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400位上医人为何集体西迁重庆?

68年前,400位上医人为何集体西迁重庆?
2023年12月18日 19:40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医学界

撰文丨游苏宁

▲《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重庆医科大学编写的《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真实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68年前,一封从重庆发往上海第一医学院(简称“上医”)的50余字电报和一份中央发出的01731号加急电,拉开了上医“西迁”、重庆医学院(简称“重医”)筹建的大幕。

本书记载了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当时全国最顶尖的上医400余位前辈西迁重庆,白手起家创建重医的艰苦奋斗史。通过重医的发展历程和上医西迁前辈无悔付出的史实,折射出白衣天使们的家国情怀和济世仁心。它不仅是一部重医的成长史,更是医学大家们的爱国奋斗史。

编者通过纪实的手法,借助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当年群星闪耀的医界,泰斗级医学前辈放弃东方巴黎的优渥条件、投身西部医学教育和医疗救治的珍贵场景,为读者展现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格局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历史。在当年溯江而上的大医群体中,不乏举家向西者、扶老携幼者、夫唱妇随者、师生同行者,正是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真心付出,使得重医与上医结下了同气连枝、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他们的故事,如星辰大海般地为后来者践行“何为医者、如何为医”的理念给出了最佳答卷。正如本书的序中所言:时代江河浩荡,“西迁精神”永存。

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铭刻在那里。他们是拓荒者、奋斗者、前行者,他们是西迁人。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踏下第一个脚印,在荒芜的田园里播下第一粒种子,在无边的黑夜里点燃第一支火把。无论回溯还是展望,我们都无法绕过那一群人,他们如丰碑般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抚今追昔,尽管六十余载光阴如白驹过隙,但“西迁精神”仍在巴渝大地上弘扬,先辈的奋斗之歌仍在华夏大地上传唱。

弦歌西进的大医群体

通过阅读本书可知,重医是一所因西迁而生的学校。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改变西南地区医药卫生落后状况的号召,400余名上医职工或舍妻别子、或举家西迁。大家带上行囊和锅碗瓢盆从上海启程,经过7天7夜的航行,溯江而上到达重庆。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更为残酷。原来许多名家大医在上海住着3层楼的联排别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到了重庆,家徒四壁,一开始都睡在地上。尽管如此,许多人默默地将“奉献”内化于心,将其成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们用爱党爱国的无限忠诚、扎根西部的毕生奉献,为重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业,为西部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共同书写了伟大的“西迁精神”。

刘海旺发回上海的第一封电报刘海旺发回上海的第一封电报

在最初的计划中,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上医全体迁往重庆。但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上医创始人颜福庆和上医党委书记兼院长陈同生等人认为,上医整体西迁,不仅会失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也将失去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附属医院的重要支撑。习惯仰望星空的人总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为明确迁院与建分院的利弊,年逾古稀的颜福庆等辗转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最终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母鸡下蛋”方案:即上医留在上海继续发展,同时担负起筹建重医的具体任务。

研究重庆医学院建校问题的会议记录
研究重庆医学院建校问题的会议记录研究重庆医学院建校问题的会议记录

由于原方案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要想中央收回成命难于登天。为此,陈同生亲赴北京面呈周恩来总理,坦言整体搬迁无异于“杀鸡取卵”,建分院的方案最终获得批准。由上医和重庆共同成立重庆医学院建院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上医创始人颜福庆任主任。颜老随后亲赴重庆勘定建院校址,研究规划设计事宜。

颜福庆颜福庆

颜福庆(1882-1970),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先驱,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国家一级教授。190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是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的亚洲人。先后创办湘雅医学院、中华医学会,并担任湘雅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1927年参与创办上海医学院并任首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

1957年,钱惪被任命为重庆医学院副院长,他动员王鸣岐、李宗明等一大批功成名就的医学骨干义无反顾西迁重庆,为重医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从此,一曲教育救国的“西迁”壮歌全面奏响,400余名上医人开启了建设重医、推动祖国西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征程。

1955年11月5日,中央批准“分迁”方案的加急电1955年11月5日,中央批准“分迁”方案的加急电

胸怀家国的使命担当

一部西迁史,无疑是一部拓荒史,更是一部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史。回首来路,上医的博学鸿儒们热切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昂首西行,投身西部艰苦创业,在爱国奋斗的实践中孕育出崇高伟大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是知识分子群体爱国奋斗的时代坐标,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956年,时任中央副主席朱德题写的校名1956年,时任中央副主席朱德题写的校名

2021年9月,“西迁精神”成为首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迁前辈们从岁月长河中走来,又向历史更深处走去。无数先辈们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念,舍小家为大家,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义无反顾地踏上西迁援建的征程。在艰难岁月里,理想如同埋于灰烬之下的火星,虽然微弱却从未熄灭,一旦春风再起,便燃起熊熊火焰。他们用实际行动,使理想的曙光在这个贫瘠之地渐渐明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筚路蓝缕的西迁征程中,涌现出钱惪、左景鉴、石美森、李宗明等一大批优秀拓荒者,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历经时间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这些华夏大地的医学翘楚,无怨无悔、扎根重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为重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他们用敬业奉献的一生诠释了一代杏林大家的卓越风范,他们的从医历程,完美体现了老一辈西迁人“奉献、拼搏、创新、进取”的精神。

