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风企中国浮沉

2014年08月22日 11:33  作者:能源杂志  (0)+1

  文/张程程

  曾经叱咤中国市场的外资风机制造商正面临着集体尴尬,在壁垒滋长与市场差异之外,原本的技术优势也日渐消逝。这是到了别离的时刻吗?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来源网络)

  自两年前维斯塔斯传出陆续关闭呼和浩特等地的工厂后,今年以来这家公司愈发沉寂起来。四个月前,维斯塔斯中国亚太区总裁再次换帅,由曾担任GE航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的博飞出任,以期扭转日益严峻的市场局面。但直到现在,这家曾经叱咤中国风电市场的外资制造商尚没有真正作出“重生”的改变。

  而据国电联合动力副总经理谢启振透露,由于今年国外市场情况好转,包括维斯塔斯在内的外资风电企业在中国的工厂均在做产品出口,与国内风场的合作已逐渐减少。这或成为目前外资制造商在国内市场尴尬境地下不得不走的出路。

  早在1986年,维斯塔斯便进入了中国风电市场,彼时其在中国的马兰风力发电场安装了4台风机。这是最早进入中国风电市场的外资企业。

  80年代的中国对于并网风电到底能不能成为电力工业的一部分或者作为电网新的电源并没有明确概念。而这4台机组安装后,证明了并网机组完全可以在电网里正常运行。紧接着,中国政府和比利时政府进行双边合作,比利时政府也向中国赠送了4台200千瓦的风机,安装在福建平潭。这是外资在中国风电历史的开端。

  这些过程均对中国风电行业影响很大,通过外资风电机组的安装及并网运行,向中国证明了并网风电可以成为新的电源。

  然而可惜的是,中国风电产业经历过20多年的发展,当初启动国内风电市场的外资制造商们如今却纷纷抵不过中国本土制造商的夹击,其市场份额从最初的100%下降至12%。

  中国风能协名誉理事长施鹏飞对记者说:“外资制造商的进入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国内制造商的研发能力。虽然现在外资整机厂商风光不再,但不能否认他们给中国风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作为对中国风电发展历史研究最深的专家之一,已退休多年的施鹏飞在谈起外资风电企业时仍然有些激动。

  起伏

  在维斯塔斯进入中国后不久,电力部正式把风力发电作为电力工业新的部分。彼时中国没有并网风电基础制造能力,所以电力部鼓励全国发展风电,提出到2000年的装机量要达到100万千瓦。

  但是,由于机组均为进口,成本、运费再加上标桩的价格非常昂贵,导致1台机组的价格水平可以超过10000元/千瓦,想要大规模发展几乎不可能。国内风电市场由此搁浅了几年。

  2000年,西班牙歌美飒开始在中国销售风机,第一台风机安装在甘肃玉门。几年后,由于和龙源签了一个50万千瓦的大单子,歌美飒才算是真正进入中国市场。那时歌美飒的850千瓦风机在技术上与维斯塔斯几乎无异,但由于价格较维斯塔斯便宜,所以得以与龙源合作。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风力发电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电力部开始要求有风能资源的省份都要发展风电,并且电力公司必须收购风电场所发的电。但即便如此,风电也没有迅速发展起来,各个省都把风电作为“支持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面子工程,并没有真正的大规模建设。

  据风能协会资料显示,2003年外资风电机组制造商累计市场份额高达89%。而国内的风电制造商仅有金风科技和浙江运达风电,大多数风电场用的仍是进口风机。

  外资一直“垄断”国内风电市场的情况一直到了2003年才出现转折。彼时中国正经历一场巨大的电力机制改革,市场逐渐放开。由于风电成本极高,发电企业大多不愿意投资,所以国家发改委想通过特许权招标的方式来选择投资商,把部分风电项目作为政府项目,企业通过打价格战来竞标这些项目。

  从2003年开始,此后五年间政府共进行了6期特许权招标。第一期特许权招标时国家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5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而到了2005年,国家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

  联合动力市场开发中心总经理邹长宁对记者说:“特许权招标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把风电发电成本降下来,二是为了培育本国的制造能力。”当时的情形很明确,业主华能中标的项目只能用华锐风电的机组,龙源中标的项目只能用金风科技的机组。这对于外资厂商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据了解,在第一批特许招标权时,外资制造商的优势仍然明显。由于本土制造商开始价格竞争,基本上往后的每一批特许权招标,总体的风机价格能平均下降1000元/千瓦。从这个时候开始,外资制造商只做非特许权招标项目,而这些项目占全国总招标量不到一半。由此,到了2007年,外资企业新增市场份额仅为42.5%,首次被内资企业超越。

  退离

  此后几年,中国风电每年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均超过100%,风电机组供不应求,销售利润较高,吸引大量机电制造企业进入风电领域。中国制造商增长了十倍有余。华锐、金风、明阳和联合动力等企业,或依靠价格优势、或因为选对了目标市场,得以在整个风电行业中脱颖而出。

  而外资企业在中国风电市场上越来越“水土不服”。邹长宁表示,国内大多业主方在与制造商签订合同时除了有既定的质保期外,还要求制造商保障大部件全寿命周期。与外界所理解的“质保期”不同,这样的条款是变相要求制造商承诺整机20年的运行维护,所谓的“质保期”在实际过程中形同虚设。如此行业条款在外资制造商看来显得有些荒唐。由此,维斯塔斯等外资企业一般不会签署这样的合同。

  这似乎形成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外资企业看到中国风电市场前景巨大,纷纷想进来分一杯羹,但是由于行业规则差异,他们又不得不在某些情况下拒绝与中国业主进行合作。

  如今,维斯塔斯与歌美飒等外资企业在国内还有一部分工厂,其报价比国内制造商高5%左右。不过在内资企业一年出几款新机型的情况下,外资企业需要3-5年才能推出一款新机型。因而,这些外资企业每年的订单量已经不多。就在本刊截稿前几天,曾在龙源工作过现担任国电科环副总经理的蔡兆文向记者透露,歌美飒最近在联系龙源寻求合作,然而龙源考虑到歌美飒风机的性价比仍然比不上国内的风机,所以合作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现在的外资企业主要是把中国作为一个生产基地,然后将产品外销。在特许权招标期间,这些外资企业若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采购中国本土的零部件,由于外资制造商对零部件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所以也培育了一大批符合国际市场标准而且成本较低的零部件供应商。“因为能购买到价格低廉的零部件,这些外资企业在全球市场上便有了一定的优势。”施鹏飞说。

  价格过高、灵活性低、国内政策倾斜与行业环境不适应等均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较难生存下去的原因。

  不过,在邹长宁看来,外资全部退离的可能性也不大,高端的产品会有高端的用户来选择,如果风场条件特别好,考虑到未来运营维护的性价比,开发商也会采用外资风机。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内资风机在质量、成本控制和创新上的优势要更大一些。“实际上不光是风电,任何制造业外资企业都是比不上中国企业的,一是我们最了解本土市场,二是成本,而成本是最关键的地方。”邹长宁说。

  (本文作者介绍:《能源》杂志(微信公告:energymagazine)——深度关注能源经济现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外资中国风电电力招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