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从可食用的民俗面花花,到走街串巷的捏面人,再到如今传统与现代相融的面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济南这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承载了许多传奇故事,更传承着无数民俗文化,山东经济广播《旅游经济大家谈》带大家,走进指尖的非遗——济南面塑!
在不少80后、90后的儿时记忆里,街头那些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小面人,是他们共同的快乐回忆。每个人的家里都曾有过一个用面捏的“孙悟空、”“黑猫警长”、“猪八戒”……90后的小伙梁长乐于5岁那年与面塑结缘,他不曾想过那些爱不释手的“孙悟空”们后来成为他的事业。
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 济南面塑艺术协会理事 梁长乐
面塑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但现在很多人认为面塑只是哄小孩的玩意儿,无法长期保存,没有收藏价值,所以得不到很多人的青睐。
然而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里出土的面人佣和小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再加上近现代的许多面塑爱好者的努力钻研,已然解决了面塑的保存和收藏问题,而且制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细腻传神。可以用“高不过寸,小中见大”八个字来形容。
济南面塑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捏泥人,是一项在山东省流传极广的民间技艺。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用手和简单工具来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其色彩对比鲜明,手法细腻,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对面部特征也会进行适当艺术夸张。
梁长乐说:“我最早接触面塑是在五岁的时候,当时是因为喜欢玩泥巴、橡皮泥,父母就带我去少年宫里学了两个月,那是在九五年的时候我记得是一位老先生教我的,大概有六十岁左右,学面塑的人不是很多,加上我不超过六个人,其中还有两个大人。
两个月后我就要上小学了,父母就没再让我去学,但是也不反对我玩泥巴和橡皮泥,从那之后我就开始自学。因为我不会和面,所以一直用泥巴和橡皮泥来捏我喜欢的东西。一直到03年我上初二的时候父亲给了我一本书,名字叫《面塑》,是面塑大师汤子博先生的儿子汤夙国先生写的,从那之后我才开始真正的用面粉来塑造人物。因为是自学的,配方和捏面中的很多手法还有很多不足,做出来的作品还很稚嫩。就这样一直坚持着我的爱好,从来没有放弃过。”
面塑作品,作品虽好,但面塑易碎难运输的特点,让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略有遗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梁长乐没少花费心思改良配方。“有一次嚼口香糖突然发现,口香糖的韧性特别好,可塑性还高。”他尝试着把口香糖与面和在一起,作品一周后还能保持一定的韧性。
这让梁长乐有了不小的收获,他上网查询资料,了解到保持韧性的秘密是口香糖中的胶基。苦于国内找不到胶基,面塑易碎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终于在一次与妻子去国外度蜜月时,梁长乐发现了苦寻不得的胶基,赶紧买回来后反复试验,调整面塑材料的配方,最终研制出了“柔韧性好、可塑性强、不开裂不褪色”的第三代面塑材料。
2017年年初,梁长乐从上海回到济南,在百花洲创立工作室。2019年下半年,梁长乐拜中国面塑大师董凤岐为师,在其指点下,手艺再次得到提升。几年来,他带过学员,也到学校的传统文化课堂讲过课,依靠面塑作品销售,开始培训课,每月都能有不错收入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宣传面塑文化。
下一步,他希望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济南的元素,创新思路,把作品年轻化、实用化,从而让更多人了解面塑,接受面塑,把传统文化继续传播发扬下去。
好客山东欢迎您,《旅游经济大家谈》节目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特约播出!您也可以在闪电新闻客户端、齐鲁网,以及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各大音频收听平台回听我们的节目。请您持续关注我们每周六中午12点播出的《旅游经济大家谈》节目。
记者:蒋伟
编辑:史静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