今年以来,影响消费市场的因素和去年也有不同的变化,首先是进口关税的调整,其次是电商的各种促销活动,这些因素对短期消费的增长都造成了一些扰动。 汽车类商品零售增速连续下滑 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1~7月份累计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08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近一年来,月度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总体呈现下行的趋势。其中,2018年5月同比增速仅为8.5%,为增速最低的月份。而2018年7月份同比增速8.8%,位于近一年来的次低位,其他月份的同比增速均在9%以上。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卢山介绍,7月份,消费品市场仍保持单月超过3万亿元的规模。从环比看,剔除季节因素,7月份比6月份增长0.67%,增速高于5月份,与4月份持平。而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与上半年基本持平。总体来看,消费品市场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其中,升级类消费品保持较快增长。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4%,增速分别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4.0和1.1个百分点。新消费发展较快。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6461亿元,增长29.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3%,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402亿元,增长30.1%。 但是,7月份,汽车类商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其中,5月份同比下降1.0%,6月份同比下降7.0%。 卢山称,随着汽车类商品关税调整政策的实施,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降幅收窄5.0个百分点。受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提高以及燃料价格同比涨幅扩大等因素带动,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同比增速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升级态势不变 “是因为汽车还是因为别的原因造成了(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个月的回落?”刘爱华解读说,从理论上来分析,比如说关税的调整,都可能会对汽车的购买,还有其他商品的购买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它的具体发生还是要以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决定。 刘爱华认为,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本月走势来看,增速回落了0.2个百分点,0.1、0.2个点的月度之间波动是比较正常的。从累计增速看,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3%,比1~6月份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应该讲仍然在合理范围内。 她进一步补充说,5、6、7三个月的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波动,与目前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目前已经占到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3%,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5个百分点,说明网上零售影响在加大。” 刘爱华称,今年以来,影响消费市场的因素和去年也有不同的变化,如进口关税的调整和电商的各种促销活动等,这些因素对短期消费的增长都造成了一些扰动。所以在分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的时候,需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要看相对长期的走势。目前累计增速仍然保持在9.3%这样一个比较快的增长,另外从中长期看,消费市场的扩容、消费结构的升级的态势是没有改变的,消费平稳增长是有支撑条件和基础的。 虽然消费增速短期内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是,市场分析人士对于消费品增速长期向好仍持积极观点,认为今年下半年消费品增速将发力。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较前值回落0.2至8.8%,1~7月累计增速下行0.1至9.3%,数据下行的主要拖累项为家电(增速0.6%,较前值大幅下行13.7个百分点)、通讯器材(增速9.6%,较前值下行6.5个百分点)、家具(增速11.1%,较前值下行3.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6月购物节消费透支的影响,具有季节性。 李超认为,7月,汽车消费较前值明显改善,跌幅收窄5个百分点至同比下滑2%,主要受进口汽车关税下调政策落地影响, 预计下阶段汽车旺季来临时,增速将继续环比改善。预计下半年消费增速将高于上半年,医疗、居住等服务类消费保持稳定增长,今年消费仍将对GDP形成稳定的支撑。[详情]
7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基建投资高基数拖累固投增速现新低 每日经济新闻 7月份,中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8月14日,统计局公布7月份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其中,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增速与上月持平;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 值得关注的是,固定资产投资仍有待发力。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58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位增长 1~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装备制造业增长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6%。这三个增速都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的增速,供给结构持续优化的态势明显。 中泰宏观固收分析师杨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1~7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3%,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表明前期刺激政策逐步见效,制造业投资延续景气回升态势。 此外,7月当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6%,增速比上月回落了0.4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认为,主要原因是7月份全国大范围多雨、洪涝灾害频发,对交通运输等部分一些业行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产生了影响,所以当月回落了0.4个百分点。但从累计来看,1~7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0%,和上半年持平,说明服务业走势还是比较平稳的。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现代服务业增长比较快,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这种服务业较快增长的格局没有变化。 同时,在社会消费品方面,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消费升级态势继续,1~7月份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服务消费类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12.5%。7月份,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了37.9%,环比增长超过90%。 此外,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形势继续向好。1~7月份,城镇新增就业8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0%。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月持平。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核心价格指数1.9%,和上月持平。PPI涨幅略有回落,7月同比上涨4.6%,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刘爱华指出,新动能持续发力。从工业来看,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从服务业方面来看,上半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也都保持了15%左右的增速。新需求也在快速增长,1~7月份,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9.1%,这也是接近30%的快速增长。 “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尤其是考虑到在目前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内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的大背景下,同时考虑到7月份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对经济运行造成的扰动,7月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刘爱华说。 基建“拖累”固投增速 2018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58万亿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2.26万亿元,同比增长8.8%。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增速比1~6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 对此,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创近年来的新低。其中,受基建拖累明显。根据测算,全口径基建增速从3.3%降到1.8%。 对此刘爱华表示,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从年初两位数增长放缓至1~7月份的5.7%。这与以前年份的高基数有很大关系,去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快速增长,所以今年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是有一定难度的。 她进一步指出,各地方今年一些PPP项目进行了清理规范,还提高了环保标准。针对基础设施投资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措施,长期来讲对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短期来看可能会造成项目的延迟。所以,从数字来看,增速出现回落。 “从下一步的走势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指出,要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要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力度。下半年随着政策的落实落地,随着项目审批的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企稳。”刘爱华说。[详情]
7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如何?中美贸易摩擦对现在经济的影响怎么评估?人民币最近的贬值对出口行业有何影响? 对于这些热点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今天举办的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都做了回应。 1 如何看待整个7月的经济运行情况? 总体上来说,7月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特点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基本平稳。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增速与上月持平。在平稳的格局下,工业内部供给结构持续改善,动力增强。1-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装备制造业增长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6%,这三个增速都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的增速,说明供给结构在持续优化。 再有,服务业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7月当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6%,比上月回落了0.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7月份高温多雨天气的频发,全国大范围高温多雨、洪涝灾害频发,对于交通运输等一些服务业行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产生影响,所以当月回落了0.4个百分点。但是从累计来看,1-7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0%,和上半年持平,说明服务业走势还是比较平稳的。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现代服务业增长比较快,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了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长,这种服务业较快增长的格局没有变化。 第二,需求结构优化。首先,消费升级态势继续,1-7月份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4%,增速分别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4.0和1.1个百分点)。 服务消费类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12.5%。7月份,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了37.9%,环比增长超过90%,说明文化娱乐方面的服务性消费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从投资方面看,亮点更多。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回升,1-7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8.8%,也是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的回升,说明投资结构是在优化的,内生动力结构也是在改善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刘爱华: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目前都出现企稳迹象,而且从企业利润和企业信心来看,都能够支撑制造业投资保持目前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 第三,就业物价稳定,这也是这个月比较突出的特点。数据显示:1-7月份,根据人社部统计,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已经实现了全年计划的80%,快于预期。 从统计局统计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来看,7月份当月是5.1%,这比上个月有小幅回升,主要原因还是就业季的影响,7月份毕业大学生集中进入就业市场。但是可以看到,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4%的低位,说明就业形势是比较稳定的。还有平均工作时长等指标都在改善。从物价来看,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核心价格指数1.9%,和上月持平,说明物价形势也是比较稳定的。PPI涨幅略有回落,7月同比上涨4.6%,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PPI小幅回落,对于缓解中下游成本压力也是有好处的。 第四,新动能持续发力。从工业来看,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从具体产品来看,比如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这些新产品的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再有从服务业方面来看,上半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也都保持了15%左右的增速。新需求也在快速增长,1-7月份,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9.1%,这也是接近30%的快速增长。 第五,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来看,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比1-5月份进一步加快。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22.6%,也是一个非常快的增速。 从五个方面来看,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刘爱华:在目前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内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的大背景下,同时考虑到7月份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对经济运行造成的扰动,7月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2 基础设施投资为什么在继续回落? 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从年初两位数增长放缓至1-7月份的5.7%。 第一个原因,和以前年份的高基数有很大关系,去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快速增长,所以今年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二个原因,各地方今年以来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合规性、合法性的审查,对一些PPP项目进行了清理规范,还有环保标准的提高,针对基础设施投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了必要措施,长期来讲对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短期来讲可能会造成项目的延迟。所以,从数字来看,增速出现回落。从下一步的走势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指出,要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要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力度。下半年随着政策的落实落地,随着各方面项目审批的加快,基础设施有望企稳。 3 7月消费数据有所回落,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第一,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本月走势来看,增速回落了0.2个百分点,0.1、0.2个点的月度之间的波动是比较正常的。从累计增速看,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3%,比1-6月份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应该讲仍然在合理范围内。 第二,5、6、7三个月月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波动,是和目前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可以看到,刚才公布的数据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目前已经占到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3%,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5个百分点,说明网上零售影响在加大。 今年以来,影响消费市场的因素和去年也有不同的变化,一个是进口关税的调整,再有是电商的各种促销活动。这些因素对短期消费的增长都造成了一些扰动。所以在分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的时候,需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要看相对长期的走势。再有从中长期看,消费市场的扩容、消费结构的升级的态势是没有改变的,消费平稳增长是有支撑条件和基础的。 4 中美贸易摩擦对现在经济的影响怎么评估? 中美经贸摩擦具体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虽然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有所显现。 从世贸组织8月初发布的国际贸易景气指数来看,预期三季度国际贸易景气指数是100.3,一季度是102.3,二季度是101.8,100是景气指数的临界线,应该讲在往临界线逼近。所以,从目前产业链全球布局的大背景下,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大家是有预期的。 5 人民币最近的贬值对出口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应该讲,从7月份当月看总的趋势是贬值的,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币币值一方面受到美元加息周期的影响,实际上主要货币最近一个月来都呈现了贬值的态势,和人民币的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从人民币本身讲,短期来看可能会受到各种市场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还是会回归到基本面上来,目前我们经济运行总体是比较平稳的,基本上是良好的。中长期来看,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6 怎么看下半年整个经济形势? 前7个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下阶段经济走势打下了非常稳固的基础。 从下半年走势的具体因素来看: 第一,从供给侧来看,今年以来转型升级势头明显、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下,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上半年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到76.7%,同比上升了0.3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市场供需的格局更趋平衡,为需求潜力的释放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二,从需求侧来看,不管是消费、投资,还是出口,都有稳定增长的基础,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没有发生变化。 首先看消费,目前消费空间依然广阔,潜力依然比较大,消费支撑条件也是比较充足的。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仍然快于人均GDP增长,对消费潜力的释放形成了有力支撑。再有,消费升级的态势仍然在持续,基本生活用品类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升级类商品销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服务类消费打开空间,电影票房、旅游收入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从上半年居民支出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家政支出增长30%以上,这都说明消费升级态势仍然在持续。 其次,从投资方面看。一是投资内部,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目前都出现企稳迹象,而且从企业利润和企业信心来看,都能够支撑制造业投资保持目前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从房地产投资方面看,从先行指标,包括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这些指标来看,还是能够支撑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投资随着政策的落实落地,下阶段也有企稳的可能。所以,投资向好的态势是有可能延续的,下半年有可能呈现企稳向好。 再次,从出口方面看,世界经济确实出现了一些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态势比较明显,我们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整体上看,世界工业生产目前表现比较稳定,就业持续改善,总体复苏态势仍在持续。所以,从这些方面看,我们出口保持比较快的增长也是有基础的。 所以,不管从供给侧看,还是从需求侧看,中国经济持续平稳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向好态势也不会发生变化。 