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PD-1/L1密集获批 创新药企面临“价格战”高压

国产PD-1/L1密集获批 创新药企面临“价格战”高压
2019年01月04日 02:21 21世纪经济报道

“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国产PD-1/L1密集获批 创新药企面临“价格战”高压

  本报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创新药的赛道上,国产药企一直紧追不舍,也极大程度上对进口药企价格起到牵引作用。

  2018年6月和7月,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简称“O药”)以及默沙东的Keytruda(“K药”)以“全球最低价”进入中国。100mg/4ml规格的Keytruda中国定价为17918元,接近于美国市场的一半;100mg/10ml 规格的Opdivo建议零售价为9260元(40mg/4ml 为4591元),以此计算,60kg体重的患者一个月需要36884元。

  2018年年底,国产PD-1相继正式加入“战局”。

  除了2018年12月17日首个获批的国产PD-1君实生物的拓益(特瑞普利单抗),信达生物研发生产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也于12月28日获批。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企业也在排队等待审批中,国产PD-1/L1将相继密集进入市场,实际定价成为关注焦点。此外,还有多家企业的PD-1项目正在研发之中。12月26日,阿斯利康Durvalumab(Imfinzi)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承办,PD-L1单抗产品也上市在即。

  2018年12月30日,拓益上市会上,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对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记者表示:“拓益的具体定价还在跟政府和专家商讨之中,对标默沙东的Keytruda约40万/年的费用,拓益定价约为K药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无论是从慈善的角度,还是药物可及性的角度,我们一定也会有慈善赠药计划。”

  而根据此前特瑞普利单抗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疗效对比O药K药也毫不逊色。治疗既往接受全身系统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17.3%,疾病控制率达57.5%,1年生存率达69.3%。

  国产PD-1最快2月底入市

  “拓益12月17日上市,按照现行法规12月18日开始生产的产品才可以商业使用。从生产到质控,大概两个月时间,意味最快大概2月底到3月能够正式面市。一般来说要提前三个月备货,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三个月打算,包括以后的生产计划也要根据市场反馈预计下面3到6个月用量,我们根据这个来进行排查。”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冯辉对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记者说道。

  而针对未来多个国产品牌PD-1/L1进入市场之后的竞争局面,他表示:“从短期来看,先发具有独特优势。第二,适应症都有区别。所以从短期来看,我们认为产品其实没有直接竞争,因为有三家,如果恒瑞跟百济2019年陆续获批的话,包括信达在内都是淋巴瘤,血液瘤领域。对比其他几家,君实的拓益是黑色素瘤,而此前的K药是黑色素瘤,O药是肺癌。无论从医生推广,还是适应症,医保覆盖的角度,均不是完全直接竞争。”

  而对于接下来企业发展策略,冯辉表示,2019年以后,君实生物会布局更多适应症,申报鼻咽癌、尿路上皮癌等病种。拓益目前已取得FDA的IND批准,并在美国进行Ⅰ期临床试验。预计2019年下半年,君实生物将开展旨在获得额外海外监管许可的全球大规模关键临床试验。特瑞普利单抗的获批上市只是君实生物的第一个产品,未来,君实生物将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疏松、心血管、偏头痛等领域继续深入。

  “根据病患人数来说,黑色素瘤大概是一两万人,鼻咽癌可能大概是六万到十万之间,尿路上皮癌大概十几万,加在一起将近二十万。三年以后将依靠大的适应症,现在陆陆续续启动肺癌、食管癌、肝癌等领域研究。短期来看每个公司的策略不一样,君实是先把这三个大家不太关注的适应症做下来。”冯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到,“从中期来看,通过增加适应症,把适应症从一两万人做到一二十万人,同时把产能扩大到依靠临港的两万四千升的产能,完成这三年内的目标。而长期来看,三年以外,过了2020年,大适应症将成为关注重点,涉及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8年11月21日,深圳人社局发布了《2018年增补遴选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其中,K药(Keytruda)、阿来替尼、奥拉帕利等2018年刚刚上市的重磅抗癌药赫然在列。这也是K药首次进入城市级的医保目录,限用于经一线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解决了病患的“燃眉之急”。PD-1/L1尽管市场空间较大,参考同一靶点最先上市的3家企业就能让市场饱和的经济规律,抢占地方医保市场对国产药企带来新一轮挑战和机遇。

  “价格战”引发产能竞争

  在PD-1/L1领域,跨国药企和本土药企的“价格战”其实是产品质量、适应症的全面竞争。

  “短期内各家都以拓展适应症为主,国内的头四家企业都有一席之地,但长期来看,比拼的还是疗效和产能。”君实生物副总经理姚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目前,君实生物拥有上海和苏州两个生产基地,其中上海临港基地还在建设当中。到2019年,会完成12000升的生产线,2020年达到24000升,预计整体可供至少15万人所需。”

  成本优势将直接体现在价格上。PD-1/L1领域未来的价格竞争已成大势所趋,相关企业面对的成本压力都不会小。不论是默沙东、施贵宝还是阿斯利康和国内的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都会面临价格下行压力,成本控制、发酵规模成为价格战背后的制胜法则。

  众多PD-1/L1产品相继密集获批,君实生物具备一定首发上市优势,抢占定价先机。据此前君实生物招股说明书披露,JS001(特瑞普利单抗)在200L生物反应器的发酵规模上表达产量可以达到7.5g/L,而业内对于成本控制与上市定价之间的关系,显然有更加直接的行业预期。

  “K药初期发酵规模是1g/L,现在技术更成熟,可以做到2g/L,君实生物的发酵规模和K药2g/L的发酵规模相比较,的确存在成本优势。”姚盛进一步介绍,考虑到产能和质量的平衡,君实现在的生产平台系统发酵规模控制在6g/L,这一发酵规模在国内处在较高水平。

  而根据此前业内人士的分析,在PD-1/L1研发企业中,现在大部分本土药企的发酵规模和进口药企接近,价格要降到1/5~1/10的可能性极小。发酵规模一定会影响成本,如果发酵规模能够做到10g/L~20g/L,成本价格权宜之下,国产PD-1/L1的价格定到1/5~1/10才真正有可能。发酵规模越大,对生产的要求越高。

  跨国药企和本土药企围绕产品质量、适应症、价格的全维度竞争已经打响。对于众多依旧还在布局PD-1/L1研发,等待产品上市的创新药企业来说,巨大研发投入是否能够换来市场价值转化,PD-1/L1的市场红利期还能维持多久?这需要市场来回答。

责任编辑:李锋

君实生物 适应症 价格战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10 宁波水表 603700 --
  • 01-09 青岛港 601298 --
  • 01-08 华林证券 002945 3.62
  • 01-04 苏州龙杰 603332 19.44
  • 01-04 青岛银行 002948 4.5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