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拥抱资本宠儿:阿里赴港迎来最好时机

港交所拥抱资本宠儿:阿里赴港迎来最好时机
2019年11月25日 18:08 新浪财经综合

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点击投票,评选你心中的“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11月25日消息,阿里巴巴即将赴港上市,而这也是阿里第三次登录港股。作为资本市场的宠儿,阿里再次回归拥抱港交所无疑成为港股市场的一股巨大暖流。

  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11月26日在港交所挂牌,阿里腾讯齐聚港股,对港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新消息显示,近22万申请阿里新股,超额认购42倍,中签率高达80%,买5手稳中1手,叠加靓丽的业绩,阿里能否让股民吃到肉?最新暗盘显示,阿里股价大涨5%,比美股价格还高。

  阿里巴巴为什么要二次在港上市?这背后又有哪些深意,阿里巴巴作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正如张勇在《来自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公开信》中所言:“我们依然相信香港的美好未来。”

  为何选择此时上市,由于7月底进行过拆股,阿里巴巴在美国发行的ADS和在香港发行的股份按照1:8的比例互换。市场给出的解读是,美股与港股之间的这种互换性,一定程度上搭建出阿里巴巴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缓冲和双保险机制。

  港交所25年来最大改革,阿里靓丽的业绩表现,市场对科技巨头估值溢价的看好以及目前阿里较高的股价,都使得阿里站在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制高点。

  阿里经过20年的资本洗礼,早已深谙市场规则。现阶段它不仅需要融资,而且是融资的最好时机。一个更理解自己的香港资本市场再次“拥抱”自己。

  一、阿里的雄心壮志

  作为一个风靡全球的互联网巨头,只待在美股是否太过狭隘了呢?市场人士认为,美股之外,阿里的赴港之行无疑是给自己铺了一个更加宽阔的阳光大道,安全、高效而富有。

  1、阿里处于最好的时刻

  对于一家“决定活102年”巨头来说,阿里巴巴知道资本混合着红与黑。但这位资深玩家早就对资本有了一种“性格式”的价值判断——先拿下资本,其他的问题用资本解决。

  张勇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晴天时修屋顶,在顺境中做规划。”

  无疑,现在的阿里巴巴阳光明媚,4863亿美元的市值,37.58倍的PE,让它睥睨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产业。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阿里巴巴风头正劲。11月11日23:59:59 一过,天猫实时成交额的大牌子上显示了当天的成交额:2684 亿。

  这是个令人可以骄傲的数字,不仅保住了电商平台第一的位置,还给外界质疑阿里的声音一个大耳刮子 —— 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阿里目前数字经济体中国用户为9.6亿,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为8.6亿,GMV高达5.7万亿。截至2019年12月,阿里实现营收4108亿美元,净利润1043亿元,最新市值为4751亿美元,为中国最大市值公司。

  此外,阿里巨大的资本帝国以及涉及A股、美股、港股的资本版图都给予了阿里一种别样的勇气,这样的勇气是全世界的刮目相看和佩服之至。

  天时之外,迎接阿里的是更好的地利人和。地利方面,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进行25年来重大变革,港交所发布IPO新规,主要有三大特点:1)允许新经济股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如美团、小米;2)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如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基石药业等。3)放宽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作第二上市。市值要求是100亿元。但是,港交所新规已满周年,阿里、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至今未有1家赴港作第二上市。

  人和方面,2014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赴美上市计划,并在同年9月19日正式挂牌。马云曾公开表示,“有人说,香港失去了阿里巴巴这个机会,我自己觉得是阿里巴巴错失了香港”。而马云在2018年、2019年的多个公共场合多次提到阿里希望回归港股的问题。

  2019年1月,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在金融制度上有所创新,欢迎阿里巴巴再来港上市。4月、5月李小加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将“百分之百”会回来,这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现阶段是阿里巴巴通过港股IPO再次唤醒公司价值的绝佳时机。

  2、阿里的宏大愿景

  阿里巴巴属于这个时代,就像21世纪属于互联网产业。而阿里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巨头大鳄。阿里巴巴表示,公司本次赴港上市募资主要有三个用途:驱动用户增长及提升参与度;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持续创新。人口红利、数字化转型、创新构成了阿里来港的最大魅力。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活跃买家数占据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承载了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以上。那一年,微信支付刚推出一年,抢红包尚没有成为新年俗,支付宝还是在线支付的代名词。

  在纽交所上市前的全球路演中,阿里巴巴对未来的规划是三大核心:云计算和大数据、农村市场、全球化和跨境贸易。电商帝国似乎已稳,横向往农村和全球扩张,纵向打通底层技术和应用,通往“亚马逊”之路看似平坦、宽阔。 

