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来,ETC纠纷、信用卡盗刷、银行征信、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困扰着金融消费者,投诉多石沉大海、维权更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原标题:不寻常!刚刚,央行一下“降息”20BP!背后这4大信号很关键
来源:21世纪财经报道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3月30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相比此前下降20BP。
相比近年每次5BP或者10BP的降息或加息力度,本次7天逆回购一次性降息20BP,显得很不寻常。
值得注意的是,3月27日政治局会议表示,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降息是落实政治局会议的举措,也是一揽子宏观政策的措施之一。
央行降息背后的四大信号
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经济稳增长
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多家机构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会很低,甚至有机构预计可能零增长、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即将迎来海外需求下降的第二波冲击。在此背景下,降息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重要方式,有助于经济稳增长。
3月26日召开的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提出,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全面做好“六稳”工作。
“已出台的货币政策目标函数中,并未过多考虑海外疫情蔓延、海外需求下降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毫无疑问这需要重新作出调整,加大宽松力度。”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
二、4月是货币政策发力的黄金“窗口期”
在美联储3月初及3月中旬降息后,中国央行未降息,主要因为国内尚未全面复工,降息作用有限。而现在复工逐步提升,降息有助于拉动投资、消费。
伍超明称,当下尤其是4月份是货币政策发力的黄金窗口期,必须抓住、抓牢。目前海外疫情加快扩散蔓延,国内面临疫情“倒灌”风险,但整体看国内疫情已步入尾声,即国内政策重心已转向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扩大有效需求。因此,抓住3、4月份这一关键窗口期,加大货币政策力度,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尤为重要。
三、海外货币宽松,中国货币政策打开空间
美联储在3月3月、3月16日两次降息后,将利率降至零,同时启动各种资产购买计划。美联储降息后,海外各国央行已跟随降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北京时间3月30日,2020年以来,全球已至少有35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了57次降息。
本次美联储降息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打开空间——降息后,外部压力不会太大,汇率也不会有太大的贬值压力。在疫情影响之下,降息成为拉动需求、应对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措施。
目前人民币汇率稳定在7左右,存在降息的空间。同时,降息也是践行G20会议“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重要举措。
四、4月LPR将下调
在此次逆回购利率下调20BP后,4月新作MLF亦会跟随降息,这将带动4月LPR报价下行。3月27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
2019年8月央行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LPR参考MLF,贷款利率则锚定LPR。LPR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为MLF利率下降、银行资金成本下降等。
3月LPR报价按兵不动。据中国货币网消息,2020年3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4.05%,5年期以上LPR为4.75%,报价与上月保持一致。此次政策利率下调后,有助于带动4月LPR利率下行,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重磅解读:政治局会议释放七大政策信号
央视新闻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本次政治局会议召开的时点可谓非常关键。国内看,宏观数据上,1-2月数据全面走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应对上,由于全国“两会”延期召开,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宏观政策一直未确定。
国际上看,3月26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提出,启动总价值5万亿美元的经济计划,并支持各国中央银行采取措施促进金融稳定和增强全球市场的流动性。一些欧美国家已提出了财政刺激计划,中国方面的措施备受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了下一步的政策方向。从会议通稿来看,本次政治局会议释放了以下几个信号:
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会议表示,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对于2020年而言,约束性的指标是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曾在《人民日报》发文称,2020年只要达到1.9%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即可实现。GDP方面,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41.21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19年GDP总量约为78.04万亿元。2020年只要达到5.7%左右的增长率,便可实现统计意义上的准确达标。
但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季度经济增速较低。这意味着要实现翻番目标,后续经济稳增长压力很大,因此需研究推出一揽子宏观政策。
二、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在研究中
会议表示,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表述并无变化,但“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为首度提出,这个“弹药库”包含特别国债、提升赤字率及专项债、引导LPR下行、提振消费等内容,财政政策应对可能更为重要。
三、首次明确发行特别国债
本次疫情发生后,发行特别国债的建议很多,但本次会议首次明确“发行特别国债”,预计发行规模将超过万亿,可能专项用于疫情防控。
特别国债是国债的一种,其专门服务于某项特定政策,支持某特定项目需要,因此被成为特别国债。在中国国债发展历程中,曾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1998年8月,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所筹资金专项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2007年6月,发行2000亿美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注资中投公司。
此外,1998年曾发行过特别类型的债券来满足特定的支出目的,比如长期建设国债。
四、赤字率增加,或突破3%
2019年赤字率是2.8%,离3%的警戒线还有0.2个百分点。本次会议提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这意味着赤字率很可能突破3%,国债和新增地方一般债的发行规模将增加。
前述长期建设国债计入了赤字,但1998年及2007年的特别国债未计入赤字。因此,本次政治局会议确定的特别国债如果计入赤字,特别国债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如果不计入赤字,那需要特别国债的用途“很特别”。这有待进一步观察。
五、增加专项债发行规模,大概率超3万亿
本次会议重申,要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专项债于2015年首度发行,当年发行1000亿。2016年、2017年,其发行量分别扩张到4000亿、8000亿,2018年首度超过1万亿,2019年扩张到2.15万亿。专项债的大规模发行、使用对稳投资、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次会议的表述,意味着2020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大概率超三万亿。
截至3月20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已经达到14079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76%;其中一般债券3846亿元,占69%;发行专项债券10233亿,占79%。近期地方政府仍在发行专项债,预计3月底绝大多数地区都能将“提前批”额度发完,但剩余额度由全国“两会”批准后才能发行。
六、LPR将下行
会议支出,要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2019年8月央行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LPR参考MLF,贷款利率则锚定LPR。LPR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为MLF利率下降、银行资金成本下降等。
3月LPR报价按兵不动。据中国货币网消息,2020年3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4.05%,5年期以上LPR为4.75%,报价与上月保持一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称,3月LPR不变意味着降准效果继续钝化,存款利率不降银行没动力。
LPR难以进一步下降主要受制于存款利率。目前银行负债端六成以上都是存款,而存款基准利率自2015年10月后一直没有调整。与此同时,目前1年期LPR品种报4.05%,相比改革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降30bp;5年期以上LPR品种报4.75%,相比下降了15bp。
后续可能通过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方式为LPR下行创造空间,3月监管层对结构性存款利率的整顿可能就是为降低存款利率作铺垫。
七、多措并举提振消费
会议表示,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创下新低。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如何扩大居民消费是个难题,消费券的发放可能会起到作用。
责任编辑:张译文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