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行业深度报告:天地一体无限沟通

卫星通信行业深度报告:天地一体无限沟通
2019年12月27日 20:2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未来智库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1. 卫星通信是卫星产业重要的价值环节

1.1 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中的转发器作为中继站,通过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 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划分为空间段和地面段。其中卫星空间段是整个通信系统的核心 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空间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以及对卫星进行跟踪、遥测及指令的地面测控和 监测系统;卫星地面段则以用户主站为主体,包括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与用户主站连接的“陆地链 路”以及用户主站与“陆地链路”相匹配的接口。

卫星通信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地面通信的有效补充。地面通信依赖于地面基站的铺设,即便当 前基站覆盖率很高,但是依然存在较多基站无法覆盖或者经济性价比较低的应用场景。例如海洋航 行,飞机航空,以及地面上的一些偏远山区等等。卫星通信通过太空中的中继站进行转发,可以极 大的解决地面基站覆盖的难题,能够解决某些细分应用场景的刚性需求。

从军用走向民用,从高轨走向低轨,卫星通信发展轨迹清晰。美国军方最早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主要为了满足海军的通信需求,随后租借给民间组织进行海上通信急救服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民间组织开始逐步发射自己的民用同步轨道卫星,正式拉开了卫星商用化序幕。然而由于同步轨道 卫星距离地球表面较远、传输信号较弱,一方面通话质量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对终端要求更高,也 造成了高昂成本。为了改进前代同步卫星的缺陷,开始有公司提出中低轨道的卫星星座计划,其中代表就是“铱星”与“全球星”。通过数十颗中低轨道卫星的联网组成星座,对全球范围进行覆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熟,卫星互联网逐步进入大家视野。各大公司提出了 巨型星座计划来完成对全球互联网的覆盖与支持,卫星星座的规模从数十颗提升到了百千颗甚至上万颗,并且将卫星的运行轨道从同步轨道降低至 300KM,其中代表是 “OneWeb”计划与 “Starlink”计划。

1.2 商业航天产业链自上而下清晰

商业航天产业链成熟,卫星通信是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卫星制造是行业的最上游,具有卫星物权的企业向卫星整星的设计制造厂商提出要求,由其向卫星 零部件厂商采购,然后进行生产,最后交付完整的卫星产品。完整的卫星产品通过火箭搭载,由发 射服务厂商将卫星运送至预定的轨道运行。

卫星运营和地面设备制造环节是产业链的中游。地面设备包括对卫星进行跟踪、遥测及指令的地面 测控和监测系统以及用户终端。卫星运营企业需要对在轨卫星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地面空间段设备 进行日常维护,为下游行业客户提供各类型的卫星服务。在产业链中的角色类似于电信运营商。

商业航天的下游主要分为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类别。卫星通信是其中重要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 卫星通话、卫星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

卫星运营服务业占据产业链的绝大多数产值。根据第三方 SIA 统计,卫星产业的市场规模从 2007 年 1229 亿美元到 2018 年 2774 亿美元,复合增速 7.68%。2018 年整个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 到 3600 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链占比约 77%,高达 2774 亿美元,其他非卫星的航天产业占比 23%。在卫星产业中,卫星运营服务业规模达到 1265 亿美元,占比 35.14%。细拆应用场景后可 以发现,卫星广播电视目前行业产值空间最大。

2. 卫星广播电视应用成熟,高清节目上星持续驱动行业增长

卫星电视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将数字编码压缩的电视信号,进行远距离传输的一种广播电视形式。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数字电视信号传送到有线电视前端,再由有线电视台转换成模拟电视传 送到用户家中。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卫星天线(锅)直接接受数字电视信号。

用户向运营商租用卫星转发器,实现广播电视内容的转发。为了实现电视节目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 的播放,目前全球各大电视台租用同步轨道卫星的转发器成为主流。各大广播电台也成为卫星通信 产业的重要下游应用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电视节目上星成为卫星通信行业增长的驱动因素。除此 之外,为了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防止电视节目主信号源突发状况导致信号传输中断,卫 星开始承担起高清节目备份的任务。例如我国广电总局于 2016 年决定上星高清节目使用中星 9 号 作为电视节目储存备份。