7 债务负担是否会影响到个人的消费能力? 从总体上看,首先,目前我们消费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中国有接近14亿人的大市场,物质性消费扩容的势头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目前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0%以下,消费升级的态势在这个阶段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消费空间也非常巨大。从消费支出占整个GDP比重来看,2017年消费率是53.6%,这跟发达国家的70%以上的水平相比,应该讲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这个差距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第三,从消费领域发生的一些变化来看,消费升级的态势,尤其是向服务业转型的态势是非常明显的。大家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各方面都显现出来,在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各领域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所以,总体上看,消费是有潜力、有空间,也有继续向好发展的势头。 关于债务问题,这是一种推测,比如说居民住房支出会影响到居民消费能力,但是应该由数据来说话。目前全国和地方的资产负债表也在编制当中,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核算方法的完善,对这个问题应该会有更清晰的数据上的解答。 8 “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如何理解这个“变”? 稳中有变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的。 从外部来看,应该是目前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了这个“变”。目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比较盛行,国际贸易出现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是目前经济运行中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从国内来看,目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然是主要矛盾,可以说转型升级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期。 9 对于接下来的物价水平有哪些前瞻? 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有上升,同比上涨2.1%,比上月略微上升了0.2个百分点。 首先从核心价格指数来看,7月份核心价格指数是1.9%,在2%以下,而且与上月是持平的,应该讲总体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属于温和上涨的范围。 从CPI下一步走势来看,我们从不同的商品领域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食品方面。从食品物价走势来看,农产品的供应是比较充足的,粮食已经连续稳定在1.2万亿斤的水平,连续多年的丰收保证了农产品总体供应是充足的。7月份鲜菜鲜果价格出现了一些波动,这种短期的波动主要还是气候因素造成的,这种季节性的短期因素不会影响农产品供应充足的大格局。猪肉价格自从2017年2月份持续18个月同比下降之后,6、7月份连续两个月环比出现了小幅回升,但是同比涨幅来看,1-7月份猪肉的价格同比仍然是下降的,下降了12.1%,仍然处在低位。 从市场供需情况看,目前生猪存栏还是处于低位,下阶段因为市场供求的缘故,可能猪肉价格还会出现继续小幅上涨,但是价格总体仍在低位,它的变动对总体CPI的变化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从工业消费品方面来看,目前供求格局,市场供应比较充足,市场竞争比较充分,这样一种基本的条件来看,工业消费品大幅上涨的基础是不存在的。 从服务方面来看,服务是CPI内部结构里涨幅略高的部分,但是服务的消费一方面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持续推进,供给质量在提升,另外本身服务品大部分是属于不可贸易的,受外部冲击相对比较有限。 所以总体来讲,服务价格也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局面。从政策环境来看,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不支持物价出现大幅上涨的态势。所以,总体上来看,下阶段物价还是能够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7月份经济成绩单透露啥信号?一图看懂↓↓↓ [详情]
坚定去杠杆,适度结构性宽松,疏通传导机制——解读货币政策报告和7月货币金融数据 来源:泽平宏观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甘源 方思元 事件: 2018年8月10日央行发布《2018年第2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04万亿人民币,较上年少增1242亿元,7月末按新口径计算,社融同比增长10.3%。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人民币,预期1.28万亿人民币,前值1.84万亿人民币。M2货币供应同比8.5%,预期8.2%,前值8%。 点评: 1 《2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要点 未来货币金融政策将结构性宽松,但不会大水漫灌,注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配合基建和减税发力,以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经济周期下行、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调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总结,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对比此前报告,重点提出了货币政策要注意前瞻性、预调微调,发挥“几家抬”,防止“几碰头”,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下一步工作重点等观点。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及“几碰头”,强调国外的金融风险和对出口的扰动,正视企业债务违约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货币政策要对此做好前瞻预调微调,预计未来货币将进一步结构性宽松。 但是,从结构上看,央行重点关注小微企业,未来进一步宽松主要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绝不是“大水漫灌”。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重点讲述深化小微企业服务,防止像过去货币宽松下,资金优先吸附到具有隐性担保的国企或高收益的房企,未来的流动性供给将更加的结构性。 从效果上看,传导机制受阻导致银行流动性充裕、市场流动性紧张,货币政策需“几家抬”形成政策合力。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1次提及“传导”、首次提及“几家抬”,说明货币政策宽松相对适中,已经注入流动性至银行体系,但因为传导机制及政策搭配问题,尚未有效流入资金需求方。疏通传导机制是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传导不畅主要在由金融机构传导至交易所利率及标准化债权利率、以及银行传导至存贷款利率两个环节。 面对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的困境,短期来看,需要“几家抬”,财政减税、基建发力、宏观审慎、金融开放;中期来看,需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独立性、增加信息披露;长期来看,需调整经济金融框架,经济结构性改革、减少增长对债务的依赖,货币政策兼顾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 报告以专栏的形式讨论了四个央行重点关注的问题,或为未来央行政策主要发力方向,值得关注:第一篇专栏分析了基础货币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关系;第二篇专栏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第三篇专栏阐述了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化;第四篇专栏分析了当前经济运行与货币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将是下一步工作重心。 2 国内流动性分层,货币松信用紧,货币政策更注重结构性引导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银行流动性充裕,市场流动性紧张。我们在《中国流动性过剩转为短缺:概念、层次和度量》提出,流动性是分层的:货币流动性、银行流动性、市场流动性。货币流动性是市场流动性的基础,而银行流动性是货币流动性最直接的载体和重要途径。各国央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通过调节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再传导到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受整顿地方政府负债、房地产贷款管控以及资管新规对表外融资的限制,从银行到微观流动性受阻。 1)从量上看,货币松,信用紧。 6月末,金融机构超储率为1.7%,较3月末高0.4个百分点,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受定向降准和MLF加大投放支撑,M2增速稳中略降,增速比3月末低0.2个百分点;受表外融资大幅收缩影响,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少增2.03万亿元。市场流动性紧张,实体经济融资形势仍然紧张。其中人民币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但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持续回落,需警惕借短投长与无还本续贷带来的金融风险。下半年预计仍将有降准、降息等措施落地,支撑M2增速。 2)从价上看,货币市场利率大降,企业融资成本仍高。货币市场利率显著回落,银行流动性充裕。长端利率下行幅度高于短端。6月末,隔夜和1周Shibor分别为2.63%和2.86%,分别较上年末下降21个和9个基点;3个月和1年期Shibor分别为4.16%和4.33%分别较上年末下降75个和43个基点。但贷款利率仍有微升,增速下滑,实体融资流动性仍紧张。未来货币市场利率大概率维持低位,甚至进一步走低,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行会传导至贷款利率,带来一定的下行作用,但传导效率仍有待观察。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是银行流动性较为充裕,市场流动性紧张的主要原因。央行直接掌控货币流动性,而市场流动性是央行可控范围之外的,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调控。目前货币政策已将流动性注入商业银行,但是由于资金的需求方导致资金尚未从银行传导到市场。主要原因一是之前的融资需求方地方政府和房企受贷款管控,融资需求受到抑制;另一个原因是资管新规约束,表外融资受到抑制,而资金需求方受抵押物等约束,金融投放能力和需求方融资能力下降。 3 国际金融脆弱性增加,全球新兴市场汇率全线贬值 全球经济复苏同步性下降,主要风险在于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兴国家金融市场不稳定,二季度金融脆弱性增加,人民币汇率承压。目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主要受美元走强影响,对一篮子货币表现稳定(见《汇率分析框架与人民币展望》)。央行强调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但仍坚持底线思维。考虑到美元走强趋势尚未结束、货物贸易顺差仍在压缩,汇率仍有贬值压力,但在关键点处央行大概率会出台应对措施。 1)从经济形势上看, 全球经济复苏同步性下降。美国经济增长依旧强劲,欧元区、英国复苏势头放缓,日本超预期反弹。发达经济体股市小幅上涨,但新兴市场中的阿根廷、土耳其、巴西、俄罗斯等经济体股市部分承压、国债收益率总体上行。现阶段风险点是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新兴市场金融市场波动,金融市场脆弱性加强。从一季度以来,大环境是全球流动性宽松+主要经济体复苏,此前一直处于历史高位的资产价格存在骤跌隐患、二季度再叠加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趋于正常化以及贸易摩擦升级带来的避险情绪扩散,可能导致未来的金融波动与脆弱性扩大。 2)从价格即汇率上看,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强、中美经济周期不同步、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稳定。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1.2%,主要是美元走强的驱动。上半年澳元、韩元、俄罗斯卢布、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南非兰特对美元分别贬值5.2%、3.9%、8.2%、6.7%、14.7%和9.8%,相比而言,人民币贬值幅度较低。6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5.66,较上年末上涨0.85%;参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报 95.89,较上年末下跌0.1%,涨跌幅均明显小于对美元的汇率波动。 在关键点处底线思维仍将凸显。对于人民币贬值央行最在意的是两个因素:一资金外流,从目前的结售汇和外汇储备数据来看,资金外流尚不严重;二可怕的不是汇率贬值,而是汇率的大幅贬值、加速贬值预期,目前来看,汇率贬值速度下降。所以目前汇率的波动还在央行的容忍范围之内。未来,如若突破底线,必要时可以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对外汇供求进行逆周期调节。 4 货币政策前瞻预调微调,防止“几碰头”,做好“几家抬” 货币政策逆周期,央行有动力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但绝不是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流入小微企业。同时发挥货币政策有效性,更加注重前瞻性,重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几家抬”政策合力。 从总量上看,央行担忧几碰头产生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注意前瞻,为防止多重共振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未来有进一步宽松的可能。需求端“几碰头”包括国际和国内因素。从国际上看,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导致出口边际下降,由此产生的避险情绪导致新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同时,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于正常化,导致原本就处于高位的资产价格存在骤跌可能性。从国内来看,地方基建投资增速下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暴露;企业债务违约风险,进而导致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率攀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消费下降。相比一季度“管住货币供给总阀门”的提法,此次的“把好货币供给总阀门”偏向于边际放松与预判统筹。 从结构上看,央行重点关注小微企业,未来就算进一步宽松也是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绝不是大水漫灌。年初至今三次定向降准(有时间差的普惠降准+超预期的置换MLF+防风险的债转股),释放资金对象均包含小微企业,累计定向注入资金9000亿元。事实上,央行自2014年开始就通过定向降准和再贷款等措施结构性支持小微和三农,但效果不佳。此外,央行还关注棚改去货币化和债转股,目的在于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和化解银行债务存量,“严防债转股输血僵尸企业”。 从效果上看,央行重点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未来可能加强政策搭配,几家抬需要财政政策更积极。报告共11次提及“传导”二字,并在专栏中说明第二次金稳会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当前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有限,需要“几家抬”政策合力。根据2018年6月易纲在陆家嘴论坛的讲话,“几家抬”具体是指央行从货币政策发力+监管考虑风险溢价+财政税收优惠+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服务机制和内部转移定价。对内加快改革,对外促进金融业开放;向金融市场注入信心,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 5 面临经济周期下行、金融周期下行、去杠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调控等多重经济目标,货币金融政策需兼顾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几碰头,面临着内需外需下行叠加、金融周期经济周期下行叠加的压力。中美贸易战、财政整顿、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调控、棚改货币化比例降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集中在下半年显现,2018年1-4季度GDP实际增速为6.8%、6.7%、6.6%、6.5%(2017全年为6.9%)。 首先,货币政策具备一定的操作空间。央行认为制造业投资改善、产能利用率回升、通胀压力可控、汇率趋稳必要时进行逆周期调控,并未提及房地产价格、资金外流压力,可见货币政策的掣肘因素减少。 但是,货币政策流动性传导至银行直至市场机制受阻,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目前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形成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至银行间市场形成的银行间市场利率高度市场化,整体高效传导,但由金融机构传导至交易所利率及标准化债权利率、由银行传导至存贷款利率不甚通畅,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见《中国利率市场现状:七大利率如何传导?》)。 解决这一问题,短期来看,需要几家抬进行政策协调搭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政策、常规的货币政策调控总量;面对金融风险,宏观审慎逆周期,防止风险跨部门蔓延;面对债务危机,结构性货币政策定点调控,防范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和迅速破裂,救助陷入危机的重要机构,防止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要保持张弛有度,结构性预调微调,不能人为放大经济的波动。 中期来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力。针对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的原因是经济结构转型,货币政策调控也随之转变,使货币政策利率能顺利的传导至实体经济。市场分隔、管制标准不统一、存款大战隐忧风险等因素仍限制真正的市场化深化改革(见《中国利率市场化未来:五大挑战如何应对?》)。针对结构性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上,扩大金融机构范围,搭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利率渠道上,可以由金融机构竞价来决定定向额度和价格;信号渠道上,提高透明度,加强信息沟通。在重视前瞻指引作用下,向公众传达未来的明确走向,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平稳性和可预见性。 长期来看,应对货币金融政策框架进行调整。一是认识到实现可持续的强劲增长只能依靠结构改革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富有韧性,从而通过宏观审慎工具促进结构化调整,减少增长对债务的依赖。二是货币政策不能过多的看重经济周期,忽略了更长的金融周期波动的风险。确保在金融繁荣期建立危机缓冲机制,供繁荣破灭时提取。降低政策的顺周期性,避免政策空间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丧失。 6 社融数据要点:社融继续回落,货币松信用紧,贷款继续是支撑社融主要力量,政策预调微调下,基建项目贷款投放开始发力,表外融资缩减趋缓,结构性宽松政策效果下半年有望陆续显现 7月社融新增1.04万亿元,同比少增1242亿元,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1.29万亿元,贷款增量连续三个月超过社融增量,继续作为支撑社融主要力量。7月下旬起,政策开始结构性预调微调,货币金融财税政策正从前期的“一刀切”式全面收紧转向结构性宽松,实体流动性有望结构性改善。不要低估中央金融去杠杆决心,下半年整体金融形势依旧紧张,将落实结构性宽松,基建及小微等实体企业融资环境有望改善,但不会大水漫灌。受7月5日降准和结构性宽松政策实施影响,7月M2同比增8.5%,增速环比提高0.5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在降息降准和结构性宽松政策引导下,未来下行空间有限。 基建项目授信率先发力,下半年基建+小微将成为结构性宽松主要风口。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同比多增6245亿元,新增贷款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基建贷款投放开始发力,7月企业中长期贷款一改前期疲弱态势,新增4875亿元,同比多增543亿元,银保监会数据显示,7月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1724亿元,较6月多增469亿元,判断是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主要力量。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7月31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预计下半年基建将成为信贷投放重要方向。二是表外收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然不畅,7月票据贴现+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等短期冲量、非实体贷款新增3970亿,同比多增6483亿元,显示紧信用、严监管下,银行合意信贷投放项目仍然有限,宽货币难以转化为宽信用。周末银保监会发布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两次提到落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尽职免责要求”,有望进一步调动基层信贷投放积极性,在货币政策配合下,小微等实体企业或将成为下半年货币结构性宽松主要方向。 同口径下社融增速继续创新低,7月表外融资缩减趋于平缓。为完善社融统计方法,自7月起,央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调整后社融增速由6月末9.8%(原口径)提高至7月末10.3%(新口径),但按照可比口径计算仍呈下降趋势。在前期紧信用影响下,1-7月信用债违约金额攀升至444亿元,同比增速达125%。7月20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明显缓和表外融资缩减压力,同时有消息称监管对部分信托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相关机构在符合资管新规和实施细则的条件下适当加快部分通道业务的项目投放。政策指导下,7月表外融资缩减力度较6月明显缓和,减少4886亿元,环比少减2030亿元,预计8月表外融资将进一步体现政策效果。 风险提示:新兴市场金融风险蔓延、国内债务违约升级[详情]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卢山解读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 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卢山解读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卢山进行了解读。 一、市场零售额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 7月份,消费品市场仍保持单月超过3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从同比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增速比6月份略降0.2个百分点,但高于5月份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剔除季节因素,7月份比6月份增长0.67%,增速高于5月份,与4月份持平。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与上半年基本持平。总体来看,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 二、新兴业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逐步提高和网购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网上零售等新兴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发展。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36461亿元,增长29.1%,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9.