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高油价为微车发展提供契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09:38 南方日报

  随着油价一路走高,放开对1.0升以下微车上牌、上路限制的呼声日隆。作为一个由来已久、老生常谈的话题,这种呼声近年来一直未停,只是由于现在油价问题比较突出,引起了更多方面的重视。

  作为一种消费选择,高油价必然导致微车需求增加,这从今年上半年微车销量的增长幅度就可以看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内绝大部分市场由合资车型占领的状况下,微
车一般被视为我国汽车工业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车型领域。国家能否在汽车产业政策上借助油价高涨、微车消费需求大增的时机,适时出台相关鼓励措施,促使我国汽车工业从微车取得新的突破口,成了业内关注的话题。

  1.0升以下级别销量增长迅猛

  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1.0升级别以下轿车市场的销量累计为20.6万辆,增长率高达32.2%,远超出轿车类型中的其他级别,其中7月份销量为21842辆,同比增长33.4%。随着国家一系列提倡环保、节能的政策法规颁布,购置税下调的预期以及石油价格的上涨,业内预计今年这一级别车型会有比较强势的增长。奇瑞QQ、奥拓和吉利豪情是该级别市场的主力车型,其中奇瑞QQ是拉动该级别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半年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0.1%。天津一汽常务副总经理田聪明表示,排量在1.0升左右的夏利,市场占有率夺得上半年单一品牌总销量的冠军,并占据1.0升—1.5升排量车型1/3的市场份额,其中1.0升车型占夏利销量的70%。这在前几年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需求是发展的前提。田聪明称,如果各地方能够取消对微车的限制,国内的微车需求更将得到爆发性的增长。

  微车最有可能突破产业瓶颈

  记者两三年前在采访几家跨国公司高层时,他们均表示微车由于利润较低,不愿在我国生产。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已在国内合资生产1.0升以上的车型。而一直被认为我国汽车工业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微车领域,却在近年遭遇了全国多达84个城市的限制,诺大的微车市场人为地拱手相让于1.0升以上的轿车。同时,国内的微车企业也迫于市场压力,从微车生产转入轿车,并提高排量。这等于是以己之短,搏人之长。

  国内的微车生产已有多年历史,并具有相当的制造基础。近年来,长安、五菱、哈飞等微车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就足以证明我国的微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长安、五菱等公司高层表示,就微车而言,国内企业虽然在技术上还比不上国际大公司,但差距并不像轿车那么大;不过,国内企业在成本上占据了很大优势,跨国公司无法在这方面与国内企业竞争。吉利、奇瑞、夏利等企业则称,国内的微型轿车市场是跨国公司近年内尚无法竞争的领域。“国外的微轿一般都在8000至1万美元之间,而国内则低至三四万元人民币,这是他们无法竞争的最主要原因。”

  有专家认为,国家如果能在政策上鼓励生产微车,必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微车的竞争力,有可能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在合资之外,找到另一条道路。

  微车技术已具备相当基础

  由于我国前几年对汽车环保重视程度不够,微车尤其是平头微面在市场上给人造成了较差的印象。比如动力差、安全系数低、尾气排放不达标等。但随着近年国家对安全、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微车早已改变了原有的形象,在动力、安全和环保上进步很大,有的已经不低于轿车标准。尤其是微车中的微轿产品,完全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

  但由于各地方上牌、上路的限制,有业内人士对国内的微车市场前景表示忧虑。中汽协专家称,经过近一年的旺销,微车消费潜能已经得到大大释放。如果各地不取消对微车的限制,这一势头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受到较大遏止,这不利于国内汽车工业的长期发展。

  微车消费需求增加是必然趋势

  与国内许多城市限制微车的做法不同,欧洲、日本等市场则是微车和小型车大行其道。大众的LUPO、奔驰的SMART、铃木各种微车等随处可见。就连以大排量为主的北美市场,今年以来,也出现了微车抬头的趋势。今年年初的北美车展期间,奔驰公司的SMART在展馆外举办声势浩大的SMART巡游,倡导消费微车。当年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也正是借助全球石油危机,将低油耗的车型引入美国,一举奠定在北美的市场基础。

  “在欧洲、日本等资源稀缺的国家,小排量车大受欢迎,我敢断言,未来中国也将是小排量车的天下”。田聪明表示。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机动车的数量将翻一番,在能源消耗上汽车也将成为主流之一。鉴于目前我国油价高涨,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有专家认为,如果能够借机大力发展微车,不失为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突破的一次机遇。

  本报记者 侯小军


  爱问(iAsk.com)高油价 相关网页约432,919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