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T宏图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事先告知书相关事实显示,ST宏图可能触及退市新规中“造假金额+造假比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警示情形。
这是又一例可能涉及“违法退”的上市公司。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正不断增多,“违法退”或成为多元化退市机制的又一新特征。
这意味着,重点打击“造假上市”“年报造假”等严重损害资本市场诚信基础行为的重大违法退市制度,在监管“零容忍”的强光下,成为了识别劣迹公司、铲除造假“毒瘤”的“利器”,为畅通市场“出口关”发挥着更大作用。
加速代谢 畅通“出口关”
以注册制改革为引领,上交所于2020年12月31日发布退市新规,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执行,构建起多元化的退市指标。其中,进一步完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新增“造假金额+造假比例”指标,直指财务造假行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沪市退市常态化格局已基本形成,2022年,共实现各类退市或退出24家,其中强制退市18家,创历史新高。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有力地识别了一批滞留在资本市场的“僵尸企业”,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将其清退。
作为资本市场有名的“不死鸟”,*ST新亿被查实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造假,扣除虚增营业收入后,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实际营业收入均低于1000万元,属于典型的通过财务造假规避退市的行为,性质恶劣,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2022年3月22日,上交所对*ST新亿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其成为退市新规后首家强制退市公司。
此前,*ST济堂、*ST易见、*ST凯乐(600260)等主板公司先后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明确指出其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均已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而“可能被违法退”的这枚“标签”,亦加大了市场对造假公司的出清效率。
其中,*ST济堂自2016年借壳上市以来,几乎每年都存在业绩造假的行为,涉及金额巨大,风险揭示后,最终公司因年审会计师无法在2022年4月30日前履行完审计程序,提前触及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最近一年年度报告的退市指标被终止上市。又如,*ST凯乐因“专网通信”业务自2016年至2020年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累计虚增营业收入512.25亿元,公司2022年12月2日晚间披露了上述事项,并提示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自消息发布后,公司股价一路下行,2023年2月15日,因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公司股票提前被终止上市。
随着监管“零容忍”重拳出击,“重大违法退”的逐步发力,一批保壳“专业户”和劣迹公司被精准识别、集中清退,有力地维护了资本市场秩序,实现资本市场“入口关”与“出口关”的双向畅通,使进退有序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切实维护科创板市场生态
率先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正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畅通“出口关”,加快形成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最先拉响退市警报的两家公司均因触及“违法退”的情形。2022年11月,*ST紫晶、*ST泽达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两家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或将成为首批退市的科创板公司。
根据《事先告知书》的认定,*ST紫晶、*ST泽达通过虚构交易等行为虚增多年营业收入,构成欺诈发行。2016年至2019年,*ST泽达各年度虚增利润占当年利润的比例分别高达104.72%、91.05%、103.24%、67.69%,并在招股说明书中隐瞒关联交易、股权代持等重要事实。*ST紫晶2017年至2019年虚增的利润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5.82%、32.59%、137.33%。上市后,两公司持续实施财务造假行为。2020年和2021年,*ST泽达虚增利润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的88.97%、56.23%,2021年还虚增在建工程3632万元。2019年和2020年,*ST紫晶虚增的利润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绝对值的94.55%、151.1%。
上交所对科创板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第一时间对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ST紫晶和*ST泽达实施停牌并“带星戴帽”,同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重大信息披露违规重拳出击,依规作出纪律处分决定,对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坚决出清。
上交所相关人士表示,自科创板推出以来,上交所坚持“严监管”“强监管”,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紧盯“关键少数”,严抓中介机构,严防各类乱象在科创板重演。后续,上交所将依法依规,坚决推动“应退尽退”,形成常态化的退市机制,切实维护科创板市场生态。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