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经济学家 你究竟在为谁说话?

 小调查

  你认为学者发表言论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
学术立场
公众立场
利益集团立场
政府立场
不好说

  你认为学者发表言论事实上是站在了什么立场上?
学术立场
公众立场
利益集团立场
政府立场
不好说

钟伟:吾爱吾师 吾尢爱真理[主页]

   














房价骤降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

房价骤跌 将很少有人能幸免于难

跨行查询成本每笔1.2元 3毛少了
替百姓说话不是学者的必然使命
 钟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中国经济学家的骇人语录

厉以宁:什么叫小康,小康概念要拥有两套房,应该鼓励中国人购买两套房房价涨得快是正常现象,说明居民的收入多……

萧灼基: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北大教授拥有轿车和别墅。

厉以宁: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吗?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

张维迎: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

樊纲: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

张维迎: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

刘伟: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王建:今后10年,中国的大城市,无论是上海、北京还是南京,房价要涨3倍;大胆地说,10年房价要涨5倍以上[更多]

策划精彩回顾

五个还是更多 中国经济学家及格战

经济学家公信力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从薛暮桥、吴敬琏到那批所谓主流经济学者,这三代经济学者的理论造诣,后辈或许已远远超越了他们的师长。但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公信力,为何一代不如一代了呢[详细]

相关专题:
缅怀经济学大师薛暮桥

怀念“一代经济学大师”董辅礽

巨星的陨落--纪念杨小凯

新评周刊回顾

第一期:谁在阻击房价调控
第二期:天问之房价油价就业
第三期:部委在行动
第四期:热论是这样引发的
第五期:选择性接轨
第六期:房价密码

  [编者按]经济学者应该替百姓说话吗?很遗憾,这不是从事经济研究人员必然的义务或者使命。”钟伟教授在连续发表关于房地产和银行卡的一系列骇人言论之后,最后来了一次颇似总结性的发言,有人说这是其在遭到网上批驳后的自我辩护;也有人说这番言论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一场网上激烈的讨论不可避免的随之而来,这一次,人们谈论的已经不是单个个体了,而是在思考中国经济学者的整体行为,学者的言论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为民代言?为学术献身?还为利益集团说话?[评论]
 

欧木华:不替百姓说话 不等于对百姓没有爱心

    不替百姓说话,不等于说对百姓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对百姓保持深厚的感情,恰恰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应有的本色,这正如,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同意我们父亲的看法,我们觉得他们的观点老土了,甚至有很多错误,但在我们的内心,我们是爱父亲,尊敬父亲的。事实上,经济学家的“不替任何利益代言”的原则和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并不冲突的。[全文]

钟伟:坚持结论不代表我喜欢这些结论

  学人坚持理性和实话,并不意味着他从内心喜欢其研究的结论,但却仍然会坚持结论。如同医生得出病人身患重症的结论,并不意味着他喜欢这样的结论,研究人员内心对非典、对贫富不均、对贪污腐败、对高房价、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判断,也并不意味着他喜欢这样的结论。[全文]

   新浪网友 IP:218.83.62.*
  钟教授的“经济学家的使命不是替老百姓说话”的观念是将自己脱离与老百姓之外或凌驾于老百姓之上,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了。这种脱离群众或着说脱离实际的“研究”,能够发 现和揭示真理吗?

 

钟伟:不能老百姓喜欢听什么 学者就说什么

    求真决定了经济学者不是喜鹊也不是乌鸦。稍通文墨的人都知道,在中国,悲观和批评的文章总是能轻易地获得掌声。但是,研究人员不会因为老百姓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研究人员会在官员面前屈从于权势说官员爱听的话语,在企业家面前屈从于财富说企业家爱听的话语,一个丧失了说实话本质的研究人员,就有可能堕落为一个忽而媚众、忽而趋炎附势的变色龙。[全文]

新浪网友:别小瞧了民间智慧 

  大多数百姓的衣食住行安排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者是一种经济规律的具体体现,就是 学者研究经济的基础。就目前而言,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远称不上真理,所谓的学术成果并不比民间智慧强多少 。尤其在中国,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与国家的政策取向又密切相关,的确存在替谁说话的问题。[全文]

    新浪网友 IP:210.22.253.*
    从钟教授的话里,人们似乎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老百姓所要求的利益都是无理的,强求的, 不合事物发展的.我真不明白钟教授为什么有此惊人之语.