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7.3%,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 三、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增势平稳 7月份,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吃、穿、日用品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和服装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9.5%和9.1%,分别比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3.8和3.4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商品同比增长11.3%,仍保持两位数增长。 四、汽车类商品降幅收窄,石油类商品增速加快 随着汽车类商品关税调整政策的实施,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降幅收窄5.0个百分点。受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提高以及燃料价格同比涨幅扩大等因素带动,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同比增速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 五、旅游文化市场持续快速扩张 在居民出游意愿不断增强和旅游市场环境日趋改善等多因素推动下,旅游消费持续增长。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8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4万亿元,增长12.5%。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增长较快。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6.8%和8.6%,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文化消费方面,相关商品和服务较快增长。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书报杂志类商品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增长18.4%,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电影市场方面,据电影资金办统计,7月份,全国电影票房近70亿元,观影人次约2亿,环比分别增长94.6%和88.9%。[详情]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解读7月份工业生产数据 7月份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解读7月份工业生产数据 7月份,工业生产平稳、结构继续优化,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增速与6月份持平。7月份工业生产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加快。7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比6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3.0%,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1%,增速比6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 二是超过半数的行业增速较上月加快。7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6月份加快。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工、建材、有色等能源原材料行业,烟草、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纺织服装、造纸等消费品行业,电子、电气机械、金属制品等装备制造业均回升明显。 三是超过半数工业产品产量较上月增长加快。在统计的59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334种产品增速较6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占56.0%。其中,服务机器人、智能电视、3D打印设备、生物基化学纤维、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等保持高速增长。 四是工业产品出口增速回升,对增加值增长贡献率提高。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8.7%,增速比6月份回升5.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11.2%,比6月份提高10.3个百分点。41个大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增速回升。其中,出口交货值前五位的电子、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化工和汽车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0.4%、10.0%、9.9%、13.5%和16.3%,增速比6月份分别加快8.9、5.8、5.1、3.0和8.4个百分点。[详情]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王宝滨解读2018年1-7月份投资数据 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升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王宝滨解读2018年1-7月份投资数据 1-7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5798亿元,同比增长5.5%。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回升,民间投资持续加快增长,部分补短板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一、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回升 今年4月份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逐月回升。1-7月份,制造业同比增长7.3%,增速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0.5和3.5 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1.8个百分点。 1-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2%,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4.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中,集成电路制造业投资增长67.9%,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5.1%,光电子器件制造业投资增长45.5%,光缆制造业投资增长35.3%,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投资增长24.6%。 二、民间投资持续加快增长 1-7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5.1%,制造业投资增长8.6%,服务业投资增长9.7%。今年以来,各月民间投资增速均高于全部投资且领先优势逐月加大,一季度、上半年和1-7月份民间投资增速分别比全部投资高1.4、2.4和3.3个百分点。 三、部分短板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生态环保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1-7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34.1%;其中,生态保护业投资增长58.2%,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29.5%。此外,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速也高达57.3%。 农业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今年以来第一产业投资始终较快增长,1-7月份增长13.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8.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投资增长15.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社会领域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1-7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3%,增速比全部投资高6.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增长9%,卫生投资增长1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7.6%。 一季度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快速回落是导致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1-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6和15.2个百分点。[详情]
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统计局称7月份经济在合理区间难能可贵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工业生产平稳,消费和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7月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为下阶段经济走势打下了非常稳固的基础。 刘爱华还强调,尤其是考虑到在目前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内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的大背景下,同时考虑到7月份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对经济运行造成的扰动,7月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消费平稳增长有支撑基础和条件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仍体现出较强的韧性,后期将通过基建投资对冲房地产的投资下滑,提升企业家投资的信心,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对外贸易区域等方式,对冲中美贸易摩擦的可能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增速与上月持平。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37.3%和11.2%。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7%;其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7%、16.4%和14.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4.0、3.7和2.1个百分点。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刘爱华表示,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本月走势来看,增速回落了0.2个百分点,月度之间的波动是比较正常的。今年以来,影响消费市场的因素和去年也有不同的变化,进口关税的调整,还有电商的各种促销活动,对短期消费的增长都造成了一些扰动。 升级类消费品保持较快增长,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4%,增速分别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4.0和1.1个百分点。新消费发展较快。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 刘爱华分析,从中长期看,消费市场的扩容、消费结构的升级的态势是没有改变的,消费平稳增长是有支撑条件和基础的。 制造业投资加快弥补基建投资放缓 投资方面,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5798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222649亿元,增长8.8%,加快0.4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3%,加快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7%。 刘爱华表示,投资方面看,亮点更多。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回升,1-7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8.8%,也是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的回升,说明投资结构是在优化的,内生动力结构也是在改善的。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回落。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要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力度。刘爱华表示,下半年随着政策的落实落地,随着各方面项目审批的加快,基础设施有望企稳。 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5886亿元,同比增长10.2%。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9990万平方米,增长4.2%;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8300亿元,增长14.4%。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7月份全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呈现上涨局面,并且增速还在提升。开发投资增长之下,贷款金额依然下降。在下半年整体经济形势由“去杠杆”变“稳杠杆”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的闸门虽然开始调松,房企资金面的“干渴度”缓解的难度依然较大。 关于下半年经济走势,刘爱华表示,前7个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下阶段经济走势打下了非常稳固的基础。从供给侧来看,今年以来转型升级势头明显、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从需求侧来看,不管是消费、投资,还是出口,都有稳定增长的基础,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没有发生变化。 刘爱华强调,国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聚焦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详情]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经济几何?统计局这样回应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14日电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14日表示,今年前7个月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中美经贸摩擦具体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18年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在被问及“对中美贸易摩擦对现在经济的影响是怎么评估”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从主要数据来看,可以观察到,今年前7个月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我觉得中美经贸摩擦具体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刘爱华强调,虽然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有所显现。根据从世贸组织8月初发布的国际贸易景气指数,预期三季度国际贸易景气指数是100.3,一季度是102.3,二季度是101.8,100是景气指数的临界线,应该讲国际贸易景气指数在往临界线逼近。所以,从目前产业链全球布局的大背景下,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大家是有预期的。 另外,针对人民币贬值,刘爱华表示,从7月份当月看人民币总的趋势是贬值的,从总体来看,一方面,人民币币值受到美元加息周期的影响,实际上主要货币最近一个月来都呈现了贬值的态势,和人民币的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人民币本身讲,短期来看可能会受到各种市场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还是会回归到基本面上来,目前经济运行总体是比较平稳的,基本上是良好的,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详情]
货币反弹!宽松已被确认!该如何调整你的投资? 作者:齐俊杰看财经 昨天,央行公布了重要的金融数据,7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8.5%,增速出现双反弹,比上年同期高0.4%,也比上个月的环比数据高0.5%,这个数据同时还高于市场预期,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576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6501亿元,存款增加1.03万亿元,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 综合来看,7月份的央行金融数据显示,从央行的角度正在落实货币政策转向,M2可以说是大幅反弹,货币供应量开始激增,这就是一个强刺激的前奏,这种态势有望在后几个月继续保持,但目前M1还是回落的,已经落到了5.1%,看来社会资金目前还并不活跃,大家还在以观望为主。大家之前被坑过,所以态度十分谨慎,第一是不敢盲目扩张,第二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好。 这点从社会融资上也能看出来,7月新增社融总量1.04万亿,其中7月对实体发放贷款增加1.29万亿,同比多增3700亿,但表外融资在萎缩,减少了4900亿,所以总体来看,社融整体还少增加了1200亿。这主要是说企业现金流还会比较紧张,大量的资金还是从表外回到表内的过程,并未形成有效的社会投放。所以目前来看,宏观层面的货币宽松,企业似乎还感知不到。之后这种情况可能延续,宽货币紧信用仍将持续,看似货币放出来了,但是表外非标资产融资继续萎缩,社会融资下行,经济和债务都会形成比较大的压力。我们看到的债务违约,也不会减少。 之前我们给大家分享过一组数据,那就是股市的牛市,一般都发生在M1-M2触底之后,比如2006年,2008年,还有2015年,一般表现就是M2指标已经开始触底拐头向上,代表货币宽松,已经到来,随后M1也从底部反过来上穿M2,这代表的意思是企业已经感知到了货币宽松,开始调动出来足够多的钱,随时准备用于投资。所以这个时候往往是蓄势待发的时刻。目前我们看,第一个条件已经具备,那就是M2已经触底反弹,说明宏观政策已经转向,但第二个条件还不具备,M1上个月是8%,这个月是5.1%,说明M1-M2这个指标,等于-3.4%,这个月走势还是向下的,所以这对于股市来说,还并没有形成正向支撑,所以大行情的出现并不支持。但是好消息是,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一般M1-M2跌破-3%之后,市场基本就已经筑底了。所以这个位置我们并不悲观,便宜是肯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涨,还需要宏观货币环境的传导,需要企业层面的感知。做好我们的春种就好,春夏过后,肯定先是秋天,然后才是冬天,我们知道这个逻辑就够了。 至于债券,牛市已经到来,整体来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年以来是呈现了一个明显的下跌走势,但最近半个月不太好,出现了一定的反弹,这可能也会反过来刺激央行进一步增加货币投放。加强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以彻底扭转利率的走势,未来的4个月,央行还有可能继续降准来释放流动性,以保持货币的绝对宽裕。所以我们在上个月就在知识星球齐俊杰的粉丝群里,立场鲜明的告诉大家,可以配置债券了,理由是未来一段时间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会逐渐降低,债券的优势会显现出来,但是债券是不能瞎买的,买不好买到雷,那可能就会血本无归了。所以我们在粉丝群里给出了具体的配置建议,甚至给到了具体的配置品种和配置比例,有兴趣的可以来看一下。 至于商品,目前还在跌势当中,铜价并未反弹,PPI也还会回落,企业没有感受到刺激,所以需求不振,再加上最近美元持续走强,商品的牛市还要再等等看,一时半会应该不会发生。 至于股票,债券,和商品这种大类资产配置的方法和时机,我们在知识星球老齐的读书圈里,通过一本书叫做《积极型资产配置指南》已经给大家讲过了,不能简单的理解债券和股票是负相关,或者说他们并不是百分百的负相关,在某些环境下是跷跷板效应,但在某些环境下是同涨共跌的,甚至股市板块之间的爆发也是有先后顺序的,所以投资是有逻辑的,不能完全胡来,就目前来看,债券牛市回归,股票的牛市也不远了,但商品牛市还要等待进一步的确认。 最后说房子,这次似乎要铁了心控制房价,就在昨天,南京也开始限制企业购买住宅了,未来一段时间,估计限制企业买房将成为各个城市的标配。目的还是要管住货币的流向,不能钱都通过企业流入楼市。所以楼市属于是行政管控和宏观货币的博弈期,如果行政管控不力,那么货币肯定会率先进入楼市推升房价,这个毫无疑问,所以要想管住楼市,未来政策肯定得不断加码才行。而在不断加码的过程中,你也许并不知道,哪一根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的稻草。所以我们的建议仍然是,一切投资性住房,包括租金回报率小于5%的商铺和住宅,都要尽量的抛掉。[详情]
财政部:前7月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3成,房产税增长7.5% 澎湃新闻记者 计思敏 土地出让收入增速略有回落。 8月13日,财政部公布2018年7月财政收支情况,1-7月累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1548亿元,同比增长35.1%。 相较今年上半年同比43%的涨幅,前7月,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速有所回落。可以看到的是,1~4月、1~5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速都在40%以上。 财政部数据亦显示,1-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791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与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3412亿元,同比增长16.5%;土地增值税3713亿元,同比增长13.5%;房产税1774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土地使用税1586亿元,同比下降0.8%;耕地占用税842亿元,同比下降30.7%。 从单月数据来看,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7月土地供应量环比减少,较去年同期增近两成,宅地供应量同比增近四成。2018年7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推出土地2571宗,环比增加2%,同比增加14%;推出土地面积10287万平方米,环比减少6%,同比增加19%。其中,住宅类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883宗,环比减少6%,同比增加26%;推出土地面积4362万平方米,环比减少7%,同比增加38%。 从出让金来看,7月出让金总额较上月走高,一线城市收金增加近六成,杭州收金逾576亿居首。 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供求量同环比缩水,出让金总额环比增加近六成,成交均价较上月显增;二线城市供应较上月走低,成交方面环比量跌价涨,杭州收金逾576亿元领衔;三四线城市土地供求量较上月增加,成交均价环比下滑,收金环比小幅上扬。 不过,尽管各城市的成交金额处于高位,但成交价格的溢价率整体回落。中指院数据显示,平均溢价率环比微降,同比减少逾两成,宅地溢价率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2018年7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为13%,较上月减少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类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平均溢价率为15%,较上月减少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详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8月14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2018年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实录: 刘爱华:五、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1-7月份,城镇新增就业8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0%。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月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4%,与上月持平,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比上月增加0.1小时。[详情]
