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杨望
从出口导向到进出口并重的转变,是中国从贸易大国到经济强国的突破。在当下,扩大进口对于中国来说是居民和企业的福祉,对世界来说更是全球贸易的助推。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这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举措,显示了主动把握经济全球化重要趋势的眼光。
开放是经济全球化亘古不变的命题。进博会无疑释放出了中国在经济发展的下一阶段稳开放的信号,也是中国从出口国向均衡国、经济强国升级的关键转折点。那么开放进口对于居民、企业单位及世界贸易而言究竟有何现实意义?
进博会的选择有何考量?
作为世界出口大国,中国选择在这一时点举办进博会体现了改善出口驱动乏力现状的决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强劲的出口势头,打出了“世界工厂”这一招牌,成为公认的出口大国,并带动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201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7.8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相较于1979年的454亿元有了质的飞跃(如图1)。
但近年来,净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拉力相对不足。自2009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为负起,持续处于低位(如图2),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2018前三季度贡献率为负9.8%,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这一渠道正逐步收紧。
在出口驱动因素乏力这一背景下,通过深入解读当前进出口结构及变化趋势,了解扩大进口、对外开放如何切实影响居民生活水平、企业营商环境及世界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出口国别集中,高新技术产品增多
从2000年起,中国一半以上的出口集中于发达国家,其中美、欧、日占主导地位(如图3)。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8年9月,中国对美、欧、日的出口份额总计为43%。
然而,对少数国家的集中依赖降低了对外出口抵抗风险的能力。如图3,2007年起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对美出口贸易被欧洲大幅反超,对总量的滞后效应在两年后开始显现,表现为2009年的出口总额不升反降。2012年欧债危机爆发后,对欧出口下降,对外出口增长显著放缓。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从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步转向高新技术型为主。据海关总署数据,2003年高新技术出口首次超过劳动密集型,且在2004年达到出口总额的30%。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持续维持高位,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下降到5%左右也趋于平稳(如图4)。
出口产品倾重于高附加值的结构决定了输出国的选择相对有限,通常围绕消费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而这一国别构成又难以规避因输出国产生危机的连带风险。因此不论从经济刺激层面还是风险控制层面来看,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亟待改变。
进口基础原料减少,高端消费品增加
如图5,受基建及房地产投资产业下行的影响,2010年代表产品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开始呈现下跌趋势,与此同时,以坚果、医疗等为代表的高端消费品进口增速较快,凸显出国内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服务贸易逆差,服务供给存在增长空间
如图6,从总体规模上看,中国进出口总额呈现急速增长的趋势,但同时也要看到,贸易顺差逐年扩大,进出口结构稍显失衡。
聚焦消费端,在服务贸易层面上,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6991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与总贸易状况相反,服务贸易处于逆差阶段,且近年来差距也逐步扩大(如图7)。2017年仅旅行(境外旅游、医疗、留学)逆差额就达到了14595亿元。这反映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国内产业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错配,服务业供给不足,进口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渠道。
扩大进口是我国稳开放的试金石
以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刺激乏力且存在系统性风险,进口端产品结构的转变与服务贸易逆差现状预示着产业与消费双升级的趋势,进出口结构的改善成为迎合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
扩大进口促进消费升级
扩大进口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作用在消费端。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在历史经验中,进口与消费往往呈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
从世界经验来看,消费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动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提高国民幸福感的必经途径。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保持在70%以上,几年来甚至超过80%(如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然发生变化,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如图9),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内生动力。
从国内历史经验来看,历次消费升级与扩大进口关系紧密。消费升级包括规模的扩张与结构的演进,与国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历的四次消费升级,其背后都有开放进口的推动作用(如表1)。
究其内因,扩大进口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效引导消费升级。其一,丰富消费清单满足多元化需求。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提升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扩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降低成本,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而提升消费者效用,扩大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有效补充。
其二,利用后发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先进产品的引进天然具有正面的技术外溢效应,通过学习参考降低产业升级门槛和研发风险成本。
其三,加剧市场竞争激发研发创新。进口商品的涌入在短期内给国内厂商带来较大压力,但长期会形成“倒逼效应”,通过提高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在供给端实现优化商品质量的目标。
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需求旺盛,据商务部《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以上的消费者在购买进口商品上的支出超过总支出30%。对于消费端而言,扩大进口对于填补现有需求空缺的意义是显然的。
扩大进口提升企业效率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中国制造”背后的中国制造业实际上大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仅能获取所在价值链上附加值的小部分。美联储经济学家Galina Hale曾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美国消费者每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上消费1美元,就有平均55美分流向了本土的服务业,在服装和鞋等劳动力密集型的商品上,这一比例上升至61%。
利用WTO与OECD联合推出的附加值贸易测算法对各国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附加值进行测算。如图12所示,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附加值对比中存在极大劣势,仅超过印度。
扩大进口给企业带来迈向价值链更高位置的机会。首先,进口可以带动比进口商品附加值更高的服务业的发展。另外,批发零售相对于加工制造而言,在全球价值链属于高附加值的领域,进口非技术产品将给企业带来远超过制造环节的利润。
再者,扩大进口在技术和设备层面也对中国企业进军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提供支持。更多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入国内是提高实体经济水平的需求、是产业革新的需求,也是提升社会整体生产率的需求。
扩大进口激发贸易活力
2018年,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大,贸易增长环比出现明显下降。如图13,相较于2017全球贸易增长率4.7%,2018年第二季度情况不佳,出现负增长及区域性不均衡。
在全球贸易增长脆弱性上升的当下,急需新动力的注入和潜力市场的挖掘,而中国的到来可以说是全球贸易困局的曙光。中国市场扩大进口意味着扩大对外需求,对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2014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来,其落实性正逐步下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行动主义抬头,对全球贸易的良性发展具有不低的破坏力。建立全球产业链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现实体现,也是全球贸易扩大、世界经济增长的根基。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的发言,预计未来15年内,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5万亿美元,与2017年全球商品进口总额17万亿美元、服务5万亿美元相比是飞跃式的进展,中国市场规模潜力的释放将为疲软的全球贸易提供新的机遇。
扩大进口意味着从贸易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中,出口为主的战略指导了长时间的对外贸易实践。经验表明,出口大国是一般意义的贸易大国,但加工制造的出口对提升全球贸易话语权的作用有限。
进口大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这将极大提升本国企业在贸易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同时,进口意味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完善,也推动了金融、航运、保险、信息等服务业的发展。消费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具有天然的需求推动优势,中国凭借巨大的进口量可以扩大世界对中国的依赖,从而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世界产业分工体系,是介入并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的巨大契机。
从出口导向到进出口并重的转变,是中国从贸易大国到经济强国的突破。在当下,扩大进口对于中国来说是居民和企业的福祉,对世界来说更是全球贸易的助推。
在面对外部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外开放的质疑,主动求变时候中国对世界的回应,也体现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大国担当。
(本文作者介绍: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鑫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