 

苏振华:科学的理性与民众的常识并不对立 

    就经济学家是否应该为“老百姓”说话而言,全然是一个混乱的假问题。这种看法事实上是将科学理性与民众的常识全然对立起来,而把自己当成了终极真理的代言人。哈耶克斥之为一种理性的狂妄,是知识分子直觉的自我精英意识的流露。经济学家应该是用通俗的表达来说服公众怎样的政策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把自己摆在精英的位置上表达对公众知识的轻蔑。[全文]

郑士波:一个遭到90%民众反对的结论也是真?

  求真和替老百姓说话有什么直接的冲突吗?你对于一项研究求真、讲实话,向公众发布你的研究,怎么就不是替老百姓说话了呢?如果这项研究遭到了我们这些占中国人民中90%的老百姓的一致反对,那么你是不是要怀疑你的研究是不是有存在的价值,而不是把错误的理论坚持下去。老百姓的智商虽然不如你高,可是并不傻、不笨。[全文]

  新浪网友 IP:210.22.253.*
  
学术上的求真无非是探究事物发展的真伪,而所谓老百姓的利益也只能在客观事实上才能获 得,二者是毫不冲突的,是相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全文]

 

梁小民不要给经济学家加上那么多道德要求

    王国维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但无人否认他是史学家;周作人是汉奸,也无人否认他是文学家。为什么要给经济学家加上那么多道德要求呢?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和为利益集团辩护的经济学家都是经济学家,虽然前面的定语不同,但从事经济学专业并学有专长是共同的。[全文]

许斌:为经济而经济 抛却民生的经济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经济永远是民生的附属物,抛却民生,只为经济而经济,经济本身会失去意义,所谓经济学,就走上了歧途。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学者未必要做百姓的传声筒,但学者必须万分专注于百姓疾苦。[全文]

冈纳-缪达尔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应当满怀人类的同情心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达尔认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应当满怀人类的同情心,献身于这样一个信条: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冈纳·缪达尔穷毕生精力,将经济学界淡忘已久的“平等”观念,引入发展经济学中,使其经济学理论充满了人类关怀,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经济学应该是“文化的”,而非“自然的”科学[全文]

    新浪网友 IP:61.153.244.*
    经济学研究目的是如何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不立足为大多数 人谋福利,这样的经济研究有何用?求真不是目的,我们不需要有人来告诉我们经济规律是怎样的,我们需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全体人民能共同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的经济学家。

 

乐耀辉:屁股经济学泛滥 经济学家赚钱要赚得有骨气

    经济学家不是神仙,他们也是俗人,要吃饭穿衣,也要享受生活,用自己聪明的大脑赚钱理所应当。只不过,这赚钱也要赚得有骨气,屁股要坐得端正,大脑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讲求公正,不要充当有钱有势的人的“喉舌”,尽说瞎话,混淆市场,欺骗老百姓,这样赚钱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恶心。[全文]

王石川:学者可以不为百姓说话 但不要误导和欺骗百姓

  经济学家当然有发表公共言论的权利,但不能背离事实;也可以不为百姓说话,但不能让百姓为他们不负责任的言论买单。在大众看来,主流经济学提倡一种嫌贫爱富的逻辑,似乎总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目无百姓的经济学家,只能被百姓报以不屑。[全文]

    新浪网友 IP:210.21.218.*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每一种充斥市场的谬论背后,都有经济利益捣鬼,一些丧失了道德水准的专家学者,为了个人的一点私利,他们不惜出卖做人的良知,借助手中的话语权为利益集团代言……[全文]

 

张贵峰:私利蒙蔽公心 经济学家面目可憎的根源

    公众对经济学家的态度,并非是出于对其学术能力的不满,而在于他们为学的价值立场,也即“为谁代言”的问题。公众对经济学家的价值期待是,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为公众代言———“学术立场”实际上也是一种公共立场,所谓“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而经济学家们的实际表现显然与这种期待格格不入,近七成公众认为他们是在为利益集团说话,换言之,私利蒙蔽了公心,是经济学家之所以“面目可憎”的根源。[全文]

解本友:经济学家成为公众对现实不满的替罪羊

  中国百姓目前正饱受着“看病越来越贵、上学越来越难、买房越来越渺茫、社会保障不健全”之苦。同时,社会上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而在整个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经济学几乎成了唯一的显学。这固然给经济学家搭建了一个空前的大舞台,但同时也让经济学家们肩负了更多本应属于其他学科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百姓难免要把心中不满,发泄到与改革有关的经济学家身上,仿佛经济学家是万恶之源。[全文]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82628888转5592          来信至:guoliang@staff.com.cn

 欢迎投稿 信箱:
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