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主流经济学家走到民众对立面 主张不讲道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01:00 中华工商时报

  王若谷/文

  近年来,人们都在关注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即所谓“经济学家被整体收买”,据说是有些经济学家为企业提供这样那样的服务,相应地也收取一些报酬,结果就失去了独立性。

  其实,中国现在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什么经济学家被收买,而是有些所谓经济学家根本就是伪经济学家,误导政府和大众。真正的有独立思想、专注于学识,有人文情怀的经济学家,怎么可能被收买?

  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道德范围内选择自己的立场和服务对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利用自己所能掌握或所能挖掘的公共资源为特定人群服务,背离了公共资源的整体属性,恐怕是应当受到唾弃的。

  围绕着“主流经济学家”而展开的争论,其实是中国改革困境的一个缩影,它折射了当代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公平与效率、贫穷与富裕、大众与精英、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某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见物不见人”,对市场的崇拜、对效率的迷恋过了头,变成了所谓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效率至上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如果中国的国企改革使大多数员工“未见其利、先受其害”,那么,“见物不见人”的哲学,注定会使“主流经济学家”走到民众的对立面。

  记得一位近年来声名鼎盛的“主流经济学家”曾谈到,经济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经济学家是“道德中性的”,“或者是不讲道德的”。似乎经济学家只需恪守“冷漠的客观性”,没有一点儿人间情怀。我要对之大声说“不”。10年前,何博传以《山坳上的中国》一书揭示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问题与危机;10年后,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表达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切关心,追问中国发展方向,同时也考问知识分子灵魂,守护人类文化的后花园。这两本书都表现了作为经济学家的高度学术良知和道德承担,读后令人百感丛生。“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经济学家的人间人文情怀让人肃然起敬。所以这两本书的流行和受欢迎,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价值了,其中还包含着阅读者对经济学家的道德品质的期望。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达尔认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应当满怀人类的同情心,献身于这样一个信条: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冈纳·缪达尔穷毕生精力,将经济学界淡忘已久的“平等”观念,引入发展经济学中,使其经济学理论充满了人类关怀,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经济学应该是“文化的”,而非“自然的”科学,归属于“社会性”,而非“技术性”范畴。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9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