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 来源:国家统计局 7月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生产需求基本平稳,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一、工业生产平稳,结构优化效益改善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增速与上月持平;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分经济类型看,7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集体企业下降2.8%,股份制企业增长6.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1%。分三大门类看,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制造业增长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0%。工业结构优化、创新加快。1-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9.0%和8.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0、2.4和2.0个百分点。工业新产品快速成长。1-7月份,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8.6%、21.0%和14.5%。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882亿元,同比增长17.2%,增速比1-5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1.5%和21.0%;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51%,比上年同期提高0.41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 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1-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37.3%和11.2%。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7%;其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7%、16.4%和14.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4.0、3.7和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2.6%;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3.5%和34.5%。 三、市场销售总体稳定,升级类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388亿元,同比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45亿元,增长10.1%。按消费类型分,7月份,餐饮收入3343亿元,增长9.4%;商品零售27391亿元,增长8.7%。升级类消费品保持较快增长。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4%,增速分别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4.0和1.1个百分点。新消费发展较快。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6461亿元,增长29.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3%,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402亿元,增长30.1%。 四、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 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5798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222649亿元,增长8.8%,加快0.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3%,加快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7%。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0.0%,增速分别比全部投资快6.7和4.5个百分点。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5886亿元,同比增长10.2%。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9990万平方米,增长4.2%;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8300亿元,增长14.4%。 五、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1-7月份,城镇新增就业8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0%。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月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4%,与上月持平,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比上月增加0.1小时。 六、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涨幅回落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0%,衣着上涨1.2%,居住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6%,交通和通信上涨3.0%,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3%,医疗保健上涨4.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2%。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0.1%。1-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5%。 七、进出口增长加快,贸易顺差收窄 7月份,进出口总额26028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月加快8.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899亿元,增长6.0%,比上月加快3.0个百分点;进口12129亿元,增长20.9%,比上月加快14.9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770亿元,比上月收窄839亿元。1-7月份,进出口总额167209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88944亿元,增长5.0%;进口78264亿元,增长12.9%。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317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月加快5.9个百分点。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7440亿元,同比增长6.0%。 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市场预期保持在景气区间 补短板、降成本、去杠杆效应继续显现。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1-7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34.1%和15.5%,分别快于全部投资28.6和10.0个百分点。企业成本继续降低。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42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37元。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市场预期继续保持在景气区间。7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6%;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2%,连续5个月位于51.0%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0%,连续11个月保持在54.0%及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 总的来看,7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与中央政治局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聚焦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详情]
2018年7月份能源供给形势总体平稳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增速回落,煤炭进口大幅增加;原油生产有所下降,进口增速由负转正,原油加工量增长加快;天然气生产加快,进口持续高速增长;电力生产继续较快增长。 一、原煤生产有所回落,煤炭进口大幅增加,价格平稳回落 7月份,原煤产量同比下降2.0%,上月为增长1.7%。1-7月份,原煤产量19.8亿吨,同比增长3.4%。 7月份,煤炭进口2901万吨,为2014年1月以来最高,同比增长49.1%,比上月增加354万吨。1-7月份,煤炭进口1.7亿吨,同比增长15.0%。 煤炭价格呈现平稳回落态势。截至7月30日,秦皇岛5500大卡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为576元/吨,比6月底下降12元;5000大卡煤炭价格为527元/吨,比6月底下降20元;4500大卡煤炭价格为459元/吨,比6月底下降21元。 二、原油生产有所下降,进口增速由负转正 7月份,原油生产1585万吨,同比下降2.6%,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1.1万吨,环比减少1.7万。1-7月份,原油产量10995万吨,同比下降2.1%。 原油进口增速由负转正。7月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3.7%,上月为下降4.9%。1-7月份,进口原油26083万吨,同比增长5.6%。 原油价格持稳盘整。截止7月底,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74.99美元/桶,比6月底回落2.45美元/桶,但稳定在70美元/桶以上。 三、原油加工量增长加快 7月份,原油加工量5075万吨,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月加快3.6个百分点;日均加工163.7万吨,环比减少2.2万吨。 1-7月份,原油加工量35057万吨,同比增长9.2%。主要成品油中,汽油、煤油和柴油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8%、15.6%和1.2%。 四、天然气生产加快,进口继续高速增长 7月份,天然气产量1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月加快4.9个百分点;日均生产4.2亿立方米,环比增加0.1亿立方米。1-7月份,天然气产量9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5%。 天然气进口持续高速增长。7月份,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长28.3%,增速比上月放缓3个百分点;进口天然气738万吨,比上月增加8万吨。1-7月份,进口天然气4943万吨,同比增长34.3%。 五、电力生产继续较快增长 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甘肃、湖北、吉林、辽宁、山东等地多发极端高温天气。受工业用电需求旺盛和持续高温影响,发电量迅速攀升,7月份发电640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日均发电206.5亿千瓦时,比上月增加21.5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1-7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7.8%,比去年同期加快1.0个百分点。 火电增速有所回落。7月份,火电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月回落2.0个百分点。 水电增速明显加快。7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133.8毫米,比去年同期多18.9%。多地来水增加,水电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上月加快2.3个百分点。 新能源发电涨跌各异。7月份,风电增速加快,核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回落。其中,因主要风电地区风况较好,风电增速比上月加快13.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4.7%;核电因上月同期存在机组检修,增速较高,本月回落5.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4.2%;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10.9%,比上月回落10.2个百分点。[详情]
2018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 2018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与6月份持平。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8%。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较1-6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增速较6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6.2%,加快0.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0%,回落 0.2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7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集体企业下降2.8%,股份制企业增长6.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1%。 分行业看,7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9%,纺织业增长0.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2%,汽车制造业增长6.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1.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8%。 分地区看,7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4.7%,中部地区增长6.9%,西部地区增长6.4%,东北地区增长7.3%。 分产品看,7月份,596种产品中有345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钢材9569万吨,同比增长8.0%;水泥19618万吨,增长1.6%;十种有色金属462万吨,增长8.5%;乙烯158万吨,增长7.5%;汽车206.4万辆,下降0.5%;轿车90.4万辆,增长4.3%;发电量6400亿千瓦时,增长5.7%;原油加工量5075万吨,增长11.6%。 7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0 %,比上年同月下降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317亿元,同比增长8.7%。 2018年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7月 - 1-7月 - -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 (%)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6 … 6.6 分三大门类 - - - - 采矿业 … 1.3 … 1.6 制造业 … 6.2 … 6.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9 … 10.3 分经济类型 - - - -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6.2 … 7.4 其中:集体企业 … -2.8 … -2 股份制企业 … 6 … 6.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6.1 … 6.2 主要行业增加值 - - -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6.9 … 6.5 食品制造业 … 6.2 … 6.4 纺织业 … 0.6 … 1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3.5 … 3.7 医药制造业 … 8.1 … 10.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3.7 … 3.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5.2 … 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6.6 … 5.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5.6 … 5.1 金属制品业 … 2.5 … 3.6 通用设备制造业 … 6.9 … 7.8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1.2 … 11.1 汽车制造业 … 6.3 … 9.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1.9 … 2.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5.7 … 7.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3.5 … 12.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8.8 … 10.1 主要产品产量 - - - - 布 (亿米) 45 -0.9 304 2.1 硫酸(折100%) (万吨) 691 0.8 4806 -1.4 烧碱(折100%) (万吨) 259 -3.9 1956 0.1 乙烯 (万吨) 158 7.5 1053 1.4 化学纤维 (万吨) 451 13.4 2920 8.5 水泥 (万吨) 19618 1.6 118963 -0.3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7293 1 49743 -0.4 生铁 (万吨) 6752 4.2 44179 1 粗钢 (万吨) 8124 7.2 53285 6.3 钢材 (万吨) 9569 8 62587 6.6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462 8.5 3136 3.9 其中:原铝(电解铝)(万吨) 293 11.6 1940 3 金属切削机床 (万台) 4 2.4 30 7.1 工业机器人(台/套) 13669 6.3 87709 21 汽车 (万辆) 206.4 -0.5 1637.7 3.2 其中:轿车 (万辆) 90.4 4.3 674.6 5.8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 64.1 -6.7 545.1 2.1 其中:新能源汽车(万辆) 7.9 17.9 55.3 68.6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 679 -21.8 6108 -11.6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2347 -5.6 16200 -1.6 移动通信手持机 (万台) 13518 -8.2 98950 2 其中:智能手机(万台) 10504 -6.7 75115 2.8 集成电路 (亿块) 151 12 1001 14.5 原煤(万吨) 28150 -2 197818 3.4 焦炭(万吨) 3551 -4.3 24746 -3.3 原油(万吨) 1585 -2.6 10995 -2.1 原油加工量(万吨) 5075 11.6 35057 9.2 天然气(亿立方米) 130 10.5 905 5.5 发电量(亿千瓦时) 6400 5.7 38373 7.8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4535 4.3 28456 7.3 水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1291 6 5901 3.5 核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264 14.2 1564 12.9 风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233 24.7 1948 23 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77 10.9 504 20 产品销售率(%) 98 -0.5 (百分点) 98.0 -0.2 (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亿元) 10317 8.7 67440 6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一)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8年7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年 度 月 份 环比增速(%) 2017年 7月 0.46 - 8月 0.47 - 9月 0.46 - 10月 0.45 - 11月 0.45 - 12月 0.44 2018年 1月 0.45 - 2月 0.46 - 3月 0.45 - 4月 0.44 - 5月 0.43 - 6月 0.45 - 7月 0.43 [详情]
2018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5% 2018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5798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1-6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43%。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22649亿元,同比增长8.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2139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1-6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32109亿元,增长3.9%,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11550亿元,增长6%,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1%,增速比1-6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同比增长3.7%,增速比1-6月份提高3.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7.3%,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11.6%,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7%,增速比1-6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下降0.7%,1-6月份为增长0.4%;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3%,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0.5%,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8.7%,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比1-6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9.3%,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3%,增速回落1.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增长3.3%,增速回落3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6%,增速比1-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下降6.4%,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增长3.1%,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 2018年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指标 2018年1-7月份同比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5.5 其中:国有控股 1.5 其中:民间投资 8.8 按构成分 - 建筑安装工程 3 设备工器具购置 1.4 其他费用 23 分产业 - 第一产业 13.7 第二产业 3.9 第三产业 6 分行业 - 农林牧渔业 11.9 采矿业 3.7 制造业 7.3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2.6 食品制造业 1.2 纺织业 3.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8 医药制造业 -1.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5 金属制品业 14.9 通用设备制造业 8.1 专用设备制造业 12.2 汽车制造业 6.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7.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1.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6 其中:铁路运输业 -8.7 道路运输业 10.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8 其中:水利管理业 -0.7 公共设施管理业 4.3 教育 9 卫生和社会工作 10.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7.6 分注册类型 - 其中:内资企业 6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6.4 外商投资企业 3.1 注:此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详情]