根据Euroconsult的2017 年预估调查,预计到2020年,全球固定卫星转发器的出租容量将由2012 年的 268GHz 增长到 2020 年的 703.8GHz,复合增速 12.83%,预计增量中的主体还是由卫星电 视的需求驱动。

高清节目上星率有望持续提升。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电视图像质量,图像 清晰度逐渐从标清向高清、超高清(4K)、甚至 8K 发展。目前高清节目基本成为行业主流。然而 由于各省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差异等原因,各地方卫视高清节目上星普及速度也有所差异。目前全 国已有 23 个卫视高清节目完成上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绝大多数地区预计在今明年内 将完成全国的高清卫视覆盖,很快我国将迈入全国高清卫视时代。

4K/8K 等超高清节目上星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量。当前视频节目从高清走向 4K/8K 已经成为行业 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上星节目分辨率主要仍为高清 HD,即 1280x720 像素,随着我国上 星节目逐步迈入 4K 和 8K 时代,单帧画面的数据量也将随即提升 10 倍和 36 倍,即使压缩技术的 发展,数据转发量也将提升数倍,将极大提振市场空间。

部分环节国产化率低,制约超高清视频产业链发展。从产业链的角度划分,超高清视频行业可以划 分为上游超高清视频的生产设备,中游网络传输设备和终端呈现设备。中游无论是卫星制造发射运 营服务还是光纤铺设覆盖率,我国都处于国际领先位置;下游终端呈现设备,截止到 2018 年,我 国基本已经完成 4K 电视的普及, 4K 电视机渗透率已超 70%,已经具备 4K 高清节目普及的硬件 基础。而上游超高清视频生产设备国产化率低,是产业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当前超高清生产设备供应商以索尼、松下、BMD 及 JVC 等企业为主,以超高清节目制作转播车为例,一辆车售价约为 3000 万元,一天的租金约 15 万元,高昂的设备租金导致国内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匮乏。

政策催熟产业链,超高清节目上星有望加快。日本在超高清视频发展处于领先位置,据报道日本 NHK 电视台已于 2018 年 12 月推出了首个 8K 节目,预计将于 2020 年东京奥运会之际落实应用 8K 节目。而 2018 年 10 月,央视总台才开播国内首个上星超高清电视频道 CCTV-4K。2019 年 3 月,国家工信部、广电总局等部门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提出 “4K 先行、兼顾 8K”, 2021 年具备每天 100 小时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到 2022 年 4K 全面普及、 超高清用户 2 亿、产业规模达 4 万亿元。据报道,央视总台的计划,未来三年内将投入 80 多亿元, 继续对频道进行 4K 技术改造,提升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我们认为,伴随产业链的成熟,超高清 节目也将陆续上星,将给行业增长增添新动能。

3 卫星移动通信打破垄断,国产化替代加速正在进行 时

3.1 卫星移动通信的诞生从铱星系统讲起

卫星移动通信商业化始于铱星系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冷战结束,全球化经济成为主流, 通信网络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由于当时地面微波基站覆盖密度不够,当时的通信巨头摩托罗拉 公司提出在太空部署低轨通信卫星,即铱星系统。整个系统部署耗时 13 年,部署成本约 60 亿美 金。由于技术过于超前,用户体验较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后续还需承担高昂的运营维护费 用,该系统在运营 9 个月后宣布破产。经过一系列整合,2009 年铱星系统重新开始投入运营,并 登陆资本市场。

卫星移动通信全球有多种系统可选,但均难言自主可控。除铱星系统以外,全球范围内还有其他几 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供选择。目前几类主流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国际组织或区域性公司发起, 基本上能够为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活动服务。然而无论是卫星所有权还是卫星制造企业基本 上均由海外公司垄断。

3.2 天通一号实现国产化替代,有望加速行业渗透

天通一号放号,拉开正式商用化序幕。2016 年 8 月 6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 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 01 星。2018 年 5 月,中国电信发布天通一号专用号段“1740”, 并在青海省正式商用。随后,天翼电信终端公司以及中国电信黑龙江、福建、湖北、广东、陕西等 省份陆续发布天通一号的手机、车载终端招标公告,正式拉开了我国卫星移动通信商业化序幕。

