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透露调控新信号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费杨生 彭扬 赵白执南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稳”是一个关键词,特别是“六稳”的明确提出,释放了稳增长重要性上升,调控更重前瞻性灵活性,政策组合方向不变但协调性增强等信号。
“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具体要求,直接反映了稳增长将被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一方面,尽管经济延续平稳发展态势,但“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这需要未雨绸缪,强化调控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金融、外贸、外资、投资都是经济发展有效拉动力量,预期则代表对经济发展的未来信心,就业是稳增长底线之一。这几项要素或指标既是稳增长有效组成部分,也将是调控用力点。
调控将更加注重提高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目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包括:外部环境明显变化态势下出口承压、信用收缩下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受限、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过快、股债汇市场运行波动性加大等。应对诸多潜在风险因素,监管部门需及时评估现行政策效果,提前做好各类风险应对预案。比如,稳金融,既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又要服务好实体经济;既要坚定去杠杆,更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日前出台的资管新规细则、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等配套政策就是调控注重灵活性的例证,在坚持去杠杆的原则下,根据资管行业现状微调政策力度,平滑市场影响。
更明显的是,调控政策组合的协调性有望显著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在实际执行中趋向于边际宽松。边际宽松并非“大水漫灌”。财政政策方面,将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各项减税政策将在下半年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方面,关键是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央行可继续通过定向降准、MLF续作、支持商业银行购买信用债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给予银行合适的风险补偿。
在稳增长重要性抬升背景下,政策组合的前瞻性、灵活性、协调性将提高,去杠杆力度和节奏会更加务实。这将有利于从供求两端稳定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及增长预期。可以期待的是,监管部门将在实现“六稳”方面出台一些具体政策。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是鼓励加杠杆,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是放大地方债务风险。调控优化不是调控转向,处置风险不是要制造新的风险。这考验着监管层在具体执行中的智慧。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