  2015年,拼多多(拼好货)乘着社交电商的东风成立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按天计算,移动支付、移动社交、O2O、直播、短视频……在城头变换大王旗之际,移动互联网的“新贵们”意识到,电商是一条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互联网变现模式。

  阿里巴巴的电商帝国则是被围攻的罗马。

  社交电商并不是新事物。2010年,淘宝推出了类似产品“聚划算”。但拼多多的崛起,依托的是移动互联网,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是在一二线消费能力被房价压制之后,消费力依然活跃的三四五六线市场,当然还有中国物流产业的崛起,以及体系成熟、质优价廉的工业化产品。

  拼多多不仅因为在市场战略上押注成功,也因为选择了一条在互联网行业竞争中百试不爽的战术。2019年,拼多多对外宣传的打法是“百亿补贴”。换言之,这类似于亚马逊的低价“掠夺竞争”。

  为此,2018年财年,拼多多支出近29亿美元的销售、行政和一般类费用;11月20日拼多多公布的2019年前三季财务数据中,这个数字达到26.65亿美元。当然,对应的营业收入也呈现出跳跃式增长。

  这些资金都是进攻的弹药。拼多多之外,在阿里巴巴的“固有领土”上,还要面对“京东们”的竞争,厮杀同样惨烈。

  与此同时,中国电商的各种红利都在消失,最为关键的是人口红利。

  综合最新财报数据,阿里巴巴在中国零售市场移动月活跃用户达7.8亿,京东的这一数字是3.3亿,拼多多则是4.3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总人口数则是13.95亿。

  除了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电商的激烈竞争,阿里还有更大的企图心,那就是创建一个以新零售为核心的资本帝国。

  目前,阿里帝国已经遍布核心商业、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四大类业务的方方面面。在电子零售方面拥有天猫、淘宝,在港股的上市公司有高鑫零售阿里健康阿里影业云锋金融亚博科技控股,目前拥有国际最大的独角兽蚂蚁金服。

  持续的竞争助推了阿里不断的并购,比如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意图是将电商优势延伸到本地生活生态圈;比如20亿美元收购网易考拉,意在撬动在跨境电商市场份额;比如对Lazada20亿美元的增资,意在扩展中国模式,寻找东南亚互联网市场的人口红利的变现模式;比如20亿美元私有化爱康国宾,意在从生活到生命,从体检数据到服务入口,拓展大健康版图。

  持续的竞争还需要阿里对内不断投入,比如33亿美元增资菜鸟网络,这是阿里对这个大数据物流协同平台上的继续押注;比如高调成立的“达摩院”,宣布未来三年在新技术上投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这是阿里对底层技术和科学前沿的宏大野心。

  线上的竞争格局还算得心应手,线下的零售战场又是阿里巴巴最难啃下的硬骨头。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银泰百货、开元商业、石基零售、高鑫零售背后都有阿里巴巴的影子,这些传统业务能否转变为马云式新零售的应手棋子,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补的“生态”,恐怕还是一段漫长征途。

  根据阿里巴巴2020财年第二季度报告,阿里巴巴实现营收1190.2亿元,同比增长40%,主要受中国商业零售业务和阿里云增长驱动;归母净利润达725.4亿元,其中蚂蚁金服33%股权收益高达692亿元。同时,截至报告期末,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市场移动月活跃用户达7.85亿,年度活跃消费者增长1900万至6.93亿。截至2019年6月30日,阿里巴巴账上现金类资产尚有309.09亿美元。

  二、在港股的黯然退市

  作为互联网巨擘,阿里竟然三次赴港上市,那又是怎么样的创业历史,让阿里巴巴在港股上市搁浅,最终又来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

  1、明星资本的好学生

  1999年9月9日,阿里巴巴中国以外商独资形式注册成立。1999年10月,阿里巴巴获得首轮风险投资500万美元。

  500万美元的投资由高盛领投其中的330万美元,跟投的机构有华盈基金、富达亚洲、汇亚资本和蔡崇信的老东家瑞典Investor AB,共换取阿里巴巴50%的股权。

  1999年10月,马云拜访孙正义;2000年1月,阿里巴巴获得软银20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2000年7月,马云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2000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以“马云将称王(The Jack Who Would Be King)” 为题,报道了阿里巴巴。

  成立不到两年,阿里巴巴借助资本的力量,小心翼翼地穿越了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寒冬,在2002年实现了“一块钱”的盈亏平衡。借助资本的力量,在2003年“非典”的阴霾中,阿里巴巴孕育出2C业务淘宝网。