自主可控意义重大,从中国走向全球,行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天通一号 01 星系中国卫通所属,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地面业务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负责运营,是我国首颗完全自主可控用于移 动通信的商用卫星。天通一号 01 星可容纳 200 万用户,当前仅开通了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海域的 通信服务运营,2020 年底三颗天通卫星将陆续全部升空,可容纳 800-100 万用户,后续将实现一 带一路国家地区信号的全覆盖。据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数高达 44 亿,行业空间有望进一 步扩大。

资费具备一定优势,终端成本需依赖规模效应。天通一号使用资费约 1.3-1.6 元/分钟,较其他几种 主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然而从终端的角度来看,此前中国电信 10 万台天通 手机招标项目中,5 万台多模手机标段由大唐永盛、中兴物联、海格通信中标,报价分别为 3300 元、3900 元、4500 元。对比京东、淘宝海事卫星移动电话约 4000 元左右的价格,并无显著的成 本优势。随着未来天通手机的放量成本得以有效摊薄,终端产业链有望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4 卫星互联网打开产业应用春天,运营环节有望充分 受益

4.1 低轨小型化趋势与规模制造技术大幅降低行业进入门槛

卫星互联网使用高通量卫星,以实现高带宽低时延宽带覆盖。当前国际主流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为 了避免信号的雨衰效应,主要使用 S 和 L 长波进行业务通信,并且多使用地球同步轨道。这样的 通信系统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即可用带宽较少,时延较高。因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除了通话以 外,移动互联网应用寥寥。为了实现卫星互联网达到与地面移动通信上网一样的功能,近年来提出 了天基互联网计划,即由数百上千颗低轨道高通量微小卫星来组成覆盖全球的卫星星座,实现高带 宽低时延的宽带覆盖。例如 Starlink 计划可以提供最高容量达每用户 1Gbps 的宽带服务,可以将 延时控制在 25ms 到 35ms 之间。

目标客户下沉,应用范围无死角成为卫星互联网的商业价值。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有近 40 亿 人享受不到高质量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截止 2018 年底,我国非网民有近 5 亿人。相较地面通信和 传统中高轨道卫星,中低轨道的微小卫星具有覆盖广、低时延、高可靠特点,有望推进互联网应用 目标客户进一步下沉,以及在其他细分场景下应用,因此具备极高的商业价值。

低轨小型化趋势与规模制造技术大幅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卫星通信行业最大的成本来自于产业链 上游的“卫星制造”与“火箭制造”环节。我们认为低轨小型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与规模制造技术两 个方面将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 低轨小型卫星具备成本优势:卫星按照“湿质量(自身质量+燃料质量)”划分为大卫星、小 卫星、微小卫星、纳卫星和皮卫星。相比大卫星小卫星在研制周期、研制成本、发射成本方 面具备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近年来可回收火箭技术快速发展,也为行业商用化提供了有 利的支持。

➢ 规模制造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早期高轨同步轨道卫星大多采用“定制”的研发模式,每颗卫 星负载模块多,体积大,研发与发射成本都很高,且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低轨星座中的 微小型卫星,体积较小,功能更加专一并且标准化程度更高,因此成千上万颗小卫星大规模 生产成为可能。OneWeb 与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合作,世界首次使用流水线生产微小卫星, 其卫星仅有行李箱大小,重量低于 150kg。OneWeb 公司投资 8500 万美元在佛罗里达州建 立新型卫星制造厂,工厂占地 14 亩,产能达到每天生产 4 颗卫星,不仅为 OneWeb 自己制 造,还打算承接来自其他运营商或客户的小卫星制造业务。

4.2 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已经打响

天基互联网星座部署竞争激烈,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已经打响。由于频道与轨道资源有限,根据国 际电联的规定,频谱与轨道归属采用“先到先得”原则。当前全球主流互联网巨头与新兴创业公司 在天基互联网领域展开布局,在低轨高通量卫星最为适用的 Ka、Ku 频谱与太空物理空间资源展开 激烈竞争。

➢ Google 早期就投入了 O3b 中轨道卫星星座的建设,现已投入商用

➢ SpaceX 发布“星链计划(Starlink)”

