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别国债落地猜想:规模可能超1万亿,额度使用将主要针对疫情安排 来源:财联社
特殊时期,特别的政策安排。3月2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其中,提到的发行特别国债,是继1998年、2007年之后我国第三次发行。
按照决策流程,发行特别国债需要人大常委会审议,即按照正常时间安排,需要到4月下旬这些信息才能进一步明晰。
“发行特别国债通常不是用于基建类项目等能够产生现金流和收益的项目,而是用于转移支付,特别针对疫情。从规模上来说,大概在1万亿左右。”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预计。
特殊时期的特别国债
从历史上两次特别国债发行时间来看,我国经济均处于特殊时间。
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坏账率上升,为了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央行于1998年8月份面向中农工建四家国有大行,第一次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特别国债资金用于补充四家银行的资本金。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央行外汇占款迅速上升,为了吸收过多的货币流动性,同时提高我国外汇资产的经营效率,2007年8月至12月,财政部发行8期、共1.55万亿特别国债。
2020年,我国经济仍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三期叠加”时期,加之年初的疫情冲击以及近期海外疫情的二次冲击,消费、进出口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比较美联储通过QE缓解市场流动性风险,国内更多的是考虑稳经济与就业等实际问题,为了对冲疫情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考虑地方各领域融资需求,特别国债再现舞台。”中信证券首席固定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
事实上,在政治局会议正式明确发行特别国债之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吴晓灵、黄奇帆均建议发行规模不少于1万亿的特别国债,因此市场对于特别国债的发行已有预期。
华泰固收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特别国债具有诸多优势,包括针对特定用途而发行,更加契合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目标;只需人大常委会审议,更加有利于相机决策;为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直接手段,可避免地方政府债务过快上升;用途更加灵活。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之下,适时、适度重启特别国债的发行有一定必要性。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5年12月16日同意的《国务院关于实行国债余额管理的报告》规定,特别国债不列入预算赤字,但纳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
发行额度、落地方式猜想
G20会议特别峰会指出,二十国集团正在向全球经济注入超过5万亿美元,以作为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经济措施和担保计划的一部分,抵消大流行病对社会、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具体到中国特别国债的发行额度,分析师大多预计至少需要万亿规模。
“我们认为总的规模将不低于2007年的1.55万亿,在全球疫情的干扰下,不排除总量在1.8-2万亿附近,但是会分批(期)发行,参考过往,2007年特别国债一共分了八期,2020年第一期规模或将围绕在5000-6000亿,同时项目上也将更加丰富,例如抗疫特别国债等。”明明认为。
落地方式上,历史信息记录,1998年第一次特别国债落地方式为,央行降准为四大行释放流动性资金,四大行定向认购特别国债,财政部然后对四大行注资,用于补充资本金;2007年第二次特别国债落地方式为,央行通过农行通道,向财政部认购1.35万亿特别国债,财政部向社会公众发行0.2万亿,然后财政部向央行购买现汇及汇金公司股权,注资成立中投公司。
“此次特别国债发行方式上,可采取财政部定向发行特别国债给商业银行,央行配合降准;央行借道政策性银行购买部分特别国债;支持银行永续债发行等三种方式。”张继强预测。
支持银行永续债发行方面,张继强表示,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受到资本充足率、存款成本等约束,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给市场化机构(如商业银行、社保等),财政部以此向商业银行认购新发行的永续债,支持商业银行净资本补充,进而起到放大财政政策的效果。
明明认为,特别国债可以用来支持新基建、民生建设等,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等,以及其他财政补贴等。
对于发行特别国债对市场的影响方面,张继强认为,与前几次特别国债发行类似,为了避免对市场流动性形成过大冲击,大部分特别国债或采取定向发行的方式,但不排除小规模特别国债通过公开市场发行以确定利率标准。“当前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市场出资认购小规模特别国债,不会形成较大的供给压力。”
责任编辑:李铁民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