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读3月PMI:反弹是板上钉钉,不代表经济运行恢复正常
根据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公布的数据,3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回升22.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表示,3月份采购经理指数回升至临界点以上是2月份大幅下降后的反弹,更多反映的是一半以上的调查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比上月有所改善,并不能代表我国经济运行已恢复正常水平。
“在2月低基数情况下,3月PMI明显偏弱。”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本月PMI重回荣枯线以上基本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不过3月经济恢复程度依然相对缓慢。
他表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完成增长目标难度增加,各类积极政策仍会继续出台,货币继续宽松,财政有望大幅加码,但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创造经济可持续的增长点。
反弹是正常现象,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较大
“PMI的粗略含义是,有百分之多少的企业认为,本月好于上月。考虑3月大部分企业复工,因此3月好于2月的企业百分比应当很大。”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
由于PMI是环比指标,2月经济活动受到疫情影响几乎完全停滞的情况下,3月PMI相对2月回升是正常现象。但他认为,在2月PMI历史最低值的情况下,3月PMI仅为52.0%,难说数据很好。
3月份,除价格指数外,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各分项指数均有所回升。市场供需有所改善,企业采购环比增加。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4.1%和52.0%,比上月回升26.3和22.7个百分点,生产指数高于新订单指数2.1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产能有所恢复。采购量指数为52.7%,比上月回升23.4个百分点,企业采购活动较上月活跃。
本月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企业预期有所回升。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4%,比上月回升12.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医药、专用设备、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制造业均高于平均水平。
此外,新动能恢复较快,高技术制造业PMI高于总体。从重点领域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为55.8%、54.5%和5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PMI高于制造业总体3.8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看,不同规模企业均有回升,大型企业复苏相对较快。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6%、51.5%和50.9%,比上月回升16.3、16.0和16.8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大、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5.5%、52.5%和54.0%,高于上月11.2、12.5和16.6个百分点。
虽然3月份制造业PMI大幅回升,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本月反映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7%和52.3%,比上月上升2.6和4.1个百分点。
由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严峻挑战。3月份我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6.4%和48.4%,虽环比有所回升,但处于较低水平,出口压力仍较大。
仅凭单月数据反弹不代表经济完全恢复正常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形成严重冲击,尤其是2月份采购经理指数跌至历史最低点,制造业PMI为35.7%,甚至低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经济活动短期内大幅收缩。
如何看待本月PMI升至50.0%以上,这是否代表经济回暖?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负责人表示,通常情况下,当PMI连续三个月以上同向变化时,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变化,仅仅单月数据升至荣枯线上,并不能判断我国经济已完全恢复正常水平,实现趋势性好转,还需持续观察变化。
“在2月低基数情况下,3月PMI明显偏弱。”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隔离导致经济停摆,造成2月PMI基数创下历史低位,PMI是环比指标,本月重回荣枯线以上基本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但52%的结果明显偏弱,说明3月经济恢复程度依然相对缓慢。
截至3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96.6%,较2月25日调查结果上升17.7个百分点。李迅雷表示,从高频数据来看,目前6大电厂发电耗煤占正常水平的80%左右,完全恢复可能要到4月中旬。
与此同时,尽管国内疫情尽管受到控制,但居民对疫情的恐惧并没有完全消除,服务业消费、可选商品消费恢复程度依然偏慢。
3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8%,比上月回升21.7个百分点。其中,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低于服务业总体指数1.6个百分点,其中住宿餐饮、旅游、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复工复产进度较服务业总体滞后,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收缩区间。
此外,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还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世界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遭受冲击严重,我国疫情输入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挑战。
李迅雷表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完成增长目标难度增加,各类积极政策仍会继续出台,货币继续宽松,财政有望大幅加码,但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创造经济可持续的增长点。
“虽然PMI指数环比回升,但经济尤其是小企业经营仍面临较大压力,稳定实体经济的措施应当是当前政策的核心。”邓海清认为,财政支持政策发力已经是势在必行,央行政策的重心将从货币市场的狭义流动性宽松,转向实体经济的广义融资条件宽松。
责任编辑:鲍一凡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