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缘何烦恼不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 19:20 《环球财经》杂志 | |
- 本刊记者 史斌/文 背景新闻 市场频传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拟出售所持的全部中石化(0386,HK)股份,美孚如果成功“套现”,则意味着中石化上市时引入的外资战略股东将全部撤出。 中石化最近“烦”事缠身。如果说是因为减持股份一事还 有情可原,但令记者费解的是,在谈到有关海外扩张的话题时,中石化相关人士闭口不谈,似乎更“烦”,是进展得不顺利,还是另有难言之隐? 为何频遭减持 以目前价格计算,如果埃克森—美孚将所持的全部中石化股份31.685亿股成功减持,可获利约43.9亿港元。而美孚石油仅今年二季度的净收益就达到57.9亿美元,出售中石化股权的收益不足该公司年收益的2%,显然,上述股权收益对于美孚而言不值一提,那么,减持的真实意图何在? 如果再把今年早些时候,英国石油(BP)和壳牌石油分别将其所持有的中石化股份全部“套现”一事联系起来,相信这不是巧合,而是跨国石油巨头之间的一种默契。 对此,科技证券研发部李世彤认为,外资石油巨头连续“沽空”中国石油股,虽然与中石化H股股价高企不无关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体现出石油跨国巨头在中国投资的战略转型正在展开。 分析原因,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出于对中国巨大油品市场的觊觎,雪佛龙、德士古等石油公司就已介入中国的海上石油开采领域,然而在石油工业的下游领域,尤其是成品油销售方面,这些跨国油企却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政策壁垒,无法介入。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跨国公司在华处境开始发生转变,中国政府为推动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改制,决意准许两公司赴海外上市,使国际石油巨头得以绕道进入。 为支持国企海外上市,BP、壳牌及埃克森美孚认购了中石油、中石化股票,并同意在两公司上市后一年内不抛售其所持股票;作为回报,它们获准与中石油、中石化合资兴建加油站和一些炼化项目。其间中石油、中石化股价都曾有过大的波动,甚至一度使壳牌、美孚等公司深套其中,但他们一直信守承诺,坚决持股至今。与此同时中外双方合作项目则顺利展开,如上海赛科乙烯、中油BP加油站等。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中石化与外资的合作出现了裂痕。 在成功赴海外上市融资后,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实力也得到加强,不仅触角已经伸到了国外,在国内油品业的扩张尤其加快。为了在放开石油市场之前,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减轻外资未来的竞争压力,“迅速抢滩布点,占领终极市场,着重建立经营壁垒,提高国外资本进入国内油市的门槛”成为两大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 而国外大公司更是不惜亏本也要介入,对一向重视终端销售的他们来说,占住了国内销售市场,就占住了一切。壳牌集团已在华投资10亿美元,采用合资方式建立了40个加油站。其中在天津投资的10处加油站全部亮出壳牌形象。埃克森—美孚声称已在中国拥有36座加油站。英国BP的声势更加浩大,称其将拿出100亿美元“开发”中国的油品终端市场。 在与外资的争夺中,摩擦也逐步升级。中石化在去年底坚决收回了壳牌公司租赁到期的北京地区加油站,使双方的竞争开始白热化,此后在西气东输项目中的进展不顺,最终造成了壳牌等石油巨头失去了耐心,从而抛出了中石化的股票。 “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础,竞争已由暗地里叫劲到了短兵相接的阶段,是导致跨国油企纷纷减持中石化股份的最直接原因。”李世彤说。 迟到与问题 如此看来,被战略投资者减持对于中石化来说并无大碍,反倒是中石化对海外扩张出奇的低调,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中石化1998年才开始石油勘探业务,相对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下简称中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来说,海外业务起步要晚,迄今为止是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资源最少的公司,被业界称为海外扩张的“迟到者”。 2001年1月,中石化注册成立了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SIPC),专门负责集团上游海外投资与经营作业一体化的战略经营,成为公司“走出去”战略开始实施的标志。 2004年被认为是中石化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年。据SIPC高层透露,初步的投资约需54.31亿元,较上一年度的1.7亿元将有巨幅增长;争取拿到3—4个油田生产项目,保证2006年权益油田目标的实现,优选有利的风险勘探区块,争取在重要战略目标区拿到1—2个风险勘探项目。 新疆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陈玉辉根据中石化目前已经实施及签订协议和中标项目情况分析得出,2004年中石化海外油气项目预计可获得海外“权益油”约31万吨,其中哈萨克斯坦项目25万吨,阿塞拜疆油田开发项目3万吨,吉尔吉斯斯坦项目2.4万吨,蒙古勘探开发项目0.6万吨。 然而,这与国内另外两家主要石油生产商相比,中石化的海外扩张之旅还是明显落在了后面。 中石油是我国海外石油投资的主力军,目前共执行了24个海外项目,其中油气开发项目20个,炼油化工项目2个,管道项目2个,分布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秘鲁等7个国家。中石油2002年海外油田的产量为2130万吨,并计划在2005年之前使其海外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3500万吨。 