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419亿元,增长5.7%。 2018年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752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1125亿元,增长7.3%。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388亿元,同比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45亿元,增长10.1%。1-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0480亿元,同比增长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0272亿元,增长10.4%。 按消费类型分,7月份,餐饮收入3343亿元,同比增长9.4%;商品零售27391亿元,增长8.7%。1-7月份,餐饮收入22800亿元,同比增长9.8%;商品零售187951亿元,增长9.2%。 在商品零售中,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0655亿元,同比增长5.7%。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75979亿元,同比增长7.3%。 2018年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6461亿元,增长29.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3%;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41.6%、23.9%和29.7%。 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数据 指标 7月 1-7月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734 8.8 210752 9.3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1419 5.7 81125 7.3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 - 36461 29.1 按经营地分 城镇 26388 8.6 180480 9.1 乡村 4345 10.1 30272 10.4 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3343 9.4 22800 9.8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764 6.0 5146 7.0 商品零售 27391 8.7 187951 9.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0655 5.7 75979 7.3 粮油、食品类 1063 9.5 7704 9.8 饮料类 178 6.8 1153 9.2 烟酒类 282 6.3 2215 8.6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961 8.7 7602 9.2 化妆品类 184 7.8 1456 13.3 金银珠宝类 194 8.2 1574 7.5 日用品类 412 11.3 2938 12.4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716 0.6 4965 9.0 中西药品类 453 9.9 3172 9.4 文化办公用品类 238 1.8 1725 5.9 家具类 191 11.1 1240 10.3 通讯器材类 335 9.6 2423 10.4 石油及制品类 1664 18.4 11037 12.8 汽车类 3068 -2.0 21698 2.0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219 5.4 1377 7.6 注:1.此表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涵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但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2.调查对象 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3.调查方法 对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对限额以下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4.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对2017年7月份以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8年7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7年 7月 0.77 8月 0.83 9月 0.93 10月 0.83 11月 0.77 12月 0.72 2018年 1月 0.62 2月 0.52 3月 0.74 4月 0.67 5月 0.32 6月 0.74 7月 0.67 5.上年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及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了修订,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解读:市场销售总体稳定,升级类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388亿元,同比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45亿元,增长10.1%。按消费类型分,7月份,餐饮收入3343亿元,增长9.4%;商品零售27391亿元,增长8.7%。升级类消费品保持较快增长。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4%,增速分别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4.0和1.1个百分点。新消费发展较快。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6461亿元,增长29.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3%,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402亿元,增长30.1%。[详情]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2018年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5886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1-6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6443亿元,增长14.2%,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5%。 1-7月份,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35755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1-6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3920亿元,增长10.4%,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13647亿元,增长5.8%,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2564亿元,增长17.7%,增速与1-6月份持平。 1-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285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增速比1-6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02037万平方米,增长3.9%。房屋新开工面积114781万平方米,增长14.4%,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4685万平方米,增长18.0%。房屋竣工面积42067万平方米,下降10.5%,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9463万平方米,下降12.2%。 1-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38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增速比1-6月份提高4.1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6619亿元,增长21.9%,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 二、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899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增速比1-6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2%,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5.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2.3%。商品房销售额78300亿元,增长14.4%,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6.2%,办公楼销售额下降2.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5.5%。 1-7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68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降幅比1-6月份收窄1.6个百分点;销售额42217亿元,增长5.8%,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5131万平方米,增长12.7%,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销售额16844亿元,增长26.5%,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3938万平方米,增长10.5%,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销售额16247亿元,增长28.3%,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062万平方米,同比持平,1-6月份为下降1.1%;销售额2992亿元,增长15.8%,增速提高1.7个百分点。 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4428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6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544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减少40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48万平方米。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1-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93308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1-6月份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4045亿元,下降6.9%;利用外资33亿元,下降70.1%;自筹资金30187亿元,增长10.4%;定金及预收款31013亿元,增长15.1%;个人按揭贷款13655亿元,下降1.4%。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7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101.88,比6月份提高0.20点。 表12018年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指标 绝对量 同比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65886 10.2 其中:住宅 46443 14.2 办公楼 3340 -9.9 商业营业用房 8045 -8.9 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728593 3.0 其中:住宅 502037 3.9 办公楼 33001 -1.0 商业营业用房 94256 -3.5 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114781 14.4 其中:住宅 84685 18.0 办公楼 3232 -7.0 商业营业用房 10972 -8.1 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42067 -10.5 其中:住宅 29463 -12.2 办公楼 1670 -10.1 商业营业用房 5393 -8.8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13818 11.3 土地成交价款(亿元) 6619 21.9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89990 4.2 其中:住宅 78046 4.2 办公楼 2261 -5.8 商业营业用房 6107 2.3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78300 14.4 其中:住宅 66328 16.2 办公楼 3268 -2.1 商业营业用房 6702 5.5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54428 -14.3 其中:住宅 26869 -21.4 办公楼 3559 -2.4 商业营业用房 14303 -9.1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亿元) 93308 6.4 其中:国内贷款 14045 -6.9 利用外资 33 -70.1 自筹资金 30187 10.4 定金及预收款 31013 15.1 个人按揭贷款 13655 -1.4 表22018年1-7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地 区 投资额(亿元) 同比增长(%) 住宅 住宅 全国总计 65886 46443 10.2 14.2 东部地区 35755 25181 11.5 14.8 中部地区 13920 10254 10.4 15.7 西部地区 13647 9156 5.8 10.0 东北地区 2564 1852 17.7 18.0 表32018年1-7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销售情况 地区 商品房销售面积 商品房销售额 绝对数(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 绝对数(亿元) 同比增长(%) 全国总计 89990 4.2 78300 14.4 东部地区 36859 -3.8 42217 5.8 中部地区 25131 12.7 16844 26.5 西部地区 23938 10.5 16247 28.3 东北地区 4062 0.0 2992 15.8 附注 1.指标解释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完成投资:指报告期内完成的全部用于房屋建设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的投资额以及公益性建筑和土地购置费等的投资。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建筑面积)。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额: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价款(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合同总价)。该指标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同口径,也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待售面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但不包括报告期已竣工的拆迁还建、统建代建、公共配套建筑、房地产公司自用及周转房等不可销售或出租的房屋面积。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实际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各种货币资金及来源渠道。具体细分为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和其他资金。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房屋施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以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多层建筑物的施工面积指各层建筑面积之和。 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新开工建设的房屋面积,以单位工程为核算对象。不包括在上期开工跨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和上期停缓建而在本期复工的建筑面积。房屋的开工以房屋正式开始破土刨槽(地基处理或打永久桩)的日期为准。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整栋房屋的全部建筑面积,不能分割计算。 房屋竣工面积:指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 土地购置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本年内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面积。 土地成交价款: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活动的最终金额。在土地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最后的划拨款、“招拍挂”价格和出让价;在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最后确定的合同价格。土地成交价款与土地购置面积同口径,可以计算土地的平均购置价格。 2.统计范围 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法人单位。 3.调查方式 按月(1月份除外)进行全面调查。 4.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要说明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遵循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以景气循环理论与景气循环分析方法为依据,运用时间序列、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基准指标,选取了房地产投资、资金、面积、销售有关指标,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包含了随机因素,采用增长率循环方法编制而成,每月根据新加入的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国房景气指数选择2012年为基年,将其增长水平定为100。通常情况下,国房景气指数100点是最合适的景气水平,95至105点之间为适度景气水平,95以下为较低景气水平,105以上为偏高景气水平。 5.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详情]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 7月,汽车类零售同比-2.0%,跌幅较6月(-7.0%)收窄,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同比0.6%,远不及6月14.3%的增速。 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419亿元,增长5.7%。 2018年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752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1125亿元,增长7.3%。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388亿元,同比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45亿元,增长10.1%。1-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0480亿元,同比增长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0272亿元,增长10.4%。 按消费类型分,7月份,餐饮收入3343亿元,同比增长9.4%;商品零售27391亿元,增长8.7%。1-7月份,餐饮收入22800亿元,同比增长9.8%;商品零售187951亿元,增长9.2%。 在商品零售中,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0655亿元,同比增长5.7%。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75979亿元,同比增长7.3%。 2018年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6461亿元,增长29.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3%;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41.6%、23.9%和29.7%。 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数据 指标 7月 1-7月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734 8.8 210752 9.3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1419 5.7 81125 7.3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 - 36461 29.1 按经营地分 城镇 26388 8.6 180480 9.1 乡村 4345 10.1 30272 10.4 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3343 9.4 22800 9.8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764 6.0 5146 7.0 商品零售 27391 8.7 187951 9.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0655 5.7 75979 7.3 粮油、食品类 1063 9.5 7704 9.8 饮料类 178 6.8 1153 9.2 烟酒类 282 6.3 2215 8.6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961 8.7 7602 9.2 化妆品类 184 7.8 1456 13.3 金银珠宝类 194 8.2 1574 7.5 日用品类 412 11.3 2938 12.4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716 0.6 4965 9.0 中西药品类 453 9.9 3172 9.4 文化办公用品类 238 1.8 1725 5.9 家具类 191 11.1 1240 10.3 通讯器材类 335 9.6 2423 10.4 石油及制品类 1664 18.4 11037 12.8 汽车类 3068 -2.0 21698 2.0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219 5.4 1377 7.6 注:1.此表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涵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但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2.调查对象 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3.调查方法 对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对限额以下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4.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对2017年7月份以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8年7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7年 7月 0.77 8月 0.83 9月 0.93 10月 0.83 11月 0.77 12月 0.72 2018年 1月 0.62 2月 0.52 3月 0.74 4月 0.67 5月 0.32 6月 0.74 7月 0.67 5.上年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及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了修订,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解读:市场销售总体稳定,升级类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388亿元,同比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45亿元,增长10.1%。按消费类型分,7月份,餐饮收入3343亿元,增长9.4%;商品零售27391亿元,增长8.7%。升级类消费品保持较快增长。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4%,增速分别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4.0和1.1个百分点。新消费发展较快。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6461亿元,增长29.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3%,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402亿元,增长30.1%。[详情]
