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关注贵州掀起数字热:大数据已成中国新金矿

德媒关注贵州掀起数字热:大数据已成中国新金矿
2018年11月17日 00:11 参考消息

“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德媒关注贵州掀起“数字热”:大数据已成中国“新金矿”

  参考消息网11月17日报道 德媒称,从统计数字看,贵州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然而中国正以创纪录速度将这个省份引向未来:贵州将成为亚洲数据和在线中心。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1月10日报道,中国的新金矿叫做大数据,从苹果和支付宝到华为和微软,全球几乎所有重要的互联网和电脑巨头都投入巨资,德国记者采访了贵州,亲历了“采金热2.0”。

  贵州省会贵阳郊区的一个车间是温义道(音)的工作场所,4张大桌上,工具、电脑集成电路板、线缆、盒子——还有十几个无人机,满满当当。

  32岁的温义道举起一架无人机,指着无人机的底部说道:“……这里是一个五屏相机,这种五屏相机目前是全国最小的,这种相机在市场上看到的一般都有1.5公斤到2.5公斤,而我们的这个470克都不到。”

  温义道在一家技术公司做事,该公司不仅开发高技术无人机,而且也依据图片、视频和无人机实地数据制作出高精数字地图。

  贵州省政府大数据专员王强(音)指出:“大数据产业将成为贵州经济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数据这个观念和概念已经深入到了贵州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理念之中、脑海之中 。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在贵州,一个乡村的村委会主任、村干部给你说大数据,他可以非常自由地、随意地说大数据,这一点都不奇怪。”

  报道称,在线和大数据产业给贵州省带来的增长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大数据结构转型已给这个3600万人省份带来一种变化:以前,毕业后,这里的年轻人常会前往中国的其他地方,以找到好的就业机会。如今,很多人留在了贵州。

  24岁的李佳青(音)是本地人,来自贵阳,在这里上过大学,信息专业,现在她在易鲸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个大办公室里工作。

  她说:“我念大二的时候,我的师姐师兄们毕业后要找工作的话,都只能去北上广这样的一些城市,还有大数据开发这方面的公司,而在我们毕业的时候,由于贵州大力推广大数据,我们在家就可以找到工作,离家很近,很方便。 ”

  【延伸阅读】智能科技助中国缩小数字鸿沟 “互联网+”普及脱网人群

  参考消息网9月5日报道 港媒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有8.02亿网民。虽然这使得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占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14亿人口中仍有数亿人处于脱网状态,他们置身于一个日益重要的信息和娱乐来源圈子之外。政府和企业曾试图通过建设卫星移动网络、提高学校的宽带速度以及将农村地区纳入政府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计划来缩小这一鸿沟。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日报道,来自中国北方农村的郄素琴(音)已经决定不学习使用手机了。

  这位现年69岁、来自河北省保定市的家庭主妇说,除了做家务和在电视上追肥皂剧,她根本没有空闲时间。

  但是,郄素琴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她不怎么识字。

  她说:“我只上了两年小学,然后就辍学在家务农了。”

  相反,她依靠丈夫、72岁的李大銮(音)——一位热忱的社交媒体用户——来获取有关他们生活在中国其他地方的家人的消息和近况。

  报道称,李大銮和郄素琴分别位于中国数字鸿沟的两端。

  报道认为,鸿沟最大的障碍之一是不识字,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

  但报道称,技术也在帮助一些人克服缺乏正规教育的劣势,成为数字革命的一部分。

  报道表示,尽管超过40%的中国人生活在城市以外,但农村网民只占中国网民总数的26%。差距依然存在。

  CNNIC说,在不使用互联网的受访者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把拼音等文化水平限制列为不上网的一个原因。

  报道称,除需要看懂汉字外,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需要懂汉语拼音——它是一种在上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汉字注音系统。

  报道称,如今,拼音是孩子们在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就要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对于在拼音成为一项必修科目之前上学的许多老年人来说,它很陌生。

  报道指出,对于不懂拼音的人来说,还有其他选择,包括使用更大的触摸屏设备,让使用者可以用笔或手指在屏幕上画出汉字。

  这为现年75岁、来自广东省信宜市的李洁华(音)开启了网络世界。她从去年开始使用iPad。

  虽然李洁华只接受过3年的正式教育,而且讲粤语而不是普通话,但她很快在孙女的帮助下学会了在iPad上使用这种手写输入工具,现在用它来检索文章和追踪新闻。

  她在提到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之一时说:“我喜欢看微信公众号,浏览它们以获取新闻。微信让打发时间变得更容易。”

  但是,据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全球数字文化助理教授埃莉萨·奥雷利亚说,这种方法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即便是对那些识字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曾对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过研究的奥德利亚说:“如果你在上学的时候学习汉字,但在十五六岁时停止学习并且从不写作,那么你就会回到被动接受汉字知识的方式——你可以阅读它们,但不会书写。”

