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30载:做好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助推器”

砥砺30载:做好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助推器”
2018年11月21日 06:29 新浪财经综合

“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砥砺30载:做好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助推器” 访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王炯  

  金融时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次年,中信集团(原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和批准,由荣毅仁先生亲手创办。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中信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承载着经济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使命,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国有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业务涉及金融、资源能源、制造、工程承包、房地产和其他领域。

  1988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海公司(中信兴业前身)以及中信实业银行(中信银行前身)上海分行正式开业,标志着中信集团正式进驻上海。这片广袤的天地、这片开发开放的热土,为中信集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中信集团“金融加实业”的经营优势和国际化视野,也为上海的经济腾飞增添了助力。

  那么,在中信集团的发展历程中,进驻上海这一步究竟有何意义?在推动上海实现经济外向型目标的转型过程中,中信集团如何发挥作用?带着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对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王炯进行了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中信集团进驻上海30周年,在这一历史时刻回顾过往,您如何看待和评价中信集团在上海的发展之路?

  王炯:中信集团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和支持下,由荣毅仁同志于1979年创办的。可以说,中信集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信集团。在改革开放初期,中信在引进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认为,历史选择了中信,中信没有辜负历史。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重镇,也是中信集团业务布局的重点区域。30年来,中信集团尽心竭力为上海发展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有针对性地投资一些重大项目,为上海经济发展、浦东开发开放和金融中心建设,认真工作、努力奋斗、多作贡献。在此过程中,中信集团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在上海的30年,中信集团涉足领域遍布金融、产业、服务业以及消费领域,用实际行动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比如,中信银行上海分行30年来在上海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万亿元,同时上缴税收近70亿元;中信证券为上海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合计超过1000亿元;中信信托在上海设立信托项目总规模接近1700亿元;中信在房地产开发方面的总面积近500万平方米。

  《金融时报》记者:中信集团在上海的30年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您能否分享一二,结合您的亲身经历谈谈您的感悟?

  王炯:中信在上海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创造了国内新的商业模式,还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比如,1993年,中信泰富和上海隧道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参与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桥两隧”,即上海的杨浦、徐浦和南浦大桥以及延安东路隧道和打浦路隧道。这些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典型的BOT模式,就是以城市的基础设施去引进外部资本投资,通过基础设施的经营让投资者获得一定收益。这种模式当时在国内很有创新意义,为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开发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案例和经验。

  比如证券领域,中信证券的前身是中信上海信托投资公司。1991年,中信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批会员,有3个营业部,中信证券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

  再比如房地产领域,中信参与的旧城改造、青浦特色小镇和陆家嘴滨江船厂项目开发和改造以及城市综合体建设等,得到了很多业内赞赏,这些都是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

  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发展中也走过一些弯路,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4年,中信上海公司在参与国际期货业务时,在伦敦LME期铜业务上的损失造成了近4000万美元债务、近6000万元人民币债务,而当时中信上海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只有1亿元。

  无论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总结的,都可以在未来的经营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一个上海人,您在中信上海公司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能否谈谈您在上海主持推进大榭岛、成渝高速公路等“一岛三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期间的工作情况?

  王炯:事实上,中信上海公司对这几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在1994年上海公司出了国际期货事件之后,经过3年多调整,重新确立的公司发展战略。

  在投资区域上,我们作了一些论证和分析,首先作出了投资成渝高速公路的决定,以2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重庆成渝高速公路49%的股权。但是,26亿元的投资规模对于当时的中信上海公司来讲,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事实证明,我们从1999年到2010年完成了三条路的投资,成渝路、渝黔路、重庆沿江高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公司本身也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个决定是开发大榭岛。大榭岛是一座面积36平方公里的小岛,也是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荣董事长高瞻远瞩,提议由中信公司对大榭岛进行成片开发,这也是他离开中信公司前做出的最后一项决定。1993年3月,国务院同意中信公司成片开发大榭岛,中信公司设立中信大榭开发公司,这也是我国首个由企业负责开发建设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根据公司安排,由我担任大榭岛开发公司的董事长,当时公司的条件非常艰苦,资金不足。我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大榭岛的规划进行调整,这需要很多资金支持,但那个时候开发公司并没有那么多钱,连请城市规划单位修正设计方案的钱都没有。我们想尽办法,最后请到了上海城市规划院退休的老院长,利用周末时间来为我们调整规划方案,节约每一分钱把事办好。2006年,大榭岛的产业定位逐步清晰,已经建成为国家级的石油能源加工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这对于大榭岛后续开发和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当然,大榭岛的开发建设也离不开宁波市的大力支持。到2012年,我们进行有序退出,让大榭岛回归宁波市。一个开发了20年的岛,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时大榭岛的整体财政收入已经过百亿元,对比1993年的400万元人民币,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双赢合作案例。中信公司的综合实力、发展理念、办事风格和产业导入,与大榭岛的天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有机结合,中信公司与浙江省、宁波市的密切合作,这都是大榭岛这个曾经的小渔村、这座荒岛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是中信集团进驻上海30周年。展望未来,您认为中信上海公司应该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信在上海的发展面临一个相当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中信集团提出了新的使命,就是“做强做优做大,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我认为,这跟上海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所提出的“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以及“四大品牌”的发展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

  上海是中信集团在发展布局中非常重视的一块宝地,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围绕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围绕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皖经济生态圈,在产业、金融、科技、农业、服务等多个领域寻求新的合作机遇,为上海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7 紫金银行 601860 --
  • 11-22 新农股份 002942 14.33
  • 11-21 隆利科技 300752 20.87
  • 11-20 宇晶股份 002943 17.61
  • 11-19 海容冷链 603187 32.2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