7月金融数据传政策暖意 未来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有保障 7月M2增速回升至8.5%,但M1增速仅5.1%,和M2的趋势之间出现背离,这反映了货币政策调整向企业的传导存在一定时滞。未来随着相关政策持续发力,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有望得到充分保障。 ⊙黄紫豪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陈羽 最新出炉的7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出近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种种举措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人民银行13日晚间公布,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5%,增速为今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与此同时,表内信贷投放力度加大,7月新增贷款1.45万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明显较上月上升。表外融资虽然延续上半年的“冷”意,但是下降幅度开始趋于缓和。 狭义货币(M1)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等数据也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即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其他监管政策的微调,完全传导至实体经济仍需要一段时间。未来随着相关政策持续发力,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有望得到充分保障。 M2反弹至5个月来最高值 截至7月末,M2增速回升至8.5%,这是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室主任郭田勇说,今年二季度以来宏观金融调控政策发生了一些调整,到了7、8月份政策调整力度进一步增大,进而传导到M2上。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M2增速触底回升,反映出当前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回落,银行信贷超预期增长,存款派生效应增强,市场流动性状况好转。 对于下一阶段M2的走势,郭田勇预计,三、四季度M2有可能进一步升高。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认为,M2增速反弹的趋势有望持续,稳增长和保就业的目标需要一定的货币增速。 7月份M1增速仅5.1%,和M2的趋势之间出现背离。李超认为,这反映了货币政策调整向企业的传导存在一定时滞。 信贷投放力度持续 企业中长期贷款向暖 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这一水平是今年的第三高位,显示出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放贷意愿增强。 这一趋势,与监管近期传递出来的声音是一致的。银保监会近日称,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正确理解监管政策意图,充分利用当前流动性充裕、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有利条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近期贷款投放明显加快。 从结构来看,7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4875亿元,是今年3月以来的新高。对此,郭田勇表示,中央从稳增长的角度,提出扩大增加基建类投资项目,这样从融资角度就会形成中长期贷款,因此说中长期贷款较多与稳增长政策调整有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分析,7月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估计以小企业和基建为主,说明政策推动效果明显。但是当月票据融资较多,达到2388亿元,也说明融资需求并不是很强劲,后续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发力,预计会带动融资需求,未来融资增长或可期。 社融统计口径“扩围” 资产支持证券纳入 自2018年7月起,社会融资规模这一“大家庭”里,纳入了新成员。人民银行完善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初步统计,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其中,表外融资依旧延续了上半年的“冷”意。7月委托贷款减少950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19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44亿元。 温彬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10.3%,再创新低,表明社会融资仍受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下降的拖累。 但是好的迹象也在出现。上证报注意到,7月表外融资的降幅已经明显较6月收窄。6月委托贷款减少1642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623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650亿元。银保监会近日表示,7月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变化趋于平缓。 对于下一阶段,温彬预计,随着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落地,表外融资变动趋向平缓,有利于社融增速保持平稳。郭田勇认为,理财新规推出对资管新规的一些具体问题作出细化和修正,在稳增长前提下,现有的政策较以前的强监管政策有微调,至少表外融资如果在风险整体可控的前提下是可以有容忍度的,因此表外融资有可能出现小幅反弹。[详情]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37亿元 信贷大力支持实体经济 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向来是热点话题之一。近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障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信贷放量,在建项目融资需求进一步得到保障,小微企业所获贷款增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大。 保障有效融资需求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来,银保监会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准确把握促进经济增长与防控风险的关系,充分利用当前流动性充裕、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有利条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 贷款投放明显加快。据初步统计,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37亿元。在建项目融资需求进一步得到保障,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金融支持也在加大。7月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1724亿元,较6月多增469亿元。同时,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变化也趋于平缓。 实际上,今年以来金融业在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两方面同时发力。5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下降2.1%,低效融资需求受到明显遏制;房地产贷款增速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下降13.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制造业贷款余额16.7万亿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小微企业、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4.2%、7.6%、45.6%,信贷结构持续得到优化。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运行的中心任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向本报记者指出,当前政策指向也很清晰,在信贷方面,更注重差异化,有保有压,向小微、“三农”企业倾斜,保障有效融资需求。 创新机制提升服务 如何进一步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是当下需要突破的重点。此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指出,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银保监会正从机制入手,加大政策扶持。 推动机制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例如,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鼓励银行利用拨备较为充足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上半年共处置不良贷款约8000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处置1665亿元,腾出更多信贷投放空间。再例如,积极支持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打通商业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渠道,增强信贷投放能力。6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5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7%,在表内贷款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资本水平保持稳定。 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为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办法,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万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同时,银保监会督促银行机构综合分析民营企业风险状况,加大对主业突出、信誉良好的民营企业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价格,适度降低融资成本。 疏通“最后一公里” 针对下半年的工作形势,近段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银保监会等部门密集发声。专家指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微调预调已经开始部署,下半年政策推进重点开始浮出水面。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下半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外,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继续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等。 银保监会则强调严格按照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稳步推进整治市场乱象,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精准“拆弹”,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表示将加强统筹协调,扎实细致工作,进一步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徐洪才认为,一方面,各市场主体要看到中国经济有韧性,发展回旋余地大,要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有信心;另一方面,在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等健康发展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可以细化分解。要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把握施策力度和节奏,创造更多市场有利条件。(记者 李婕)[详情]
7月人民币贷款回升 M2增速反弹 中国人民银行13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外币贷款减少127亿美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落地,未来社融增速料保持平稳。同时,M2增速反弹的趋势有望持续。 表外融资变动趋向平缓 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多增3709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50亿元,同比多减1113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192亿元,同比多减242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44亿元,同比多减707亿元。 “社融新增在信贷小幅放量基础上未出现反弹的主因是表内信贷调整弹性和执行力度较强,而表外恢复则需要一定时滞。”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称。 中国民生银行(港股01988)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10.3%,表明仍受委贷、信托等表外融资下降的拖累,随着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落地,表外融资变动趋向平缓,有利于社融增速保持平稳。” 央行表示,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M2增速反弹 M2方面,数据显示,7月末,其余额177.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6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个和10.2个百分点。 “M2增速反弹的趋势有望持续。”李超表示,7月份,M1增速5.1%,和M2增速方向相反,反映了企业现金流紧张,货币政策转向企业的传导仍需一定时滞;同时,也反映了房地产销售在国家新一轮调控政策得到确认后,房企销售向下成大概率事件。 另外,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576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6501亿元。 在交通银行(港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看来,新增贷款超预期主因是政策推动,央行加大资金投放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支持银行加大对小微、基建等特定领域投放。受新增贷款上升的带动,货币供应增速也有所回升。“总体看,在政策推动下,融资增速有所回升,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详情]
七月新增信贷超预期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宽信用与政策刺激的进一步释放,未来社融与信贷有望进一步回升 ■本报记者 傅苏颖 央行8月13日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 “7月份信贷数据超出市场预期。”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表内贷款在政策刺激下有超季节性的增长,观其结构,居民端占比接近50%,仍是其中主力,企业端票据融资与中长期贷款双高,是政策刺激偏晚的结果。 分部门看,7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576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650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3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87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38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582亿元。7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422亿美元,同比增长0.5%。当月外币贷款减少127亿美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7月份新增贷款超预期,主因是政策推动,央行加大资金投放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支持银行加大对小微、基建等特定领域投放。受新增贷款上升的带动,货币供应增速也有所回升。总体看,在政策推动下,融资增速有所回升,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 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方面,具体来看,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多增370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73亿元,同比多减560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50亿元,同比多减1113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192亿元,同比多减242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44亿元,同比多减70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237亿元,同比少38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75亿元,同比少361亿元。 李奇霖认为,社融靠贷款与债券融资两条腿走路,表外非标大幅收缩的局面未见显著好转,原因在于:一是资管新规细则放松幅度有限,委贷新规、非标禁止期限错配等其他监管条例依然制约机构开展非标融资,资金募集难让宽信用举措难以成行;二是信托通道业务放松时间偏晚;三是城投、地产等融资主体一端的监管没有显著放松。 另外,7月份M2同比增速高于预期。对此,李奇霖认为,主要是因为宽货币下市场利率尤其是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带动货基等资管产品收益走低,部分利率敏感型的投资者转向表内的大额存单、定期存款,同时也是财政支出节奏加快,财政存款较去年同期少增的结果。 最后,李奇霖表示,“随着宽信用与政策刺激的进一步释放,未来社融与信贷有望进一步回升。” [详情]
7月信贷高涨社融低迷持续 宽货币传导实体不畅 本报记者 顾月 张奇 北京报道 导读 甘肃地区某村镇银行行长则表示,目前基层银行小微放款艰难,现在是削尖脑袋想着怎么合理放款给小微企业。 8月13日,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信贷投放量依旧居高,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持续低迷。具体来看,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6278亿元,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则低于贷款增量,仅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7月金融市场出现社融低迷和信贷超预期增长并存的现象,一方面表明银行放贷能力和意愿增强,同时信贷结构优化有利于助力持续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表明社会融资仍受委贷、信托等表外融资下降的拖累,但预计随着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落地,表外融资变动趋向平缓,有利于社融增速保持平稳。 此外,央行表示,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金融分析师认为,这部分实际上也是反映了金融对实体部门的融资,纳入指标可以使社融体系更完善。 强监管下社融低迷 自5月社融数据环比“腰斩”以来,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的社会融资规模情况一直受到市场关注,但6月、7月的社融情况并没有显著改善。7月新增社融仅1.04万亿元,仅高于5月份,为今年前7个月倒数第二低,也比去年同期少1242亿元。 分结构看,委贷、信托贷款、汇票三者合计减少4886亿元,表外业务的持续萎缩是拖累社融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表外业务到期量增大叠加较严格的监管,促使非标新增规模减少较多。”一位信托机构人士认为,“以信托贷款来看,集合信托对于贷款运用方式有30%的额度限制,单一信托贷款运用方式虽然没有额度限制,但是通道业务限制仍影响信托贷款增长。” 近期监管在拯救社融上也费了功夫,如资管新规执行细则、窗口指导信托加快投放等。前述信托公司人士称,近期的通道业务监管放松实际上是为理财非标投资提供路径,从目前看理财仍有一定投资非标资产的需求。不过,政策传导需要时间,诸如理财端需要时间储备、审查非标资产,而在信托端通道业务要符合资管新规,需要制定新合规要求和合同文本。“预计当前政策顺利传导后,有利于逐步放缓非标下降速度,但是以现有的政策力度可能仍难以扭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下降的趋势。” 此外,7月债券融资已经出现回暖,当月融资额为2237亿元,环比增加917亿元。市场分析认为,这与政策推动有关。7月中旬,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央行窗口指导银行增配较低评级信用债,额外给予MLF(中期借贷便利)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 信贷高涨,银行资金如何传向实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中国货币网、wind等统计,7月,央行累计向市场释放(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降准释放流动性)8000多亿元的流动性。在多次宽松操作下,7月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货币市场价格显著回落,已经回到了2017年初的低点,如隔夜回购加权利率由7月初的2.44%下行40个基点至7月末的2.04%,Shibor(2W)从月初的3.78%下行97个基点至月末的2.81%。 与此同时,信贷数据自1月份以来就一路高涨:7月末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 “新增贷款超预期,主因是政策推动,央行加大资金投放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支持银行加大对小微、基建等特定领域投放。受新增贷款上升的带动,货币供应增速也有所回升。总体看,在政策推动下,融资增速有所回升,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交通银行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称。 鄂永健称,7月,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估计以小企业和基建为主,说明政策推动效果明显,但当月票据融资较多,也说明融资需求并不是很强劲,后续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发力,预计会带动融资需求,未来融资增长或可期。 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7月M2增速略微回升至8.5%,但M1却在快速下滑,7月增速仅为5.1%,为近三年的低位。M1-M2“剪刀差”已经为负数。这也一定程度表示企业获得融资下降、企业流动性压力加大,企业经营活力不强等,较为宽松的货币还没有完全传向实体经济市场。 “银行在7月份的信贷投放还是比较积极的。”珠三角地区某国有大行副行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珠三角本来就是民营小微经济活跃地,长期以来我们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就占到总投放的70%以上,在7月份资金相对充裕后,我们主要的变化是信贷在审批、放款的节奏有所加快,个人和企业的排队时间都在减少。” 甘肃地区某村镇银行行长则表示,目前基层银行小微放款艰难,现在是削尖脑袋想着怎么合理放款给小微企业。“主要原因还是县域经济空心化,很多小微企业或在高涨的房价和人工费中搬迁、关闭,或在环保督查中被关闭,或在竞争中失利退出,或是老板转型投资房地产,县域中小微企业变少,银行投放自然减少。” “下一阶段,随着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政策实施,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更好地解决‘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温彬表示,“预计年内仍有1-2次降准空间、法定存贷款利率或将保持不变。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趋于紧缩的背景下,我国市场利率进一步大幅下行的空间有限,需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定价参考市场利率,切实降低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成本。”[详情]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快评7月信贷金融数据称,国常会指导意见出台后,商业银行的执行力度和速度超出预期。社融口径调整,表外转向慢于表内贷款。 M2增速 大幅反弹,国常会关于稳定经济需求叠加货币政策转向使得 M2增速 出现触底反弹。 【贯彻国常会精神,商业银行集中投放信贷】 央行 数据显示,7月份 人民币贷款增加 1.45万亿元,同比增速13.2%,略高于我们之前的预测(1万亿和12.8%以上)。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576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650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3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87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38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582亿元。居民和企业贷款均出现小幅放量,我们认为国常会指导意见出台后,商业银行的执行力度和速度超出我们预期。 【社融口径调整,表外转向慢于表内贷款】 央行 在7月份对社融口径进行了调整,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 社会融资规模 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新口径下,7月份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新口径同比增速为10.3%,旧口径约为9.7%左右。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 人民币贷款增加 1.29万亿元,同比多增3709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50亿元,同比多减1113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192亿元,同比多减2424亿元;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减少2744亿元,同比多减70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237亿元,同比少38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75亿元,同比少361亿元。我们认为,社融新增在信贷小幅放量的基础上没有出现反弹的主要原因是,表内信贷调整弹性和执行力度较强,而表外恢复则需要一定时滞。 【 M2增速 反弹,货币政策转向结果清晰】 央行 数据显示,7月份 M2增速 8.5%, M2增速 大幅反弹,国常会关于稳定经济需求叠加货币政策转向使得 M2增速 出现触底反弹。我们认为, M2增速 反弹的趋势有望持续,稳增长和保就业的目标会需要一定的货币增速,我们维持我们年度策略报告 M2增速 全年9.0%以上的观点。7月份, M1 增速5.1%,和 M2增速 方向相反,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现金流紧张,货币政策转向向企业的传导仍需要一定时滞,另一方面,反映了房地产销售在国家新的一轮调控政策得到确认后,房企销售向下成为大概率事件。[详情]
