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小钟 实习生 刘凡 通讯员 常青
从1992年至2010年,广州市决定投入1000亿元建成255公里地铁路网,用18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要走100年的路。
截止到2005年12月,广州地铁三号线客村至广州东站段、四号线大学城专线在市民期
待的目光下开通试运营。至此,广州地铁已经累计拥有四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为59公里,服务车站也从原来的33个一跃增加为44个。
人们惊讶于广州地铁的大手笔和快速度。不过,更令人欣喜的是,广州地铁加大创新力度,填补了多项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在广州地铁三、四号线开通仪式上的话说:广州地铁科技创新的成果,提高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了行业进步,推动了民族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创新,是广州地铁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集中供冷:开国内先河
地铁是世人公认的“绿色交通”,因为它以电力牵引,无污染物产生。但除此之外,若说广州地铁赋予了环保新的内涵,恐怕就没几个人知道了。
广州地铁二号线是穿越广州中心区交通走廊的主干线,工程建设的周边环境不同于一号线,二号线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少拆迁、少扰民。地铁一号线各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冷冻站占用车站地铁空间的建筑面积,设置于地面上的冷却塔一般都在风亭出入口等部位,地铁空调的排风口有的离民居较近。在分析和总结一号线通风空调工程的基础上,广州地铁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多次考察了解香港地铁以及开罗地铁等在这方面的解决措施,综合多方面因素,提出了在地铁二号线使用集中供冷系统的方案。
方案从论证到实施,遇到了许多难题:集中供冷要长距离输送能量,耗能大,投资并不比单独供冷有优势;控制程序复杂,自动调节的困难加大,但集中供冷具有减少占地空间、通过合理地设置冷冻站可减少热污染对居民的影响等不可替代的环保功能。
由于能量输送的管路长,集中供冷系统能耗较大。为解决这一难题,广州地铁二号线集中供冷系统大胆地采用了大温差技术。在论证这一新技术的可行性时,曾有一知名高等学府的专家说:“假如大温差在地铁行得通,我为你们摇旗呐喊做广告!”可想而知,大温差技术在地铁集中供冷系统中的应用难度有多大。
在困难面前,地铁人没有退缩,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懈努力,大温差技术在二号线集中供冷系统中的应用终于取得了成功。继地铁二号线采用集中供冷技术之后,广州的许多大型建设项目,如国际会展中心、新机场、大学城等,都采用了大温差及变频调节的集中供冷工艺。人们称,广州地铁集中供冷是“带动一场新技术革命”。世界首创:代币式非接触IC卡
说起广州地铁的先进性,最值得骄傲的就是世界首创的代币式非接触IC卡。广州地铁一号线原先使用的磁卡售检票系统采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技术,虽然在当时比较先进,但磁卡以机械传动方式进出闸机口完成读写的过程有先天的不足:使用寿命短(只有500次左右)、设备维护量大(每台闸机每天需进行两次日常维护)、通过能力低(设备读取数据慢,乘客等待时间长)。
90年代中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IC卡技术在世界上开始起步。1998年,广州地铁二号线在进行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研究论证时,世界上已有把IC卡引入地铁使用的成功先例(如香港的八达通卡)。但无一例外,IC卡仅用于储值票,单程票则仍使用磁卡。
单程票使用IC卡,技术要求高,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两难之下,广州地铁的决策者站在追求卓越和长远发展的立场,大胆拍板:二号线必须全方位引用IC卡!
广州地铁有关技术人员和负责该项目的公司一起,放弃节假日,不分昼夜,连续苦干,优化系统设置,一个一个地解决了技术难题。在2003年6月28日广州地铁二号线开通试运营之际,即开始投入使用———世界上首条全部采用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地铁在广州诞生了。
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系统在广州地铁二号线的成功使用及对一号线的成功改造,不仅为地铁多线路间的不检票换乘提供了可能,对广州地铁线网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世界地铁行业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
继广州地铁之后,世界上已有6个城市地铁先后采用全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系统。这个创新成果,正在为全世界的同行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