➢ 软银领投的 OneWeb 也发布了自己的“星座互联网计划(Constellation)”

➢ Facebook 推出“Athena 星座”

➢ 亚马逊成立蓝色起源火箭发射公司,推出“Kuiper 项目”

➢ 加拿大 Telesat 联合蓝色起源进入天基互联网领域

国内航天商业化程度逐步提升,产业链各环节民营企业参与度提升,众多民营公司参与卫星产业链 之中。我国低轨天基互联网项目已全面启动。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先后推出“虹云工程”、 “行云工程”和“鸿雁星座”。其中“鸿雁”和“虹云”均已于 2018 年 12 月发射首颗试验星, 与国外进度相比基本位于同一起跑线。除此之外,众多民营企业也逐步参与到卫星产业链各环节之 中,例如卫星设计制造的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火箭研发的翎客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蓝 箭航天。这些民营公司都已经完成了数轮融资,将在商业化政策推动下持续发展。

4.3 牌照壁垒高,运营商有望充分受益行业发展

我国独特的牌照经营制度使得行业商业化运营壁垒较高。通信业与政治经济活动安全密切相关,在 我国属于高度管制的行业,需获得工信部牌照才可以展开商业经营活动。卫星通信行业也不例外,目前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牌照国内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第二类卫星 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的牌照国内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有获得相 应资质。目前中国卫通运营 “中星”系列卫星与“亚太”系列卫星,中国电信运营 “天通一号”卫星,中信数字媒体运营亚洲卫星公司发射的“亚星”系列卫星。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 卫星运营资质依旧趋严,卫星增量业务将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持有运营牌照的企业。

初创企业与运营商合作或成主要商业模式,卫星运营商有望充分受益产业链加速成熟红利。我们 认为在中国卫星初创企业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牌照,独立经营难度较大,与拥有经营许可的运营商合 作或成为合理的商业模式。当前仍处于卫星通信商业化早期,具体的商业模式仍需探索。伴随产业 链逐步成熟,我们认为卫星运营赛道壁垒较高,是受益确定性最高的环节。鉴于卫星通信行业具备 显著的规模效应,边际成本逐步递减,我们认为早期跑马圈地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会更具有竞争力。

5 相关公司介绍

5.1 中国卫通

中国卫通成立于 2001 年 11 月 27 日,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核心 专业子公司,具有国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我国唯一拥有通信 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被列为国家一类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

公司盈利能力稳定,营业收入逐年增加。2016 年后营收增速加快,在 2017 年达到 5.85%。近三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在 4 亿元左右波动,毛利率为 43%-46%。卫星空间段运营是公司毛利的主要构 成。2016-2017 年,毛利率增长主要因为卫星带宽使用量增加带来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和卫星通信大 厦房屋出租带来其他业务收入增加。

公司主业为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主要应用于卫星通信广播。2009 年,公司有关基础 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卫通主体及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并入航天科技。通过投资、建设和运 营通信广播卫星及配套地面测控和监测系统,公司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 服务,已构建完整的卫星空间段运营体系,汇集东方卫星、中广卫、鑫诺卫星、直播星公司、亚太 卫星等我国在卫星空间段运营领域的核心力量。

细分产品服务,垂直应用场景广泛。公司业务按照客户和用途不同,具体分为卫星广播电视、卫星 通信、应急保障、应用和定制服务五项业务,已在不同垂直应用场景中取得成果:

1)卫星广播电视业务:为境内 327 套电视节目及 324 套广播节目和境外近 300 套卫星电视节目 提供传输保障,为我国边远地区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传输服务,覆盖范围超过 1.35 亿户。

2)卫星通信业务: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空间段链路,实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境内外 运营商在境外偏远山区、边疆地区的通信接入;为政府部门和行业用户提供专属服务,扩展金融、 交通、石油等领域的通信能力,将其延伸到陆地、岛屿、海洋等偏远的、光缆难以铺设的地域。

3)应急保障业务:为党政活动及国家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卫星通信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服务。曾在党的十九大、建国 60 周年大庆、嫦娥探月工程、北京奥运等党政重大活动,及利比亚撤侨、 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

