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蚂蚁金服官微
文 | charliehua @华盛前哨
1月14日收盘后,市场传来一个“劲爆”的消息:根据腾讯新闻《一线》独家获悉,蚂蚁金服计划A+H两地同时上市,其上市团队已于近日开始在港接触部分机构投资人。
不仅如此,消息中指出中金以及瑞信实际为蚂蚁金服提供上市前期的服务有一段时间了,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蚂蚁金服赴港上市的消息传开以后,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而蚂蚁金服也对此在官方微博上做出回应。蚂蚁金服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每次都有热心的朋友帮我们做计划。但是,这个真没有。”
不过这个回应并不能完全将蚂蚁金服赴港上市的可能性消除,毕竟在2019年港股最重磅的上市项目阿里巴巴正式登陆前,阿里巴巴官方以及港交所都未给出正面回应。
而在2019年阿里巴巴的香港二次上市发行价为176港元,到了2020年1月份其股价一路强势上涨至最高227港元,每个中签的投资者收益最大高达5100港元!
鉴于进入2020年港股打新市场仍然火热,时尚连锁餐厅九毛九上市首日就一度涨超45%,新股投资者对于蚂蚁金服自然也是有着极强的好奇心。
虽然目前蚂蚁金服还没有公开披露的招股书资料,但笔者通过搜集阿里巴巴财报、券商资料,为大家揭开这个中国金融科技巨头的神秘面纱。
估值超万亿,坐拥全金融牌照
蚂蚁金服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最初为解决淘宝交易平台的信用问题,公司于2014 年10月正式成立,借助阿里的生态体系得到迅速发展,根据蚂蚁金服最新一轮融资数据,估值已达到1500亿美元,超过10300亿元人民币。
蚂蚁金服目前是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
2018年之前,阿里巴巴集团因支付牌照法律限制而未持有蚂蚁金服股权,公司由阿里巴巴创始人团队控股,以分利润协议的形式每年分得蚂蚁金服 37.5%的税前利润。
2018年,阿里巴巴入股其33%的股份,上述分利润协议继而终止,阿里巴巴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蚂蚁金服收益,列示在其他收入中。
蚂蚁金服目前拥有国内最全的金融牌照,除了传统的银行、基金、保险、基金牌照外,还有传统金融机构没有的第三方支付、众筹、征信牌照,为蚂蚁金服的金融帝国布局扫清了制度障碍。
同时,蚂蚁金服几乎覆盖了线上线下生活消费和金融理财的所有场景。
生活消费如网上购物线下零售支付、日常缴费、转账汇款、游戏、餐饮、校园服务、交通与医疗、政务服务、公益等;金融理财场景如基金、保险、信贷、证券等。截至2019年上半年,支付宝国内年度活跃用户约为9亿,全世界范围内支付宝和本地钱包的用户约12亿人。
当前蚂蚁金服的收入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以风控模型、数据洞察为模式的技术平台服务;以芝麻信用授权、支付分成为模式的支付连接;以及以余额宝、花呗、借呗为基础的金融服务。
2017年支付连接是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技术服务是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东吴证券预计2021年蚂蚁金服技术服务占比将达到65%,成为公司营收支柱,而金融服务占比下降到6%。
所以就公司自身的定位而言,科技服务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9财年,阿里巴巴集团来自蚂蚁金服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收入为人民币 5.17亿元(约合 7700 万美元),远低于上一财年的人民币34.44亿元,公司利润下滑明显,主要受用户获取、产品创新及国际扩张投资影响。
蚂蚁金服未来5年有望盈利800亿
通常而言公司上市就涉及到估值水平,投资者对于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主要关心的部分。尽管目前还没有招股书,但从阿里的财报中可以对蚂蚁金服的利润做一个估算。
在历史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补贴、折扣大战, 严重影响了两家的盈利能力。对商家的费率减免和一部分直接补贴,导致了收入下降、成本上升;更大规模的消费者补贴则被计入销售费用。
2019年腾讯销售费率同比明显下降,其中一部分就是因为支付补贴的下降。 2019年上半年,补贴大战已经基本告终,这一点从蚂蚁金服的盈利情况就可以看到。
2018自然年,蚂蚁金服有三个季度出现亏损; 2019自然年迄今的三个季度则处于盈利状态,而且税前利润越来越高。
根据国金证券估算,在2019自然年,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达到200亿元人民币问题不大;在3-5年内,蚂蚁金服实现500亿甚至800亿量级的税前利润,是合理的、有可能的。
原因是毕竟早在2017年,蚂蚁金服的季度税前利润就曾达到50亿量级,只是此后愈演愈烈的补贴大战严重影响了利润。
结语:蚂蚁金服规划未来10年要在全球实现用户规模达到20亿,很显然,下个阶段增长需要依赖全球化扩张。
蚂蚁金服通过国人到海外的消费场景布局支付宝,截至目前,已覆盖了超过 38 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国移动支付模式进行海外输出。
同时在东南亚、欧洲都可以看到蚂蚁金服积极地对当地的金融机构投资并合作,这也意味着蚂蚁金服有需要上市融资来实现其布局全球的发展愿景。
对于投资者而言,蚂蚁金服这样一个稀缺和未来有望长线增长的公司,不仅打新还是价值投资都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海营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