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手机频联手:究竟谁是最大受益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21:32 《环球财经》杂志 | ||||||||||
- 本刊记者 李春梅/文 国内手机领军企业与国外二流品牌频频“牵手”,究竟谁会成为更大的受益者? 在中国手机市场上,与国产手机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欧美品牌的风光不再。除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继续维持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势头,其他品牌几乎都处境尴尬。
洋对手的恨嫁之心 近期,阿尔卡特与TCL、西门子与波导先后结成战略联盟,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说到洋品牌与国内手机企业频频联手的原因,还得从近几年的市场状况谈起。 2001年,西门子手机占中国市场份额曾经达到过13%,排名第三。而如今,西门子手机市场份额仅占中国市场的5%。虽然今年第一季度,西门子手机在全球夺得第四位,仅随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之后,但在中国市场仍被挤出五名之外。阿尔卡特这家进入中国市场已经20年的企业,在中国手机市场的表现也难如人意,手机销量2003年同比下滑了30%,手机业务一年产生的亏损达到了8000万欧元。 应该说,西门子和阿尔卡特在终端技术研发上仍然非常有实力,中国企业目前无法与之比肩,但在中国市场走高端路线难免遭遇“埋伏”。中国公司的“借鉴”能力堪称一流,如果高端产品不能将推广速度及更新周期尽量缩短,那么就会因竞争对手的模仿而在短时间内失去很大的市场份额。目前,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俱佳的手机企业,像诺基亚、摩托罗拉,如果推广更新周期有半年时间的话,西门子、阿尔卡特就需要一年。所以,它们需要依托中国本土企业加强市场能力。 反之,在低端市场上,国产品牌价格更实惠,促销活动更投消费者所好,售后服务更加灵活,同时更多的让利也得到了经销商的推崇。在手机的利润率日趋萎缩、销售成本不断攀升的时候,洋品牌主打低端市场,却无法得到经销商的有力支持,处境可想而知。在中国市场上,对国内消费者对洋品牌的消费认知和消费能力判断有误也是西门子手机从13%的份额迅速下滑的原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销售渠道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最为普遍的“短板”。对于外国企业来说,无法在中国建立完整的销售渠道也一直是其在中国市场的“软肋”,可以说恰恰是在渠道上,洋品牌输给了国产品牌。 波导在全国超过3万家的销售店面,TCL有近百家的全国及省级经销商,1000多家地市级经销商,2万多家零售店的销售网络。这无疑是它们成为领军企业的最有力的市场武器。 借助中国公司庞大的营销网络、营销策略和渠道资源,西门子、阿尔卡特将有效扩展对中国市场的覆盖率,通过中国企业的现有渠道进入中国内地二三级市场,使自己的市场渗透力得到全面提升。 能收多少“嫁妆” 据预计,2004年度中国手机市场容量在7000万到9000万台规模,波导和西门子的庞大产能在中国市场显然无法完全消化,只能寻求在海外释放。 然而,进入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后,在失去渠道、成本等本土优势之后,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市场,国产手机的胜算还有多大实在难说。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以产品代工闻名世界,使“中国制造”的产品形成了“低价低质”印象,这无形当中为切入海外高端市场的中国手机厂商设置了准入门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成为国产手机国际化的严重障碍。 与之相比,西门子、阿尔卡特在全球市场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尤其是在欧美市场历史悠久。同时,身为著名的通信设备商拥有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的庞大关系网络和良好的合作基础,这对加速国际化步伐的国产手机有助力之功。并且,借助国际公司的品牌可以使国产手机在绕过欧盟的贸易和技术壁垒时稍显轻松。 同时,手机越来越严重的产品同质化表明中国手机市场在2G时代的竞争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中国手机企业在2G时代取得的瞬间优势,也将被3G时代的技术革命湮灭,因为在新技术的商用道路上,首先发生改变的就是技术标准。 在3G的研发实力上,西门子与阿尔卡特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寻找到这样的合作伙伴,对于波导与TCL在3G时代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西门子更是中国3G市场上惟一一家同时拥有W—CDMA和TD-SCDMA两种3G技术的厂商,在中国3G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标准制定上拥有大量发言权,随着中国3G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唐TD-SCDMA标准形势的逐渐明朗化,西门子的优势也越加明朗。 借助国外手机厂商强大的终端开发技术,可使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并有可能在第一时间里拉开与国内对手的差距,拉近与国际品牌之间的距离。 不乐观的理由 业界有人将这两对中外手机厂商的联盟称为中国手机市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并认为中国手机市场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可这种预言是否具有前瞻性还要看这场“联姻”能否成为典范。著名电信专家王煜全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联盟目前看还不具备普遍性,是否只是做表面文章还要看双方下一步的具体操作和联盟能否持久。 因为在技术实力上,我们与国外企业有较大差距,国外企业转让的也都是已经十分成熟的技术平台,而非最新技术,这对相对低端的国产手机的技术提升能够支撑其在海外立足吗?同时,在手机产能如此过剩的情况下,面对海外订单国外企业真的会和我们分食一碗粥吗? 而且,专业人士已经指出,“渠道为王”只是一个短期效应,渠道并不能构造长久竞争力。那么,在西方企业整合了中国手机的销售渠道资源之后,占有技术优势的西方企业还会与国内企业相敬如宾吗?王煜全还质疑,如果外国手机厂商想要中国的销售渠道,大可以直接和渠道商合作,何必与中国手机厂商联盟?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合作交流部主任陈育平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中外手机厂商联合发展实际上是外国厂家实施的一种产业战略转移,意在将全球价值链更多地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的加工能力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就像跨国的汽车企业选择在中国建立配件厂,通信企业在中国建立电子元器件厂一样,如果手机在中国销售,那么只有在中国建立手机加工厂才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而且,在与国内企业合作后,作为合作伙伴的国内企业有义务为他们的手机实行汉化,这比在国外做要便宜很多。 同时,中国对外国在中国独资和合资企业批准生产线的时候有产量限定,还规定必须有一定份额的出口量,如果与国内企业结成联盟无疑可以扩大自己的产量,增加市场的覆盖率。西门子在中国生产的手机主要是销售到国外市场,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不到出货量的1/3,而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上,不能有饱和的市场份额,竞争力就必然大打折扣。 在被问及这种合作到底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时,陈育平以市场上一部价值1000元的手机为例大致算了一笔账:不算知识产权的纯成本价是100元左右,加工费用30—50元、流通费用30—50元、渠道费用100元左右、元器件成本费用100元左右、海关税50元、装配费50元、管理成本50—100元、商场成本100元,而用于购买知识产权的费用要占到300元左右,而这部分钱是要付给国外厂商的。 “钱大都被国外企业拿走啦。”陈育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结盟的两对中外手机厂商而言,目前有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样的巨擘级对手横亘,有各自的目标市场要进入,彼此倚重是明智的。但综观大公司之间的合作,持久的不多,即便像索尼与爱立信这样的合作也有待观察。 其实,是合是分,何时合何时分,在商业竞争中也都在预料之中,任何结盟都会因其目的性而导致时效性。自助者天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