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作者| 李东荣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7月28日,论坛举办“数据资产管理与价值释放:从入表到运营”研讨会,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会上发表讲话:
对于数据资产入表,需要进行阶段性的分析。从现有可收集的资料显示,目前数据资产已入表、数据资产化的数量有限,作用还没完全显现,但已展现了一个好的开端。数据作为战略要素,在理论方面的准备还不够充分,相关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这说明数据资产入表虽已有了起步,但仍任重道远,亟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对数据资产入表应重视以下四点。一是数据资产的价值如何发现、交易,在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二是应区分不同的企业和行业来认识和推动数据作用的使用。三是数据的管理方面要尽快明确要求。四是数据质量的及时、持续维护是其入表和资产化的关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
一、数据资产入表的现状
第一,对数据资产入表需要进行阶段性的分析。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数据列入要素后开始,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相应文件,目的是将党中央的决策变成实际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第二,目前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资产化的数量有限,作用未完全显现。其中数据对企业增信方面的作用更多一些,比如在对一些企业进行估值时的价值体现,但数据直接增加资产价值本身的作用还很有限,还需要一些配套的工作跟上。总体上,目前数据资产入表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开端,有待进一步深度挖掘和提高质量。
第三,数据作为战略要素,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准备还不够充分,相关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需要认识到,这是自然的现象,新事物从提出到实施确实存在树立认知且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对数据资产入表的四点认识
第一,关于数据资产的价值如何发现、交易,在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当时金融数据均不对外公开。数据只是内部提供给政府做财经分析。改革开放后商业银行增加了,分别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各行除了解自身外,还需要了解同行的情况,均有金融业结构分析的需要。于是金融数据逐步从内部开放到向社会开放。这说明数据的价值是在使用中发现的,而不是在政策制定中形成的。数据价值不是由政府发现的,是在行业实际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在数据资产入表方面,我认为主要不是靠鼓励企业去解决,当企业在实践中清楚自身的数据价值,自然会产生相应需求。
第二,区分不同的企业,单位和不同的数据性质。每个企业,单位所处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处于数据枢纽、中间环节,其产生数据的规模和价值不同。比如,卫生局、交通局等。铁路公司是企业,掌握全国铁路的数据。此外,从国际经验和国内情况看,有些重要的数据不一定都来自于政府,也有来自行业组织的,比如中国的钢铁行业、汽车行业的内部数据。
要区分不同的数据性质,公共性质和私营性质不同。公共性质属于公权力范围,公共部门的使用要遵循透明、非盈利的原则,如果出于盈利的原则容易产生争议。
第三,数据的管理方面需要做出要求。从一些专家调研的结果看,目前完全免费和适当收费是存在差异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如委托平台等,都需要核算管理成本,总体来看,宜以非盈利为目的。
人类社会进入市场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阶段,数字技术的应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数据作为一种要素资源,一旦在市场上被价值发现与价值形成,由此形成了交易。其价值形成之后就会顺理成章地入表和资产化,为此,应顺应这个趋势对市场实行有序的管理。
数字经济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我国已经迈开了步伐。从国际上来看,各国的需求不同,迫切程度不同,中国的迫切程度相对较高。市场有相应的需求,要因势利导,规范运作,使数据的价值得到合理的发现、合理的评估,最后有序地开展交易和使用。
第四,数据质量的维护是数据入表及资产化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入表之后更需要及时和持续的维护。否则,这些数据就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果数据本身只是昙花一现,入表之后没有延续,没有可比,其作用就不大了。在其现有价值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如何谈数据的增值?所以,这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来源: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2012年9月16日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曹睿潼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