2018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8.5%,狭义货币增长5.1%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6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个和10.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95万亿元,同比增长3.6%。当月净回笼现金59亿元。 二、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外币贷款减少127亿美元 7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36.3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0.6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576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650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3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87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38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582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422亿美元,同比增长0.5%。当月外币贷款减少127亿美元。 三、7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03万亿元,外币存款减少205亿美元 7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79.39万亿元,同比增长8.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74.15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12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293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618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34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609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687亿美元,同比下降3.3%。当月外币存款减少205亿美元。 四、7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7%,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3% 7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91.12万亿元,日均成交4.14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长26.6%。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03.4%,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4.3%,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8.9%。 7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4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6个和0.35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3%,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6个和0.47个百分点。 五、当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4687.2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116.2亿元 2018年7月,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3286.6亿元、1400.6亿元、714.2亿元、1402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8年1月,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完善后,2017年各月末M2增速如下: 注3:自2014年8月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注4: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详情]
2018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多增370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73亿元,同比多减560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50亿元,同比多减1113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192亿元,同比多减242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44亿元,同比多减70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237亿元,同比少38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75亿元,同比少361亿元。 注1: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下同)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其中,增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获得的资金额,存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获得的资金余额。 注2: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3: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完善后,2017年以来各月可比口径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如下: 月份 2017年1月 2017年2月 2017年3月 2017年4月 2017年5月 2017年6月 当月增量(亿元) 37095 11046 22196 13585 11202 19140 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129 -10 164 -505 294 113 贷款核销 253 149 846 210 277 1309 月份 2017年7月 2017年8月 2017年9月 2017年10月 2017年11月 2017年12月 当月增量(亿元) 11657 15591 19935 10689 16857 15016 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505 446 324 61 248 1476 贷款核销 205 250 1276 271 481 2059 月份 2018年1月 2018年2月 2018年3月 2018年4月 2018年5月 2018年6月 当月增量(亿元) 30733 11766 15106 16914 8476 13922 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137 -146 387 821 377 272 贷款核销 320 261 1234 259 479 1737 月份 2018年7月 当月增量(亿元) 10415 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123 贷款核销 176 [详情]
2018年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7.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29.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52万亿元,同比下降2%;委托贷款余额为13.07万亿元,同比下降5.4%;信托贷款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6.8%;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89万亿元,同比下降8.7%;企业债券余额为19.28万亿元,同比增长7.8%;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6.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从结构看,7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8.9%,同比高1.6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余额占比1.3%,同比低0.2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7%,同比低1.1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4.4%,同比低0.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2.1%,同比低0.4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10.3%,同比低0.2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7%,同比持平。 注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 注2: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3: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完善后,2017年以来各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余额和可比口径同比增速如下: 表1:2017年以来各月完善后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余额 月份 2017年1月 2017年2月 2017年3月 2017年4月 2017年5月 2017年6月 存量(亿元) 1613437 1624434 1646470 1659664 1670461 1688848 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4749 4739 4903 4398 4692 4805 贷款核销 12615 12764 13610 13820 14097 15406 月份 2017年7月 2017年8月 2017年9月 2017年10月 2017年11月 2017年12月 存量(亿元) 1699453 1714207 1733625 1743636 1759868 1773872 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4300 4746 5070 5131 5379 6855 贷款核销 15611 15861 17137 17408 17889 19948 月份 2018年1月 2018年2月 2018年3月 2018年4月 2018年5月 2018年6月 存量(亿元) 1802896 1814317 1828124 1843822 1852006 1865349 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6718 6572 6959 7780 8157 8429 贷款核销 20268 20528 21763 22022 22500 24238 月份 2018年7月 存量(亿元) 1874504 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8551 贷款核销 24414 表2:2017年以来各月完善后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可比口径) 月份 2017年1月 2017年2月 2017年3月 2017年4月 2017年5月 2017年6月 存量增速(%) 13.2 13.2 12.9 13.2 13.3 13.2 月份 2017年7月 2017年8月 2017年9月 2017年10月 2017年11月 2017年12月 存量增速(%) 13.6 13.5 13.4 13.4 13.0 12.5 月份 2018年1月 2018年2月 2018年3月 2018年4月 2018年5月 2018年6月 存量增速(%) 11.7 11.7 11.0 11.1 10.9 10.5 月份 2018年7月 存量增速(%) 10.3 [详情]
张明:通胀压力未来可能抬头 来源: 张明宏观金融研究 中国CPI同比增速在2018年2月一度达到2.9%(这是自2013年12月以来的阶段性高点),但在2018年4-6月期间重新下跌至2%以内。2018年7月,CPI同比增速重新回到2.1%。CPI环比增速在经历了2018年3-6月的持续负增长之后,在2018年7月也由负转正。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仍在下行的背景下,通货膨胀率是否可能逆市而上,从而使得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滞胀压力? 答案是相当可能。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受到食品价格、能源价格与进口价格推动,中国CPI同比增速的中枢水平有望从过去两年间(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的1.7-1.8%上升0.5个百分点至2.2-2.3%左右,而个别月份的CPI同比增速甚至可能上探至3.0%。 我们习惯于从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的CPI走势:食品价格、进口价格与货币增速。从这三个维度来看,食品价格与进口价格未来都可能推高CPI增速,而货币增速则会持续压制CPI增速。 从食品价格视角来看,从2017年2月至今,食品价格以及猪肉价格都在持续压低CPI增速。猪肉价格同比增速更是在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期间出现了持续18个月的负增长。自2005年年初至今,历史上四次猪肉价格同比负增长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6、19、13与14个月。从历史经验来看,猪肉价格同比增速重新上升是大概率事件。此外,食品价格还可能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推动:第一,今年夏季北半球气候异常炎热,这可能会对农业与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显著负面冲击,最终推升商品价格;第二,中美贸易摩擦仍在加剧。如果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特别是大豆)增加关税,这可能会通过推升进口价格来最终提高国内食品价格。或许,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食品价格与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就可能显著反弹,从而成为CPI同比增速上行的主要推手之一。 从进口价格视角来看,长期以来,在进口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速与CPI同比增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进口价格指数的波动大于PPI,PPI的波动大于CPI。中国PPI同比增速在2017年2月一度达到7.8%,但到2018年3月已经下降至3.1%。不过,2018年4月至7月,PPI同比增速总体上在持续上升,7月份达到4.6%。最近几个月的PPI增速上升明显受到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推动。例如,2018年4至6月,进口价格同比增速分别为0.5%、2.0%与4.4%。这一轮进口价格的上涨,明显受到了全球原油价格上涨的推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口价格指数可能继续上涨:一方面,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冲突近期有加剧之势,如果美伊冲突加剧导致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则油价中枢水平可能继续上升;另一方面,今年4月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下跌超过7%,汇率贬值也会显著提升进口产品的国内价格。此外,近期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尤其是未来一段时间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显著回升,这也可能提高PPI同比增速,并最终部分传递至CPI。 从货币增速视角来看,历史上中国M1增速与CPI增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M1增速的变化要领先CPI增速变化半年至一年左右。从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中国M1同比增速由21.4%锐减至6.6%。更重要的是,2018年2月至6月,M1同比增速已经连续5个月低于M2同比增速,这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产出缺口为负、经济增长仍将显著下行的征兆。尽管从2015年以来,货币增速与CPI增速之间的正相关性似乎已经明显下降,但M1增速持续下降,依然会对CPI增速产生压制作用。 综上所述,在未来受到食品、能源与进口价格驱动,尽管核心CPI同比增速有望保持稳定甚至稳中回落,但中国CPI同比增速的中枢水平有望至少上升0.5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这将带来一定程度的滞胀压力。如果CPI增速回升较快,这将限制央行货币政策未来的宽松程度,也会压缩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下行空间。 目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在3.55%左右。考虑到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半年可能进一步温和上升(3.0%-3.2%),中国央行汇率维稳的倾向已经比较明显,且国内通胀压力重新上升,今年年内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底部或在3.3%左右。 [详情]
【东北晨会0810】物价点评:PPI小幅回落,年内缓降;CPI平稳略升 来源:东北证券研究所 宏观策略 【东北宏观沈新凤/尤春野/曹哲亮】7月物价数据点评:PPI高位小幅回落,呈年内缓降态势,CPI平稳略升。7月CPI稳中有升,同比上涨2.1%,高于预期的2%和前值1.9%。环比上涨0.3%,前值-0.1%。拆分来看,7月份翘尾因素为1.4%,新涨价因素为0.7%。环比上看,CPI上涨主要由非食品价格上涨导致。非食品价格上涨0.3%,贡献CPI涨幅约0.28个百分点。其中,受暑假出行高峰的影响,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14.5%、7.9%和2.2%,三项合计贡献涨幅0.19个百分点,是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居住、医疗保健、汽油和柴油价格均上涨。食品价格由降转升,上涨0.1%。其中,猪肉、鲜菜价格分别上涨2.9%、1.7%,鲜果价格下降3.7%。同比来看,非食品价格上涨2.4%,食品价格上涨0.5%。其中,除猪肉价格下降9.6%外,其他主要构成价格均上涨。 7月PPI较前期高点有所回落,同比4.6%,高于预期的4.5%但低于前值4.7%。环比0.1%,前值0.3%,符合我们此前所做的7月PPI继续维持高位的预判。环比来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生活资料价格持平。在主要行业中,涨幅回落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由升转降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涨幅扩大的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预计8月PPI将继续缓降。油价同比高点已过,后续翘尾因素将下行,而目前经济总需求依然偏弱,我们维持PPI下半年逐渐回落的判断。 预计8月CPI将维持在2%附近。受暑假需求爆发的影响,非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7月CPI超预期回升,但我们预期8月份需求将回落,非食品涨势不可持续;猪肉价格跌势放缓,但难以迅速反转;受低基数影响,预期鲜菜鲜果价格将继续上行但增速放缓;近期油价边际下调,后续CPI会受影响。叠加8月翘尾下行,1-7月累计的新涨价因素较低,我们依然预计8月份CPI会稳定在2%附近,通胀压力不大,下半年均可能保持2%附近游走的局面。 总体上,我们认为年后CPI平稳,PPI缓降,经济没有滞胀风险。但由于数据公布滞后,并不影响阶段市场通胀情绪发酵。考虑到政策转变,未来供给加大,在目前贸易战风险及经济中期基本面仍有支撑的背景下,我们提示近期利率债调整风险。[详情]
7月PPI同比涨4.6%,涨幅近5个月来首次收窄 ⊙ 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受猪肉价格上涨及季节性因素影响,7月CPI重回2%以上,PPI同比涨幅则出现近5个月以来首次收窄。分析人士认为,未来CPI缺乏显著反弹的动力,年内通胀仍会温和可控,PPI或将延续下行趋势,但下行幅度会明显收窄。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2.1%,较上月反弹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上月为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称,CPI涨幅扩大主要受非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暑假出行导致交通、旅游和住宿价格显著上涨,受低基数及国内成品油价调整的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同比上涨也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成为抬升食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7月猪肉价格环比涨幅为2.9%,涨幅比上月扩大1.8个百分点。 “猪肉价格环比上升、同比降幅收窄,预计逐渐迎来上行周期,三、四季度回升的可能性较大,可能会带动食品价格小幅上升。”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说。 不过,他也强调,未来CPI缺乏显著反弹的动力。从翘尾因素来看,7月之后将显著回落,因此下半年通胀水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预计全年CPI同比上涨2%左右。 其实,观察核心CPI走势也可发现,目前不存在通胀压力。数据显示,7月份,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为1.9%,连续3个月持平。 与市场此前预期一致,PPI出现下行拐点。据统计局数据,7月PPI同比上涨4.6%,涨幅缩小0.1个百分点,是近5个月首次收窄。 刘学智分析,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和同比涨幅都有回落,是影响PPI涨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预计三季度PPI可能在相对高位盘整,四季度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宏观调控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将有助于支持基建投资,会提振相关原材料和工程机械设备需求。因此,下半年PPI下行的幅度会明显收窄。如果政策调整力度超预期,不排除部分月份PPI会有小幅反弹。 从当前CPI和PPI来看,整体物价有望维持在低通胀水平运行,将为货币政策提供宽松的操作空间。[详情]
