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广东腾笼换鸟路线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17:16 《商务周刊》杂志

  “不要只把产业转移看作简单的把那些落后企业搬走,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也有媒体将珠三角的一些港资撤离现象归结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我们这里没有港资抱怨的情况,现在很多人说,《劳动合同法》对企业造成如何大的消极影响,其实它才刚刚实施没多久,影响还谈不上巨大。”李尧坤对《商务周刊》分析说,广东发展到一定程度,珠三角的资金、生产要素要进行重新配置,才能够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说,我国现在很多生产性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的矛盾就需要通过产业转移重新进行资源配置。

  在李尧坤看来,珠三角产业大转移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它不只是港资或者台资企业的转移,也包括珠三角很多国有、民营企业的转移;同时,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不是政府简单下命令把珠三角的产业搬走,而是通过市场规律去转移。

  据本刊在当地了解,本次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扩张性转移。珠三角很多起步较早的加工企业,设备已经比较陈旧,需要扩张,但对这类加工企业来说珠三角的发展空间有限。土地、资源、交通运输和劳动力成本都在增加,所以这些企业要往外发展,需要新上一些生产线,采用一些新的技术。

  以佛山的陶瓷工业为例,随着窑炉技术和陶瓷工艺的发展,整个行业需要整体升级。但这种扩张不是马上把佛山的旧工厂拆掉,而是进入到粤北,采用一些新工艺和设备,建立新厂房,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在新厂房建好后,才把原来的厂房拆掉,同时依靠土地升值获利,也有很多佛山企业将旧址改造成研发中心。

  第二种转移类型是寻找新的投资商机。珠三角很多产业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很多企业主希望到其他地区或进入其他行业谋求机会。于是粤北、粤西、粤东就成为他们的选择。这些地方开发较晚,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商业市场、房地产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这就吸引了珠三角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流入。所以,这种产业转移是一种投资的输入。

  第三种转移才是真正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而撤离珠三角。“在东莞和深圳,一个普通的劳动力可能要1000多元的工资,但在山区可能就只需要800元左右。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影响很大。”李尧坤对本刊强调说,广东的产业转移,是一种按照市场规律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政府出面将企业赶走。新的一轮产业升级,就是通过这个市场调节为主的产业转移去实现的,让发达地区的总部经济特征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前夕的2月中旬,履新不久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率团前往上海考察,提出“对照先进地区查摆差距,解放思想谋划广东发展”的观点。

  2006年时,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国资委关于加快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计划在未来5年内形成1—2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主业突出的省属国企“航母”,以及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

  但在打造“千亿国企航母”的道路上,上海走在了广东的前面。目前,上海市国企改革重组已经初见成效,2003年以后,上海已经完成了百联、锦江国际、电气、农工商、电科所、国际港务、仪电等大型国企集团的重组,涉及资产近3000亿元。但更让广东省“眼热”的是,上海市政府在国企规划上的做法很是大胆超前。目前上海正积极筹划重新规划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盛融投资公司、上海大盛投资公司四家国有投资公司的布局和重组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