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三星、华为、小米谁才是首发?为什么柔性屏能让手机厂商们打作一团
今天(1月24日)上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一场活动中宣布,将在2月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全球首台5G折叠屏商用智能手机。
而就在前一天,小米总裁林斌发布了一段小米折叠屏手机工程机的操作视频。从视频中来看,这款手机采用的两侧外向折叠的方式,展开状态下更像是一款平板,可以沿着较长一边两侧对向折叠;折叠后的手机更像是一台手机,左右边缘皆为屏幕,被折叠部分则只呈现背景色。
而再早些时候,三星在2018年11月7日的开发者大会上,现场演示了一款屏幕折起来当手机、屏幕打开当平板电脑的产品。三星还在现场宣称,这款“可以卷起来”和“可以伸缩”的产品“将在2019年正式发布。”
除此以外,所有我们能够想得到的手机品牌,甚至是格力,都在布局自己的柔性屏。
为什么要抢首发?
手机厂商们抢首发并不少见。2018年底,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不仅完成了在故宫开发布会的“梦想”,还在发布了“全球首款”滑盖式全面屏手机MIX 3。但联想副总裁常程随后就在发布会上公开反驳这个观点——“小米说自己2018年2月拿到专利,我们比小米还要早500天!”
可以说,专利申请时间的早晚不仅标志着一家公司技术研发水平的高低,更关乎着一家公司的“精气神”——更直接地说,就是厂商们能不能在友商们面前抬起头来。
而这一次的争夺焦点,柔性屏,在技术上更是上了另一个层次。毕竟这一次厂商们要克服的不仅是玄乎的“双螺旋动力系统,六位制导结构,最佳阻尼力效果”,而是更加直接的超级大屏、炫酷效果以及便携实用。
在2016年热播的《西部世界》中,卡司们使用的电子设备就是这种可折叠的移动设备。就如同刘慈欣在小说里写的“智子”一样,它可以“降维”的方式从小变大,从一部塞进口袋的便携手机,变身成一块大屏。不管是两折还是三折,可折叠屏幕就像是给了手机一种新玩法,就好像十年前苹果用iPhone告诉所有人“手机并不一定是一半屏幕、一半按键”那样。柔性屏技术一旦成功,那就是为所有的厂商以及用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离一款实用的柔性手机还有距离。难题在于,手机内部元器件比如电路板、电池需要适应可折叠屏幕的要求并要有一定的柔性度,需要制作出能应用到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上可弯曲的电路板,在操作设备时内部元器件需要经受大量的弯曲和非弯曲循环,从而避免在折叠时被损坏或者发生一些不可预测的事故。
根据三星早前流出的可折叠的专利,手机实现折叠的答案同样在于手机中间的铰链,也正是因为这个铰链,手机才能以此为中心进行折叠,但手机在被折叠起来后,中间也会出现一个缝隙。这对铰链的坚固程度提出了要求。
另一方面,柔性屏的生产之外,手机内部空间元器件的摆放与设计更整个产业链上都需要去配合,手机量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在这个时候,一旦有一方率先研制出了可行的折叠方案以及柔性设备,那么在这场下一世代的手机竞争中就获得了先机。
从现在来看,直板手机仍然是主流、折叠手机是分支。但不妨碍可折叠手机也能赢得一部分已经玩腻直板触屏手机、愿意尝试创新产品形态的用户。这也可能是Android厂商在苹果全面领先的情况下,以全新的品类打开市场的方式——这也是赶超苹果的一个机会。
但是,折叠屏靠谱吗?
根据调研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如今华为依靠多元的价格策略,已经在总体的市场份额上超过了苹果成为世界第二,但是在他们面前的正是Android市场的老大哥三星。
谁都想在技术上超过苹果,三星绝对是最迫切的一个。在今天,当所有的厂商都陷入了增长性难题的时候,创建新的品类与子品类来规避原有市场竞争困境与风险是一种正确的策略。所以,可折叠手机的点子一出,三星便走在了绝大多数友商的前面。
但你注意到了吗,在这场柔性屏的竞争中,苹果似乎缺席了。
显然苹果比任何人都不想友商们发展出全新的手机品类,但不管怎么说,苹果在柔性屏的竞争当中存在感太低了。
作为直板触屏手机的先行者,苹果收割了智能手机行业绝大部分利润,并且在智能手机一开始就树立了正宗的品牌形象。抬高品牌溢价的同时,苹果自然更希望智能手机行业趋向稳定不变。但苹果对于柔性屏的低欲望不仅在于保守自己的领先地位,而且柔性屏风险太高。
诚然可折叠手机看似炫酷,但在用户体验上必然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考虑成本、可靠性、供应链元器件量产情况、市场接受程度等方面。而如果首发者能印证需求存在,就能更及时的提前布局技术专利与产品设计,后来者即便切入市场抢占成熟阶段的市场用户,虽然在市场反应速度与口碑上有所失分,但相对风险更小,况且苹果擅长以整合创新的姿态跟进逐渐成熟的产品市场。
所以在柔性屏这条赛道上,更像是智能手机时代的后来者们弯道超车的险路。对于厂商们来说,可折叠手机一旦卡准了需求,往往就帮助行业打开了下一个止跌反弹的新通路,也有了在智能手机的下一世代争先的资格。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责任编辑:鲍一凡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