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滨州共有53项产品产能、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一位,相较于2021年的37项,短短两年间增长了16项;全球冠军产品更是从4项跃升至15项,增长了近3倍。
纵观这样一份彰显滨州产业之盛、之强、之美的闪亮成绩单,科技创新成为“滨州造”竞逐“第一”的强力支撑。我们看到,53项“冠军产品”涉及的56家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近80%。其中,入选省科技领军企业信息库企业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
科创如活水,涵养百业兴。今天的滨州,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以科技平台赋能产业平台,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含“科”量成就含“金”量
科技创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关键核心技术一旦取得颠覆性突破,便会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京阳科技专攻油系针状焦,实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金毅设备自主研发生产可伸缩式两栖浮箱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列第一;三元生物深耕赤藓糖醇产品,成全球赤藓糖醇行业产能最大、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龙头企业……
深入了解这些“冠军”企业,你会发现,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持续的创新研发。其中,很多都是靠着首创的技术,提升了产品质量、扩展了应用领域,让自己的产品在细分领域迅速占领市场、拔得头筹。
“企业从创建开始,就鼓励员工创新。”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在建表示,公司先后攻克菌种选育、配方优化、发酵控制、结晶提取等多个环节的工艺难题,特别是突破了“如何不结块”的难关。靠着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三元生物形成鲜明的产品竞争优势,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产品出口欧美40多个国家。
从行业分布看,滨州53项冠军产品主要分布于八大产业,可谓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相得益彰。其中,铝产业有2项、纺织产业有6项、化工产业有14项、装备制造产业有11项、新材料产业有8项、粮食及食品加工产业有7项、畜牧水产产业有2项、医养健康产业有3项。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滨州市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建立“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五级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712家,增幅居全省第2位,较2021年实现倍增。
聚焦关键突破,提升技术攻关力。2023年以来,滨州市完成19个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到期验收工作,今年新启动实施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6个。魏桥创业集团铝电解槽核心技术、滨化集团“超高纯电子级氢氟酸关键技术”等先后入选“山东好成果”,作为具有重大突破性技术在全省推广。
含“科”量成就含“金”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激发滨州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创建400余家高能级科创平台,为“冠品”研发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担当,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哪里有内燃动力,哪里就有渤海活塞。专业生产活塞60余年,渤海活塞连续38年稳居国内行业领军地位,跻身国际一流企业,生产品种达1000多个,年产能达3000万件。耀眼的数字背后,是渤海活塞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
“我们在1989年就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现在也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公司还拥有稳定的研发团队,可进行活塞全流程设计、模拟仿真以及实验测试等。”渤海活塞技术中心主任石小明介绍。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2023年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全国共有388家企业入选,我市山东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国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成功“上榜”。
单项冠军企业代表着全球细分行业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制造业的“明珠”,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记者采访发现,在开泰,“抛喷丸装备技术研究室”“机器人研究室”“摩擦磨损研究室”等10多个实验室与生产车间紧密相连,并拥有120余人的技术研发团队,每年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以上。而作为山东省风电产业链“链主”企业之一的国创精密机械,同样高度重视科创平台建设。公司投资近亿元成立研发中心,配备行业内最先进的研发、检测设备,获得了国家CNAS实验室认证。同时,通过研发中心吸引众多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加入,打造了一支世界领先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滨州聚焦产业与科技的结合点,拓展优化“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围绕重点产业链部署技术研发平台,沿链构建功能定位合理、支撑引领示范作用强、功能互补的研发平台体系,为“冠品”研发提供平台支撑。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总量达到424家。渤海活塞、愉悦家纺、魏桥纺织、中裕集团、京博集团等11家“冠品”企业成功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为“冠品”研发注入不竭动力。
全力建设并用足用活高能级创新平台,滨州集聚起各类人才和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打通了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其中作为区域重大科创平台的渤海先研院,持续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生态,已汇聚11类1475项科技资源,聚集科技创新主体251家。
“我们充分发挥先研院科创平台带动效应,围绕企业创新创业需求,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加速创新主体孵化培育。”渤海先研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岳晓彤表示。
精准滴灌优化创新生态,厚植“冠品”发展土壤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志企业“握指成拳”,通过整合资源、再造流程、重塑体系,实现创新“主体、客体、载体”的全面提升。
滨州市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抓实“研发、转化”两个关键,让科创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厚植“冠品”发展土壤,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入选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市。
聚焦生态优化,提升要素集聚力。创新开展“科技服务直通车”活动,聚焦高校院所、特色产业、重点平台,面对面提供“定制化”“套餐式”服务,解决科技创新需求,引导“冠品”企业家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魏桥国科、省科技厅、滨州市三方共同设立6000万元省联合基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指导9家“冠品”企业立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获得资金支持9600余万元,取得了一批打破国外垄断、核心竞争力强、技术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出台《渤海科技创新券使用管理办法》,落实省市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奖补等惠企政策,打造更为有效的政策激励体系。今年,我市462家企业获“小升高”奖补4215万元,省级资金和受益企业数分别增长15%和14.6%。累计为21家“冠品”企业落实各类奖补资金800余万元,4家“冠品”企业获科技成果转化贷款5250万元。
加强合作,汇聚创新合力。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开展常态化产学研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吸引和导入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人才、项目等资源,延伸企业创新辐射效应。面向国内80余所知名高校,根据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涵盖595名高校学者的滨州市产学研合作专家库,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揭榜挂帅”项目补贴10项。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新材料领域专项赛,为10家“冠品”企业发布技术需求23项。
科创千帆竞,潮涌满目新。2024年,滨州聚焦“1+1188”发展格局,坚持“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决战决胜2024”工作主线,全面打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1-6月份,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连续4个月列全省第1位;6月当月完成工业总产值854.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39个百分点,工业利润增长206.1%,均列全省第1位。滨州工业经济“画”出了令人振奋的曲线。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滨州,将紧紧握住科技创新这一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的“金钥匙”,汇聚越来越强的科创“磁能”,全方位支撑滨州“冠品”枝繁叶茂,培育准“第一”茁壮成长,让“滨州造”的“满天星”更加璀璨。
原标题:【持续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53项全球或全国第一的背后”系列报道之三:硬核科创点亮滨州“冠军产品”满天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