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疏通资金流动渠道 适当提高市场利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09:39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李倩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谈到货币政策时指出,如果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走势良好,将保持一段时间的利率稳定。而央行副行长吴晓灵3月18日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着固定资产投资再次过热和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危险,针对中国经济中还存在的问题,今年的货币金融政策应更加关注市场流动性过多的状况,疏通资金流动渠道,提高资金使用
效益,优化资金配置。

  招商银行资金交易部专题分析报告认为,若3月27日至28日美联储继续加息25BP,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利率将会小幅上移,1年期央票利率估计将超过2%;若美联储于2006年5月10日继续加息25BP,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提高到5%,并结束加息周期,则可为我国央行提高市场利率打开操作空间。如果3月份、4月份人民币信贷连续同比多增,为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压力和操作成本,我国央行可能将在5至6月份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回收过多的市场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进一步回归正常水平,但1年期央票利率估计难以超过2.5%的水平。

  近期统计数据表明,1至2月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7165亿元,同比多增了3397亿元,创出自2003年7月份以来新增贷款的最高记录。造成信贷规模加速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异常宽松,市场利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这种资金状况必然刺激金融机构扩张信贷,从而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创造了条件。从实际情况看,今年1至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6%,增速高于2005年12月的24.2%,也远远高于

国家发改委18%的调控目标。由于2005年新开工项目增长迅速,在建、新建、拟建项目规模偏大,2006年投资尤其是地方投资必然面临巨大的反弹压力;同时,根据央行的调查,2006年第一季度,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本季更跌至历史新低,即期购买住房的意愿又创新低,这必然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必须回收市场过多的流动性,适当提高市场利率,降低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的冲动。但是,

人民币升值压力最近有加大迹象,恒生国企指数自年初以来劲升20%以上;1至2月份新增外汇储备估计高达500亿美元,如果扣除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因素,其他国际资金净流入估计可达300亿美元。为此,央行同时要兼顾
汇率
政策。为了保证人民币升值不要过快、过大,央行必须保证中美利差控制在300BP以上,以加大国际热钱投机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央行要提高银行间市场利率,但必须控制好度,提高市场利率的时机是配合美联储的加息节奏,升息幅度不能超过50BP。

  招商银行资金交易部债券分析师段云飞认为,近期为了吸收过多的市场流动性,央行被迫加大包括央票在内的债券发行,2月份的央票发行达到创记录的6200亿元,估计3月份央票发行也将超过5000亿元。尽管如此,市场流动性仍然非常宽松。2月份,M1继续低位增长的情况下,M2增长18.8%,比调控目标高出2.8个百分点。然而,根据相关数据,2006年5至6月份,债券到期量将再创新纪录。5月份债券到期量为4297亿元,6月份债券到期量为5324亿元。毫无疑问,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将给以央票发行为主导的公开市场操作增添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果美联储能在3月27至28日和5月10日两次加息,则可为我国央行提高市场利率打开空间。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预计将回收市场流动性3000亿元左右。

  但是,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利率仍有下行风险。目前,日本经济逐渐摆脱了通缩阴影,实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加速增长。日本央行3月9日结束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为调整利率铺平了道路。市场普遍预期,日本央行对于加息的问题仍将非常慎重,年底前只会象征性地加息至0.25%的水平。从长期来看,日本的中性利率水平为2.5%左右,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为1.5%,理想的通胀率为1.0%。2007年至2008年,日本央行将会间歇性地加息,将政策性基准利率逐步提高到2.5%左右的水平。然而,一旦日元进入加息周期,将会带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亚洲货币集体升值,这将可能促使中国央行再次降低人民币市场利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