建设完善的监测网络,拥有全面的频段资源。1)卫星监测网络:公司运营管理 16 颗在轨民商用 通信广播卫星,在北京西北旺、北京沙河、香港大埔设立测控中心,在河北怀来、新疆喀什、海南 海口等地建立业务运行监测网络,测控在轨卫星的运行状态,并实时监测信号传输的质量。2)转 发器频段资源:公司的转发器频段资源涵盖 C 频段、Ku 频段以及 Ka 频段等,其中 C 频段、Ku 频 段的卫星转发器资源达到 540 余个,Ka 频段的点波束达到 26 个,卫星通信广播信号覆盖包括中 国全境、澳大利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5.2 华力创通

北京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1 年 6 月 1 日,具备完整的国防军工准入资质和北斗用 户终端研发和分理服务资质,是高新技术和“双软”认证企业。2018 年,公司获得国内首批天通 卫星移动终端入网牌照,是首批军工体系四证齐全企业。

营收保持稳定,2019年同比增速大幅上涨。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为6.79亿元,CARG为18.94%, 归母净利润为 1.18 亿元,CARG 为 45.2%。2019 年一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 CARG 分别达到 96.62%、214.43%。

公司主业包括卫星应用、仿真测试和雷达信号处理三大块。卫星应用业务包括卫星导航和卫星移动 通信,以北斗导航类产品和天通移动卫星通信类产品为依托,是最大的收入来源。在仿真测试领域, 公司产品包括标准化产品、总线测试综合平台和系统仿真测试集成平台。在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公 司从事于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仿真测试、电子对抗仿真测试技术,包括测试仪器和装备类产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国家名片,进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时代。公司预计在 2020 年建成北斗全球 系统,包括 35 颗北斗三号星。北斗三号具备全球定位与授时、国内长报文全球短报文、抗干扰抗 多径、全球搜救服务和星基增强能力,紧跟型号研制,预计 2020 年前后实现量产。得益于产业化 进程的加快,北斗系统已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如为北京市公务车辆信息化管理提供车载终端设备、 支持国家远洋工程作业、参与中欧班列集装箱管理和四川绵阳电力铁搭监测等。

5.3 海格通信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无线通信与北斗导航装备的研制商、电子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 提供商,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自 2003 年起连续入 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

军品业绩大幅上扬,增厚公司后期利润。2018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7 亿元,同比增长21.41%, 归母净利润 4.3 亿元,同比增长 46.68%;实现新签合同 480,334 万元,同比增长 16.26%,其中 军品新签合同 21.52 亿元,同比增长 51.26%。

公司主业覆盖无线通信、北斗导航、航空航天、软件与信息服务四大块。2017 年,公司收购高新 技术飞机零部件制造企业驰达飞机,拓展航空航天板块业务。目前,无线通信和北斗导航是重点发 展领域。1)无线通信领域:通信频段涵盖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频段,产品应用范 围涵盖手持、背负和各种机动平台,是全频段覆盖的无线通信设备提供商。2)导航定位领域:产 品覆盖卫星导航芯片、天线模块、整机、应用系统等,形成“芯片—模块-终端-系统”的全产业 链布局。

公司长于研发,卫通业务优势显著。公司将无线通信和卫星导航领域的优势顺利迁移至卫通领域, 研制出基于“天通一号”系统核心器件自主可控的民用通讯终端,并中标中国电信天通多模终端集 采。此次中标是公司卫通业务竞争实力的最好体现,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5.4 亚太卫星

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于 1992 年成立,是亚太地区的地区卫星运营商,提供一站式的卫星转发器 服务以及广播、卫星通信、电信港、数据中心服务。公司同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及纽约证 券交易所上市,控股股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市场压力显著,公司保持盈利能力。2018 年,虽然转发器市场总体供过于求,价格下行压力显著, 且市场竞争加剧,公司营收仍然保持增长趋势。2018年,公司营收为12.38亿港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为为 5.07 亿港元,同比增长 0.49%;毛利润小幅下跌至 59.47%。

公司主业是提供卫星通讯系统的维护、操作及租赁服务。公司目前操作五颗在轨卫星,包括亚太 6 号、亚太 7 号、亚太 9 号、亚太 5C 以及亚太 6C 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 138 度、134 度、76.5 度 及 142 度地球同步轨道位置。覆盖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国等地区的约占世界 75%的人口。

