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去年新增70家风投创投,深圳为何加大力度“抢GP”

南财观察|去年新增70家风投创投,深圳为何加大力度“抢GP”
2024年05月29日 20:48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从市级到区级层面,深圳正在加大力度“抢GP”。

今年2月,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投资管理委员会审议并投票确定了深圳市“20+8”第二批产业基金中选机构名单,其中高端装备基金的中选机构为招商致远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招商致远资本”),基金规模为20亿元。

招商致远资本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私募基金子公司,累计管理规模近390亿元,总部长期位于北京,缘何成为深圳“20+8”产业基金的GP?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约在2023年年底,招商致远资本已将公司总部从北京迁至深圳。并在2024年,招商致远资本还与光明科发集团、光明区引导基金合作设立了“光明致远基金”,规模7亿元。

招商致远资本是近年来深圳市大力招引私募创投机构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3年,深圳新增内外资风投创投机构70家,其中有30家头部机构异地迁入或加大在深布局。

现阶段宏观环境复杂,一级市场在募资、投资和退出端均面临挑战,机构投资偏保守和谨慎。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深圳为何加大力度“抢GP”?深圳又能凭借哪些优势“抢到”GP?

去年新增70家,深圳从市到区加大力度“抢GP”

“我们去年邀请招商致远资本参加我们的创投日活动,在对接过程中,了解到他们有兴趣将总部迁至深圳,我们就介绍了光明区的科技金融政策,双方都有意向后就尽快推进。”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炜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招引过程,“当时正好是十月份国庆期间,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我们都加班加点,包括地方金融局、证监局等主管部门,甚至在飞机上开视频会议,通过了审批。”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双方聚焦的产业赛道密切相关也是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悉,招商证券聚焦6大赛道,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半导体科技与半导体、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这6个领域与光明区的“8+5”产业布局是密切相关且高度重合的。

不仅深圳光明区,从市级到区级层面,深圳都在加大私募创投机构的招引力度。例如,在深圳市“20+8”产业基金成立之初,深圳市便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优质GP。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前两批“20+8“产业基金的中选机构情况,在第一批中选机构中,50亿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中选机构为上海复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50亿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中选机构为金石投资有限公司;在第二批中选机构中,20亿的高端装备基金中选机构为招商致远资本投资有限公司,10亿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基金中选机构为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上述机构均非深圳本土投资机构。

为吸引风投创投机构在深落户。《关于促进深圳风投创投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对新设立或新迁入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按其自设立之日起三年内,实际投资深圳区域非上市企业的累计每满人民币4亿元(或等值外币)的,奖励其管理企业人民币500万元,单笔奖励最高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

深圳各区也在加大私募创投机构的招引力度。例如,深圳罗湖区降低了私募基金扶持门槛,规模2亿元即能享受到扶持。深圳前海在着力打造“前海深港国际风投创投集聚区”,目前已有超百家机构入驻。

再如深圳光明区,据刘炜介绍,2022年至今,光明区招引了招商致远资本(基金规模超300亿元)、东方招盈基金(基金规模10亿元)落户。2024年希望能够吸引20家金融机构落户光明。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深圳存续私募股权创投管理企业1700家,管理规模超过1.5万亿元,累计投向全国1.3万家创新型企业,投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规模3700亿元。

通过股权、投资招商,深圳为何加大力度“抢GP”?

深圳为何加大私募创投的招引力度?刘炜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其实现在全国很多城市招商引资的模式已经从土地财政逐渐转为股权财政,或者以前是通过土地来招商,现在通过股权和投资来招商。

现阶段,探索股权财政的“合肥模式”便备受追捧。记者了解到,以京东方项目为起点,十余年间,合肥投资引入长鑫、蔚来等一批龙头企业。截至2023年年底,以合肥建投、产投、兴泰为代表的合肥国有资本已累计投向战新产业超过1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5300亿元。

“现在深圳也在着力打造‘20+8’产业集群,通过‘20+8’设立起相关产业基金,希望吸引更多创投机构和科创企业能够关注深圳,也能为深圳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金融资本助力。”刘炜说道。

中信证券认为,随着地产步入下行周期,旧动能增长乏力的问题短期内进一步凸显,表现为土地财政短收、房地产拖累经济、传统招商方式失效等,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股权财政”能够通过政府股权投资发挥引导和撬动作用,在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从而有望成为地方打造新发展动能的重要抓手。

据其测算,从全国层面来看,推广股权财政或能每年带来最多额外0.9%的GDP及财政收入增长;推动“以投代补”有望使得整个股权投资市场容量增加一倍;而推进城投转型或能使城投平台每年新增净利润1万亿元。

此外,目前很多企业的诉求,已经不仅仅是需要土地、厂房这类,他们更多希望金融资本加持。“因为金融资本和创投机构的加持,不仅能提供资金,还能提供上下游的一些资源,还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如管理、组织架构等,这些对这些企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刘炜分析称。

例如,一位公司位于深圳龙岗区的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目前企业处于B轮,之前都是财务投资,目前更青睐产业投资人CVC,可以带给企业更多上下游产业资源。而一位深圳券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券商、投行对企业的服务阶段大幅提前,甚至也会服务天使轮企业,从企业初期阶段就会帮助他们梳理公司管理体制、架构等,也会为其推荐PE/VC机构,联合其他子公司为其上市做准备。

“我们希望深耕大湾区,目前落户的园区进驻了不少企业,这里面有不少的投资机会,我们都会跟进。”另一位将总部迁至深圳的私募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对比北上,深圳创投环境有何优劣?

尽管持续大力招引私募创投机构?现阶段,深圳又能为其提供怎样市场发展环境?

显而易见的是,深圳创投行业管理规模和增速均低于北京、上海。据尽调宝统计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36个辖区私募管理基金规模合计20.577万亿元。 其中,2023年私募管理基金规模增加最多的辖区为北京市(增加2331.37亿元)、上海市(增加1187.31亿元)、广东省(不含深圳)(增加1049.89亿元);减少最多的辖区为天津市(减少640.73亿元)、浙江省(不含宁波)(减少552.31亿元)、深圳市(减少506.15亿元)。

此外,深圳缺少国家级大基金、长线资金的引入。但近年来,深圳为破解行业募资难题,也在推进引入长线资金,如在2023年推动太平医疗基金、大家险资基金等一批重大基金相继落地,累计规模超389亿元;累计引导122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实际出资近12亿元进入风投创投领域。在区级层面,为破解募资难问题,刘炜表示,我们(光明区)会进一步加大引导基金的规模,为创投机构提供更大规模资金来源。

上述私募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政策稳定性体现出来,对资本更友好,就能吸引更多中外资金过来。

而针对当前的行业退出难题,深圳也在加大S基金的投入力度。例如在光明区,刘炜表示,随着IPO政策的调整,创投机构退出是比以前难度更大了。光明区也设立了一个S基金,规模十个亿,主要就是解决创投机构退出难的问题。对于一些不能通过上市和短期内不能退出的、又有退出需求的一些基金,我们通过S基金来承接他们已投基金的份额。

上述私募机构人士也表示,“从我的从业经验来看,市场不是一直会这样的,它是有周期性的,以后肯定还是市场整顿好了,市场走好了,还是能够正常化的。”

总结来看,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私募股权市场各有侧重,北京拥有众多国家级基金和大型金融机构,形成了成熟的金融生态系统。而上海凭借其国际化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境投资,构建了多元化的金融生态。深圳则依托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私募股权市场特色。

“我在深圳待了将近30年了,这是一个很适合创新的土壤,我身边一直不缺年轻的企业创始人,这也让我看到了大湾区更多的机会。”上述人士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