季节性因素致7月份CPI重返“2时代” 专家预计年内通胀水平温和可控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马玲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2.1%;P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4.6%。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7月份CPI超预期回升,PPI企稳回落趋势初显。未来,通胀方面要关注贸易战带来的进口商品价格提升,以及下半年基建发力对资源类产品需求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影响。总体来看,我国通胀水平温和可控,货币政策仍有偏宽松空间。预计短期内,市场利率将保持平稳。 CPI同比涨幅重返“2时代” 从环比看,CPI上涨0.3%,主要受非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28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表示,暑假出行高峰导致需求增加,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14.5%、7.9%和2.2%,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是CPI上涨的主要原因。 7月份,食品价格由降转升,上涨0.1%,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月扩大1.8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部分地区天气炎热、雨水偏多,不利于蔬菜的生产和储运,鲜菜价格上涨1.7%,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时令瓜果大量上市,鲜果价格下降3.7%,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其他食品价格有涨有落。 从同比看, CPI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涨幅都有所上升。其中,非食品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1.96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0.5%,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据测算,在7月份2.1%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4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分析称, 7月份,全国大范围高温炎热和暴雨天气,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和储运,导致鲜菜、鸡蛋、奶类、肉类食品价格都出现明显上涨,猪肉价格同比跌幅明显收窄。此外,7月份是假期旅游旺季,旅游类价格环比上涨7.9%,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都明显上涨。受低基数及国内成品油价调整的影响,交通工具燃料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较大。 “CPI上涨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为1.9%,连续3个月持平,不存在通胀压力。”刘学智表示。 PPI环比、同比涨幅均有所回落 7月份,从环比看,P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2%,上月为持平。 绳国庆表示,在主要行业中,涨幅回落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1.3%,比上月回落3.2个百分点。由升转降的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0.3%。涨幅扩大的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涨0.7%,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0.6%,扩大0.3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PPI上涨4.6%,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是近5个月首次收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据测算,在7月份4.6%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3.9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 在刘学智看来,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和同比都有所回落,是影响PPI涨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从流通领域主要生产资料价格走势来看,7月份有50%的产品价格上升,42%下降,8%基本持平,价格下降的产品有所增多。从价格同比涨势来看,黑色金属类和有色金属类产品价格涨幅下降明显,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下降1.6%,降幅最大。由于受到同比基数低的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涨幅42.1%,是主要工业产品价格涨幅最大的一项。 物价有望维持低通胀水平运行 “7月份,PPI同比涨幅比CPI同比涨幅高出2.5%,二者差值比上个月减少了0.3个百分点,PPI和CPI之间‘剪刀差’现象有所减弱。预计三季度仍将呈现‘剪刀差’现象,四季度可能会明显收窄。” 刘学智分析称。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的物价水平,刘学智表示,猪肉价格环比上升、同比降幅收窄,预计逐渐迎来上行周期,三、四季度回升的可能性较大,可能会带动食品价格小幅上升。中美贸易摩擦有升级风险,关税上调可能导致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也会对国内物价带来抬升作用。从翘尾因素来看,7月份之后将显著回落。因此,下半年通胀水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维持全年CPI同比上涨2%左右的预测。 刘学智判断称,国际大宗商品缺乏持续上涨动力,不会带来明显的输入性通胀,从而抬升PPI。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工业需求不会大幅走强,需求拉动PPI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三季度之后,翘尾因素大幅走弱,也不会支撑PPI显著上行。财政政策稳增长的重点在于促进基建投资,可能会对相关工业产品价格带来推升作用。总体来看,预计三季度PPI可能在相对高位盘整,四季度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在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张一平看来,年内通胀的不确定性,可能主要体现在贸易摩擦对大豆等相关产品进口的影响,此方面影响仍需持续关注。继续保持2018年温和通胀、全年CPI同比高点难破3、通胀仍不制约货币政策的判断。 “综合CPI和PPI来看,整体物价有望维持在低通胀水平运行,为国内货币政策提供宽松的操作空间。” 刘学智表示。[详情]
7月份CPI同比上涨2.1% 通胀仍温和 证券时报记者 王君晖 统计局于8月9日发布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7月份,CPI环比由降转升上涨0.3%,同比涨幅也略有扩大;PPI环比、同比涨幅则均有所回落。 从CPI数据来看,环比上涨0.3%,主要受非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28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由降转升,上涨0.1%,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从同比看,CPI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1.96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0.5%,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宏观分析报告指出,7月CPI同比增长较上月小幅上涨0.2个百分点至2.1%,基本符合市场一致预期。总的来看,目前为止2018年CPI上涨较为温和,通胀压力短期可控,年内通胀持续上涨的预期有限,并不会出现明显的滞胀现象。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通胀的结构角度来看,猪价季节性反弹临近结束,居民消费能力持续走弱,非食品价格上涨动能亦有限。其次,从影响通胀的总量角度来看,虽然当前货币政策中性偏宽松,但信贷传导渠道仍待通畅,资金集中在银行内部体系难以流至实体经济,所以推动通胀的力度有限;最后,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来说,7月国常会和政治局会议定调经济增长以稳为主,预计后续基建投资将出现反弹,地产投资也不会失速下行,同时个税改革实质性落地和其他相关扩大内需的政策逐步出台将有利于居民消费的边际改善,年内经济下行压力将有所缓和,并不会失速下行。 7月份PPI数据环比、同比涨幅均有所回落。从环比看,P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从同比看,PPI上涨4.6%,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分大类看,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收窄,生活资料价格涨幅扩大,7月上涨0.2%创年内新高,是PPI高于市场预期的主要来源。分主要行业看,油气开采业,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加工业等涨幅较上月回落;有色金属加工业,化学品制造业等由升转降;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煤炭采选业等涨幅扩大。 中银国际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认为,上半年信用收紧、实体流动性差、低货币增速的环境是PPI难维持高增速的最主要因素。而去产能后的低供给环境和下半年基建加速的预期叠加令市场对后续通胀存在一定的担忧,但由于2017年8月以来PPI基数较高,下半年涨幅超过去年同期的可能性较低,预计PPI难有大幅向上的空间。 虽然当前数据来看通胀仍属温和,但市场对通胀上行压力的担忧一直存在。国泰君安宏观研究团队在研报中指出,2017年以来中国产出缺口已经转正,通胀上行动力正在逐渐积累,近期通胀上行的多重迹象已现,显示通胀上行趋势确立,要警惕2019年滞胀风险。若通胀上行较快,将带来货币政策收紧压力,从而对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形成抑制。但温和通胀有利于扭转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下滑趋势,从而对中国经济形成支撑,且通胀回升能够带来必需消费品的投资机会。[详情]
7月CPI再次站上2% 通胀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本报记者 张奇 北京报道 CPI重回“2时代”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的物价数据。7月PPI同比上涨4.6%,涨幅比上月缩小0.1个百分点,是近5个月来的首次收窄。在连续3个月低于2%后,7月CPI重新回到2%上方,同比涨幅录得2.1%,超出市场预期。不过整体来看,通胀形势仍然温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猪价在5月中旬触底后逐步回升,原油价格则在70-80美元/桶的区间震荡。下一步二者走势如何,又会对物价形成怎样的影响?本专题将展开分析。(杨志锦) 导读 由于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将不在于通胀,而是经济增长和防风险。即在外部贸易摩擦升级和内部去杠杆情况下,如何既保证经济增长,同时不带来系统性风险。目前来看,采用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较为合适。 8月9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增长2.1%,时隔3个月再次站上2%,高于预期。 分析认为,CPI上涨主要受猪肉价格回升、油价基数低和暑期旅游的共同影响。数据显示,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涨幅为1.9%,连续3个月持平,不存在通胀压力。 综合多位受访人士看法,未来影响CPI的主要因素包括:猪肉价格、油价、贸易摩擦及政策取向等。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全年的CPI目标定为3%左右。分析认为,2018年温和通胀,全年CPI同比难破3%。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认为,目前通胀维持温和,暂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既然政策重心阶段性地从去杠杆转为稳需求,那么后续也还将保持宽松的流动性和相对低利率的环境。货币投放的加大和信用的放松预计会使社融恢复平稳。 猪肉价格对CPI拖累下降 7月CPI同比增速2.1%,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其中非食品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1.96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0.5%,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据测算,2.1%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影响约为1.4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7月CPI重新站上2%主要在于季节性因素,如高温、多雨的天气以及假期等。“一方面受夏季高温、暴雨天气影响,鲜菜等食品价格出现上涨,另一方面暑假因素带动旅游价格上涨,包括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都有明显上涨。” 交通银行高级研究员刘学智称。 食品方面,夏季高温和极端天气影响存储和运输,鲜菜等价格有所上涨。7月蛋类价格上涨11.7%,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3.8%,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等。 同时,猪肉价格对CPI的拖累也在下降。7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9.6%,跌幅自今年2月以来再度收窄至10%以下,影响CPI下降约0.24个百分点。可比数据显示,6月猪肉价格拖累CPI下降约0.32个百分点。 同比降幅收窄的背后,是猪肉价格环比上涨。农业部数据显示,7月份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上涨,月平均值每公斤16.87元,环比涨10.5%。 “每年的6-7月都是猪价上涨起点,因为适重标猪的供给位于年内低点,由于之前猪价跌幅大,持续亏损,无论养殖户、屠宰场还是贸易商都希望生猪和猪肉价格回升以减少亏损,多方作用下猪价实现持续回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称。 非食品方面,油价显著上行、各类服务需求走高推动涨价。中信固收分析称,一是国际原油价格6月底、7月初的大幅上涨传导至国内,发改委7月调整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后,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2.7%和25.1%。二是暑期旅游旺季刺激旅游及相关服务价格大幅上行,旅游价格上涨4.4%。 未来通胀的不确定性 多位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未来通胀走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包括食品价格、猪价、油价、贸易摩擦、政策取向等方面。“食品价格可能是三季度通胀走势的重要不确定性变量。”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认为。 他说,如果今年出现类似2016年的“年初低温——夏季南方大范围降水”的气象组合,三季度菜价可能会较大幅度上涨。目前看来,今年南方爆发洪灾的几率不大。但一些异常天气因素引发的食品价格上行风险仍值得注意,如截至8月初,小麦收储量远低于去年同期。 猪价是影响通胀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目前对猪价走势的看法出现分歧。兴业银行宏观分析师郭于玮称,母猪价格可以作为猪肉价格的领先指标,从该价格来看,猪肉价格还将延续上涨态势。 不过,朱增勇认为,猪价在中秋节后受需求下降影响可能会下跌。因为从整体供需而言,未来生猪供给仍将是充裕的,目前能繁母猪产能充裕。此外,因二季度猪价下跌影响了一些养殖户的投机育肥积极性等因素,四季度猪肉价格季节性下跌幅度会相对小一些。 “后续油价和猪价成为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中信固收团队认为,“展望后市,在地缘政治风险和原油增产国潜在产能与意愿难以弥补缺口的背景下,供给相对不足可能推高国际油价。”不过有分析人士称,油价与PPI的相关性较强,而对CPI的影响没那么直接。 同时,贸易摩擦也成了通胀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分析认为,贸易摩擦有升级风险,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可能会对国内物价带来抬升作用。此外,通胀影响因素还有政策。 “从7月的高层会议来看,政策基调从略微偏紧向偏松调整,未来需求和流动性适量增加可能也会推动通胀上行。” 刘学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货币政策取向稳健 虽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影响因素,但总体而言,通胀压力并不大。 “CPI的同比涨幅不会特别明显,因为计算同比要看翘尾因素,7月之后翘尾因素显著回落,通胀水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维持全年CPI同比上涨2%左右的预测。” 刘学智称。 一位不愿具名分析人士亦认为,未来CPI相对温和。非食品价格波动不是特别大,因此CPI的波动主要来自于食品。“现在来看,食品价格未来上涨幅度不会特别大,非食品价格整体温和上涨,这意味着CPI中枢会上抬,但幅度不大,高点不会超过2.5%。” 刘学智称,由于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将不在于通胀,而是经济增长和防风险。即在外部贸易摩擦升级和内部去杠杆情况下,如何既保证经济增长,同时不带来系统性风险。目前来看,采用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较为合适。 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做好“六稳”,货币政策亦被定调为“稳健”,并提出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分析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偏松,但并未转为全面宽松。未来关键还是要疏通货币传导渠道,否则释放的资金可能会进入限制领域或淤积于银行间。 8月初,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第二次会议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分析认为,这意味着下一阶段政策的重点将是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链条。 朱启兵认为,现在货币环境风险不大,对下半年利率债不必悲观。紧信用转为稳信用并不意味着行情结束,相反流动性溢价的回落意味着金融机构正式从“负债荒”的压力走出,这预计将成为主导下半年市场的主要逻辑,在融资回升弹性有限的情况下,债券的配置需求将率先上升。[详情]
油价涨钢铁淡季产销两旺 上游行业推升7月PPI至4.6%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生 年可可 许梦瑶 北京报道 中国各大钢铁厂一片轰鸣。这是7月以来中国上游工业领域开足马力生产的一个缩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7月全国钢铁出厂价格同比上升12.3%,环比上升0.5%。在各类行业中,钢铁行业同比价格涨幅居第三位。数据显示,8月9日唐山地区钢坯和螺纹钢价格,分别为每吨3900元、3830元的水平,接近去年12月的高点。 全国工业品价格也在上涨。受石油、煤炭、钢铁等领域价格上升的影响,7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环比分别上涨4.6%、0.1%,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1、0.2个百分点。不过,下一步的PPI的走势仍存不确定性。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认为,今年全年PPI同比涨幅为3.5%左右,下半年PPI将呈现下行的趋势。 不过,如果基建投资加快,以及国际原油价格上行,不排除PPI个别月份出现同比涨幅反弹的情况。 “7月份上游的原材料价格、中游的工程机械销量也挺高。如果下半年基建工程开工量比较大,PPI下降趋势和幅度可能不会特别明显。”他说。 钢铁淡季产销两旺 一般而言,7月本来属于钢铁产销淡季,但今年钢铁企业实际生产并不平静。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全国钢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5%,同比上升了12.3%,1-7月出厂价同比涨幅为12.7%。 值得注意的是,钢铁价格上升,是在产量和订单迅猛扩张的情况下实现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调查数字显示,7月份钢铁行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4.8%,这是2017年9月以来的新高,环比上升3.2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8.7%,环比上升6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6.7%,环比上升4.2个百分点。 考虑到5、6月粗钢日产年化规模已经达到近10亿吨的水平,预计7月的粗钢日产和月产规模还会提高。钢铁企业在7月产销两旺,且价格快速上升,到底是需求扩张,还是去年地条钢剔除后供给收缩,还有待分析。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海民告诉记者,现在淡季不淡,说到底可能还是去年6月底前剔除地条钢后,粗钢加快生产,弥补了供给。“由于中国工业化还没完成,中国钢产量和消费量还会增长。”他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报告称,7月份中国钢市淡季不淡,尽管当前处于高温多雨季节,部分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但生产端保持旺盛,接单明显增加,产成品库存继续减少,市场价格有所增长,实现了下半年钢材市场的良好开局。 7月出现价格环比上升的不只是钢铁。煤炭、化纤、铁矿石开采、石油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石油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的出厂价格,环比分别上升了0.6%、0.3%、0.2%、1.3%、0.9%,同比分别上升了7%、5.6%、3.9%、42.1%、24.6%。其中石油开采和加工业的出厂价格,同比涨幅明显。 卓创资讯石油分析师高健告诉记者,目前国际原油价格接近75美元/桶,相比去年同期涨幅在50%左右,这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减产有关。目前地缘政治也不稳定,而且呈现出地缘风险多发的状态。 “供需趋紧、地缘局势不稳定,这是目前油价上涨且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他说。 数据显示,7月钢铁、石油加工、石油开采、煤炭等领域出厂价格快速上升,仍是目前PPI同比涨幅较高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工业行业中,涨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42.1%,比上月扩大9.4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24.6%,扩大4.7个百分点。 下半年PPI涨幅或放慢 从目前的各方预测看,下半年工业品领域整体涨幅会放慢,不过也存在不确定性。其走势亦主要取决于石油、钢铁价格走势。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分析师蔡含篇称,今年全年PPI同比涨幅在3.5%左右,低于前7个月的 同比涨幅(4.0%)。“但是下半年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一些发达的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等。短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还没显现出来,特别是在价格领域。” 兰格钢铁信息事业部副总经理、首席分析师马力认为,7月钢铁生产和订单指数上升有多个因素影响,比如经济仍保持平稳增长。此外,环保执行力度趋严,且将更严格。“下半年钢铁价格很可能高位运行,但进入到四季度以后,价格下调的可能性要大一点。”他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报告表示,当前国内投资适度增长,市场需求平稳释放,环保限产政策强执行可能影响钢材供应,因此预计短期内供需紧平衡格局仍将持续,价格仍有一定上行空间。 原油价格也存在复杂的变数。数据显示,7月石油等价格环比涨幅在回落。7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3%,比上月回落3.2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环比上涨0.9%,回落1.4个百分点。 不少机构预计,因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近期美国对伊朗制裁升级,国际原油供应有减少的可能。这可能使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进而影响PPI走势。 “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70%,如果原油价格出现跳升,输入性通胀可能会再次抬头,成为拉升通胀的重要推手。”他说。[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