亚太 5C 和亚太 6C 卫星先后发射,亚太 6D 计划发射,共同保证未来收入可持续性。

1)亚太 5C 拓展覆盖能力。2018 年 9 月 10 日,亚太 5C 卫星由 Space X 猎鹰 9 型火箭成功发 射,公司持有约 57%的权益。该卫星基于 Space System Loral 公司的 FS-1300 平台,搭载 28 个 C 频段,35 个 Ku 频段╱Ka 频段载荷,有七个传统宽波束及一个区域高通量波束。卫星的覆盖能 力得到扩展,尤其是在东南亚的高通量卫星载荷,将为该地区提供更高效的通信服务。

2)亚太 6C 进入商用。2018 年 5 月 4 日,亚太 6C 卫星由长征 3B/E 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 基于我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东方红 4 号平台,搭载 26 个 C 频段转发器及 19 个 Ku 频段╱Ka 频段 转发器。2018 年 7 月 1 日,正式进入商业运营。

3)亚太 6D 计划于 2019 年出厂交付。公司在我国境内设立联营公司亚太星通,投资建设亚太 6D 高通量卫星,为亚太地区和中国高速增长的移动业务提供服务。

5.5 银河航天

银河航天成立于 2016 年,核心团队由来自互联网、航天等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致力于通过敏捷 开发、快速迭代模式,规模化研制低成本、高性能小卫星,打造全球领先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星座, 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地融合 5G 通信网络,为全球用户提供经济实用、快捷方便 5G 网络服务

单年内获 3 次 A 轮融资,估值超 35 亿。银河航天在 2018 年一年内完成 A 轮三次融资,估值超过 35 亿元,同时期同行业内其他企业估值普遍在 10 亿元以内。银河航天 A 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顺 为资本(雷军)、晨兴资本、IDG 资本、高榕资本、源码资本、君联资本。其中,顺为资本创始合 伙人董事长雷军曾在 2018 年 12 月中旬探访银河航天,深度探讨了银河航天的商业模式。

自主研发生产卫星,完善全产业链建立星座。银河航天计划:由近千颗通信卫星在 500-1200km 的 轨道组成低轨宽带通信星座,与近百座分布全球的卫星地面站,组成覆盖全球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并且将全程自主研发小卫星,并进行规模化生产。2018 年 10 月银河航天自研的试验载荷“玉泉一 号”已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续“银河 Galaxy”星座首颗 5G 试验卫星“银河一号” 将于 2019 年下半年发射。

5.6 Sky Perfect JSAT

Sky Perfect JSAT 是亚洲最大的卫星通信运营商,现有 17 颗卫星在空运营,拥有日本最大的多频 道卫星电视平台。

5.7 铱星通讯

铱星通讯最早为摩托罗拉集团子公司,破产后进行资产重组,于 2009 年重新在美股上市。铱星通 讯从 2017 年到 2018 年通过 8 次发射,将”Iridium NEXT”二代星座发射组网成功。现在铱星星座 由 66 颗低轨卫星 9 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依旧在轨运行的低轨道卫星通讯星 座。

5.8 OneWeb

OneWeb 由前 O3b 创始人 Greg Wyler 成立于 2012 年,是世界首个低轨全球卫星通信公司。公司 计划组建 OneWeb 低轨道互联网卫星星座,星座第一阶段计划布置 720 颗卫星,第二阶段计划布置 1280 颗卫星,致力于提供全球覆盖的高速互联网服务。公司预计于 2020 年提供初步服务,2021 年提供全球服务。

……

6 投资建议与相关标的

我们看好卫星通信产业链的在我国长期发展机遇,建议关注卡位赛道优势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中 国卫通(601698,未评级),具备自主可控能力的卫星通信终端设备制造商华力创通(300045,未评 级)和海格通信(002465,未评级),港股卫星通信运营的稀缺标的亚太卫星(01045,未评级)。

(报告来源:东方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卫星通信 通信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7 特宝生物 688278 --
  • 01-06 京沪高铁 601816 --
  • 01-02 和远气体 002971 10.82
  • 01-02 奥普家居 603551 --
  • 01-02 万德斯 688178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