  2003年10月,淘宝网推出支付宝服务。2004年2月,阿里巴巴再次在软银领投下,融资8200万美元,这是当时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大规模的私募融资。

  2014年1月,蔡崇信在接受《福布斯》杂志罗素·弗兰纳里(Russell Flannery)采访时回忆,1999年5月他第一次与马云会面时:“Jack(马云)甚至没有一家公司。他没有组建任何公司实体,只有一个运行了几个月的网站。”

  2005年8月,雅虎以雅虎中国业务再加10亿美元的对价,获得阿里巴巴40%的股权(35%的投票权),以及阿里巴巴董事会四个席位中的一席。除软银以外的其他财务投资者陆续退出。

  经过这轮资本操作,阿里巴巴三大股东雅虎、马云为首的管理层、软银,分别持股40%、31.7%、29.3%,对应的投票权为35%,36.7%,29.3%。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与雅虎的交易基本解决了当时发展最需要的东西——

  10亿美元的资金,早期财务投资者的体面退出,一部分高管实现股权变现,阿里巴巴对淘宝网的绝对控制,全球互联网的行业地位,在公众面前的公信度,相对成熟的业务模式,搜索和广告的营销技术团队,以及雅虎中国沉淀的海量用户。 

  但上述股权和控制结构,也为后来的控制权之争埋下了诸多伏笔。控制权的问题,是阿里资本局中另一条隐藏的主线。

  或者说,这笔交易还是阿里巴巴从资本学生,成长为资本教父的转折点。

  2、与港交所的初恋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以B2B业务作为主体于港交所上市。

  那段与港交所的初恋是一次资本洗礼,根据当时的招股书披露,上市之前,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开曼群岛)100%持有阿里巴巴中国、阿里巴巴软件,以及阿里巴巴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B2B业务子公司。

  为什么将B2B业务单独上市?阿里巴巴当时的官方口径是,公司的发展重点是全球化、国际化。 

  真正的原因还要回到阿里巴巴的业务模块。2007年前后,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是马云当时所说的“达摩五指”:阿里巴巴、淘宝网、雅虎中国、支付宝、阿里软件。

  还在“烧钱”扩张的淘宝网(很像现在的拼多多),盈利模式尚不甚清晰。反观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无论是商业逻辑还是经营情况,在这五大板块中都算比较稳健。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旗下B2B业务)以13.5港元发行价登陆联交所,开盘涨幅122%,全日涨幅193%,首日收盘股价报39.5港元,市值约26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百度和腾讯市值之和。阿里巴巴共发行8.59亿股,占50.5亿总股数的17%。按每股13.5港元计算,共计融资116亿港元(约15亿美元)。加上当天1.13亿股超额配股权获全部行使,融资额达131亿港元(约16.95亿美元),融资额度接近此前谷歌创下的纪录(2003年8月,谷歌上市融资19亿美元),阿里股价随后抵达最高价超过41港元。

  2008年5月7日,180天禁售期一过,阿里巴巴1.6亿股解禁。而阿里巴巴股价自上市两月后一路走低,在5月7日时更是下跌到了15.04港元。但是,这还不是低,也未跌破发行价。

  坏消息总是接踵而至。2008年11月6日上市一周年时,阿里巴巴B2B公司的股价已经跌至4.75港元,甚至,到12月24日,股价跌到了4.3港元,几乎是最高价的十分之一,不到发行价的1/3,这可真是称得上是惨烈。而阿里巴巴股价的大跌当时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业绩增长放缓以及B2B业务输血淘宝支付宝等的影响。

  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提出私有化要约,回购价格每股13.5港元(与2007年时发行价完全相同),预计耗资190亿港元。

  对于退市原因,马云的解释是有助于公司转型和未来阿里巴巴集团的整体上市:“将阿里巴巴私有化,可让我们免于承受拥有上市公司所需面临的压力,能够制定对客户最有利的长远规划。私有化要约也可为我们的股东提供一次具有吸引力的套现机会,而不必无限期等候公司完成转型。”

  2013年,阿里巴巴再次赴港,寻求以同股不同权的合伙人制度整体上市,最后选择放弃。阿里赴港上市的再次失利,让马云选择了赴美上市。2014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赴美上市计划,并在同年9月19日正式挂牌。

  三、港交所迎来资本宠儿

  20年时间,两次搁浅港交所,让阿里巴巴从资本学生长成资本教父,而港交所也迎来了25年来的最大变革,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