1955年《文汇报》关于上海医学院迁往重庆的报道1955年《文汇报》关于上海医学院迁往重庆的报道

从西迁前辈的身上,我们体会到“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行同向”的爱国之志,感受到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责任担当,深悟到“为人民除病去痛”的医者使命。他们爱国奉献、忠诚担当、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职业精神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本书让我们得以走进西迁的大医群体,通过诠释创建重医的艰辛往事,使读者体会到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感悟跨越时空却永不褪色的“西迁精神”。

泽被巴渝的杏林楷模

据史料记载,自成立之初,上医便是国内医学院中的翘楚;到1956年,上医已拥有16位一级教授,仅次于北京大学。上医向重医派遣的400余位人员中,功成名就的医学翘楚就有30多位,还有一大批已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西迁重庆,远植巴山渝水,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创业史。

开学典礼会场开学典礼会场

真正的导师,是率先垂范;真正的医者,是仁心大爱。上医当时的副院长、著名传染病学家钱惪被委任为重医首任副院长,时年52岁的钱惪毫不含糊地一口答应。钱惪将他对重医人的希望凝结成校训,在继承上医“正谊明道”校训的基础上,为重医提出了“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八字校训。正是在钱惪的影响和动员下,上医一大批教师义无反顾地向西而行。时任上医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外科学家左景鉴教授,受命筹建重医附一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上医儿科医院副院长石美森调任重医儿科系主任,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重医附一院和儿童医院等陆续建立起来,他们不仅是重医的创校功臣,也是西部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

建院初期的重医附属儿科医院病房大楼

建院初期的重医附属第一医院

书中,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俯拾皆是:李宗明教授曾回忆,钱惪找到他问:“你去不去重庆?”李宗明想也没有想就回答:“你要我去我就去。”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让‘西迁精神’薪火相传”正是编辑此书的初心,作为一部纪实传记类作品,本书真实记录了26位创校前辈西迁的奋斗故事,他们见证了平地起高楼,亲手将荒原建设成家园。

作为毕生服务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编辑,晚辈与其中消化名家李宗明、寄生虫学家刘约翰、传染病学家张定凤等多位大家有过交集。其中笔者与张定凤接触最多,他曾一年内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6篇文章,并一手创办了《中华肝脏病杂志》。回顾他们开拓创业的奋斗历程,重温他们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我们不仅亲身感受到前辈们品格的高尚,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西迁精神”的伟大。

共挽鹿车的医学巨擘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历史我们心存敬畏,对于前辈我们满怀敬仰。在本书收录的26位创校前辈中,有一对同时入选的伉俪,他们为了建设重医,舍弃魔都优渥的生活,举家迁往巴渝的偏远之地,他们就是儿科学大家石美森和妇产科巨擘凌萝达。

50年代,凌萝达和石美森

石美森作为中国小儿传染病专家,时任上医儿童医院副院长,首批前往重庆,出任重医儿童医院首任院长,他心系重庆,呕心沥血;以兴院为基,以育人为本。他坦言:架上柴,还要做那点燃篝火之人。在讲营养课时,不惜将自己患有佝偻病的儿子带进教室为学生示范。正是源于他秉持医者仁心、建功重医、泽被巴渝的坚定信念,使得重医儿科医院后来居上,声名远播。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在“文革”中不甘忍受非人般的折磨,在年逾不惑的美好年华自赴黄泉。凌萝达是我国产科领域的泰斗,她毕生皓首穷经做学问。在国内率先提出头位难产学说及头位分娩评分法,通过及时发现头位难产,改善母婴预后,随后她又以极高的热情在全国大力推广自己独创的学说。她永远把医疗工作放在首位,十月怀胎之际仍然上台专注地为产科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在百岁从医生涯中救治无数患者,并在年逾期颐的高寿后羽化西去。这对比翼双飞的伴侣用赤诚镌刻初心,用热血践行使命,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无怨无悔地扎根在西南大地,将自己的一生和儿孙都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

凌萝达初到重庆时,一家人合影

他们的长子石应康子承父业,成为我国胸外科的一代天骄,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和华西医院院长。女儿石应珊考取凌萝达的研究生,继承了母亲未竟的事业,并创建了“中国儿童医疗之家”网站。

掩卷遐思,西迁,在时代长河里,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群体记忆中,是一首澎湃激昂的赞歌。老一辈西迁人用爱国奋斗的实践熔铸而成的“西迁精神”,不仅是引导我们拼搏奉献的精神动力,更是激励全社会在新时代中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磅礴伟力。

点击放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放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放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放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放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放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游苏宁

  • 1985年从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加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30余年。

  • 曾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韬奋出版奖”,200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 出版有《编辑哲思与践行》《经典伴书香》《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生命的奇迹:游苏宁医学书评》《生命的智慧:游苏宁科学书评》《敬畏生命:科学与人文之初心》《呵护生命:科技与医药之使命》等著作。

来源:老游评书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重庆市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22 艾罗能源 688717 --
  • 12-20 达利凯普 301566 --
  • 12-19 辰奕智能 301578 48.94
  • 12-18 莱赛激光 871263 7.28
  • 12-18 鼎龙科技 603004 16.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