中海油凭借2002年初以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尔-YPE公司在印尼资产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从而一举成为世界10大产油国的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这五大油田的总探明储量7.33亿桶,探明加控制储量9.31亿桶。其中,中海油净权益为油气探明储量3.6亿桶,探明加控制储量4.61亿桶,仅这一个项目就为中海油每年带来约540万吨的份额原油。 与中石油和中海油当前几百万、上千万吨的海外份额油相比,中石化2004年计划中的31万吨权益油的目标就显得微不足道。知耻而后勇,然而,问题也随之产生。 内战干扰了“外战” 由于历史原因,中石化上游原油开采能力远远落后于原油加工能力。2003年,中国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公司全年共生产原油3816.29万吨,仅比上年增长0.4%;但加工原油量则达到1.24亿吨,增长10.7%,集团内原油供给缺口达到8600万吨。 为了尽快扭转上、中游产能不平衡、补齐原油缺口、壮大集团整体实力和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快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原油勘探开采市场俨然成为中石化的必然选择。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国家支持,企业自身也迫切需要,出海找油何来烦恼呢? 陈玉辉一语道破天机:中石化海外寻油将不可避免地与国内同行“撞车”,尤其在国家海外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之际,企业多半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一场搏杀在所难免,而最终将闹得两败俱伤。 事实证明陈玉辉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前不久,中石化与中石油在苏丹一条长1380公里的石油管道招标项目上已杀得不可开交。虽然经过几翻周折,中石化最终以总报价低于中石油6000多万美元,拿走了这个项目的部分承包权,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结果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中石化,而是与之貌似同盟的马来西亚的石油公司。 在中石油看来,中石化的这次搅局,不仅毁了自己十拿九稳的这个承包项目,而且打乱了其已经苦心布局了10年的苏丹石油工程市场,进而影响到中石油的整体海外经营战略。而更令人心痛的是,肥水皆流外人田,马来西亚的石油公司坐收渔翁之利,大捞油水。客观地说,中石化和中石油在苏丹工程竞标的这场遭遇战中没有赢家。 无独有偶,在苏丹的邻国利比亚727公里管道项目招标中,中石化再次联合日本丸红、意大利SICIMH和利比亚HAMADA公司,四家组成联合体参与项目投标。而此前,业界普遍认为中石油中标机会最大,但由于中石化的介入,形势变得扑朔迷离,一场竞标争夺战似乎又要上演。 同样,中石化与中海油的海上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由于陆上石油资源危机问题日渐突出,海上油气资源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据国外的权威机构研究,未来油气田的平均储量规模将随水深(500—1500米)而大幅增加,超过1000米水深的油气田的平均储量规模将是浅水区域的两倍以上。所以,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对于任何一个石油化工企业都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中石化也不例外。 而目前,我国的海上油气资源对外合作权是由中海油独家拥有专营权的,中海油代表国家履行政府的对外合作职能,且无论是在海洋石油勘探的技术,还是市场的培育方面中海油都有很大的先入优势。 中石化的一次跨国合作欲做打破中海油海上对外合作权垄断的先行者。 今年5月,中石化与巴西石油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在未来的石油销售、勘探、生产、提炼、管道、工程服务和技术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而巴西石油公司最为擅长的便是深海石油的勘探与开采。 巴西石油公司北京首代卡斯迪里奥日前曾公开表示,公司会和中石化首先在南海合作开采原油。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此事成为现实,中石化无疑夺走了中海油的一大块奶酪。要知道,当今世界上,领导深水勘探的石油公司主要是BP、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集团,而超深水油气田的资产主要为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和巴西石油公司所拥有。 记者猜想,总是被同行抱怨是搅局者,也许才是中石化一提到海外扩张就缄默不语的真正原因吧。 最迫切的需求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近年来油田储备日益下降,积极争取获得海外油田项目的权益势在必行。国家从实施石油安全战略角度出发,对于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出海找油也大开绿灯。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出海过程中如何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避免单兵作战,减少无谓的内耗,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 陈玉辉指出:“惟一的出路就是政府参与协调,尽快建立海外协调机制,制定出游戏规则,以提升国内石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实施。” 的确,在国家石油战略中,政府的职责不仅仅在于开展石油外交,对国内各大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行动进行协调也应当尽快提上议事日程。相信这也是国内石油化工企业所共同期望的。也许,那时中石化将不再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