  更重要的还是说服雅虎出售阿里股权,这一切在2011年底出现转机。

  2005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金投资,其结果是雅虎中国换来了阿里巴巴40%的股权和35%的投票权,此时,马云及其团队的投票权为35.7%,仍为“控制者”。

  而同样在2005年签署的一份协议则为这家公司的控制者带来了变数。2005年,阿里与雅虎签订协议,规定:从2010年10月开始,雅虎的投票权增加值至39%,马云及其团队的投票权降至31.7%,软银的股权和投票权29.3%不变。值得一提的是,到2010年10月,该协议规定的“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的规定也将被取消。如果马云及其管理团队不采取行动,2010年10月以后,阿里的实际控制者将变为雅虎。

  2011年9月,阿里巴巴启动了员工股权购买计划,“长征计划”(即回购雅虎股权计划)随后开展,在外界看来,马云及其团队对控制权的争取,阿里与国外大股东的博弈,实际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直至2012年,宣布回购雅虎的部分股权。

  2012年5月,阿里与雅虎签订协议,允许阿里巴巴集团分阶段的回购雅虎持有阿里的集团股份,协议规定,阿里将以76亿美元回购大约50%雅虎持有的阿里股份(即约20%阿里集团的股份),二阶段,如阿里巴巴集团IPO,阿里有权在IPO时,以IPO价格回购雅虎剩余股权的50%(即10%阿里集团的股份),而剩余10%的股票,等阿里巴巴上市禁售期之后,阿虎可以选择出售。

  交易完成后,雅虎和软银的股票权在50%以下,董事会提名席位亦是阿里占优,而雅虎和软银成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者。

  对只有少数股权的马云和团队来讲,夺回多数股票全还不足以形成阿里的有效控制,从1010年开始,马云及其团队就开始了另一种治理结构:阿里巴巴合伙人。

  2014年6月16日,阿里巴巴在其更新的招股书中公布了27位阿里巴巴合伙人,即“湖畔合伙人”名单。作为其掌控了股票权之后的保障,合伙人计划变成了马云及其团队“控制”阿里巴巴的第二道保险。

  2012年6月,阿里巴巴从香港完成退市。2013年春节刚过,市场传出港交所、纽交所、纳斯达克都在邀请阿里巴巴进行整体IPO。当年7月,有媒体称阿里巴巴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合伙人”制度成为拦路石。

  2013年9月,孙正义公开发声,支持阿里的“合伙人”制度。

  但按照当时香港的监管规定,同股必须同权。2013年10月9日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在立法会上表示:香港上市规则规定不能设有双重股权,为了保障投资者权益必须坚持“同股同权”的原则,现阶段无计划推出针对不同股权制度的上市规则。

  最终2014年阿里巴巴转道美国上市,一举将马云推上了中国首富的地位。

  阿里巴巴不可能改变“合伙人”制度,在控制权上,马云已经经历了太多。这一年,香港错过阿里巴巴。

  2、港交所拥抱“教父”

  2014年5月,阿里巴巴向美国SEC提交招股说明书。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邮件中宣布这一消息时,相较2007年第一次香港上市时,措辞十分淡定。

  马云在邮件中说,资本市场不是目标,而是策略和手段,“阿里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资本市场巨大利益诱惑背后有着无比巨大的无情和压力。”

  2014年6月26日,阿里巴巴向美国SEC提交文件,决定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整体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股票代码“BABA”。共发行约3.2亿股ADS,发行价68美元,至少募资217.7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大规模的IPO。

  上市当日,阿里巴巴市值达2282亿美元,市值超Facebook、IBM 、甲骨文、亚马逊等美国公司,成仅次于苹果、谷歌(微博)和微软,成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和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这次IPO同时创造了中日两国的首富——马云和孙正义。

  以资本视角来看,阿里巴巴(含蚂蚁金服)拿全了保险、证券、银行、基金、支付、基金销售、小贷、征信等各大金融牌照。从产业层面观察,阿里巴巴背靠一个空间广阔的互联网市场,还有“合伙人”制度这个公司治理基石。香港、纽约,纽约、香港,它在资本市场已经进出有据、游刃有余。

  目前,阿里在美股市值已经高达5000亿美元,位列中国第一大市值公司,马云身家也高达373亿美元,仅次于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此番,阿里选择赴港上市,资本市场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拭目以待!

  此番,站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港交所怀着巨大诚意拥抱阿里,相信阿里也将回报港交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海营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8 邮储银行 601658 5.5
  • 11-27 江苏北人 688218 --
  • 11-27 佰仁医疗 688198 --
  • 11-26 卓易信息 688258 26.49
  • 11-25 硕世生物 688399 46.7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