  报道称,这就是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像迅飞的iFLY输入法这样的应用可以识别普通话以及中国的若干种主要方言并将其转换为文字。

  许多中国新闻应用也提供音频功能,可以对当天的主要新闻进行语音播报。

  奥德利亚说:“现在互联网有一整个分支不通过文本方式运作。”

  牛津互联网研究院博士生严璞(音)说:“在没有受过更高层次教育的情况下也能从互联网中受益,这非常令人兴奋。这些趋势意味着(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活方式差距在缩小。”

  【延伸阅读】港媒:智能科技帮助中国老年人成为数字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消息网9月4日报道 港媒称,智能技术正在帮助中国一些人克服缺乏正规教育的劣势,成为数字时代的一分子。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日报道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有8.02亿网民。虽然这使得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占到全世界的1/4,但同时也意味着该国14亿人口中仍有数亿人处于脱网状态,他们置身于一个日益重要的信息和娱乐来源圈子之外。

  报道称,最大的障碍之一是不识字,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

  不过,技术也在帮助一些人克服缺乏正规教育的劣势,成为数字时代的一分子。

  CNNIC说,在不使用互联网的受访者中,有近1/3的人把受教育程度低列为不上网的一个原因。

  报道称,除需要看懂汉字外,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需要懂汉语拼音——它是一种在上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汉字拉丁化注音系统。

  拼音对于向手机和电脑中输入汉字至关重要,用户可以先输入一个汉字的拼音,然后再从一系列汉字中进行选择。这意味着电脑用户不仅要具备汉语读写能力,而且要能利用字母表找到汉字。

  《十亿个声音:中国对一种共同语言的搜寻》一书的作者莫大伟说:“当计算机首次进入中国时……它们都被设定为适应字母表的形式。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使用汉语拼音,或者使用不同种类的罗马拼音。”

  报道称,如今,拼音是孩子们在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就要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对于在拼音成为一项必修科目之前上学的许多老年人来说,它很陌生。

  报道称,对于不懂拼音的人来说,还有其他选择,包括使用更大的触摸屏设备,让使用者可以用笔或手指在屏幕上画出汉字。

  这为现年75岁、来自广东省信宜市的李洁华开启了网络世界。她从去年开始使用iPad。

  报道称,虽然李洁华只接受过三年的正式教育,而且讲粤语、而不是普通话,但她很快在孙女的帮助下学会了在iPad上使用这种手写输入工具,现在用它来检索文章和追踪新闻。

  她在提到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网站之一时说:“我有点八卦,我喜欢看微信订阅号,浏览它们以获取新闻,然后让(丈夫)和我一起读。微信让打发时间变得更容易。”

  但是,据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全球数字文化助理教授埃莉萨·奥雷利亚说,这种方法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即便是对那些识字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曾对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过研究的奥德利亚说:“如果你在上学的时候学习汉字,但在15岁或16岁时停止学习并且从不写作,那么你就会回到被动接受汉字知识的方式——你可以阅读它们,但不会书写。”

  报道称,这就是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像迅飞的iFLY输入法这样的应用可以识别普通话以及中国的若干种主要方言并将其转换为文字。

  报道注意到,许多中国新闻应用也提供音频功能,可以对当天的主要新闻进行语音播报。

  此外,微信上的消息输入应用也允许用户把语音和视频信息转换为文字,就和他们录入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

  奥德利亚说:“现在互联网有一整个分支不通过文本方式运作。”

  报道称,前述来自广东的iPad用户李洁华说,视频信息和语音通话帮助她与她所在小城市以外的家人进行联系。

  李说:“这就好像我亲眼见到了所有人,而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比一个电话好多了。”

  但是奥德利亚警告说,这些技术补救措施并不意味着识字“问题得到了解决”。

  她说,随着更多的社会服务部门开通线上服务,存在把可能会使用互联网、但不具备全面识字能力的人落在后面的风险。

  报道称,牛津互联网研究院博士生严璞(音)对此表示赞同。她说,决策者应该教育人们如何最好地利用这项技术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梳理。

  但是,严璞对这项技术——以及更多教育——能给农村地区带来的益处持乐观态度。

  她说:“在没有受过更高层次教育的情况下也能从互联网中受益,这非常令人兴奋。这些趋势意味着(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活方式差距在缩小。”(编译/冯雪)

  【延伸阅读】美媒:中国人看手机电脑时间超过看电视 数字视频成“推手”

  参考消息网4月21日报道 美媒称,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人花在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上的时间超过看电视的时间。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4月19日报道,根据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公司对中国媒体使用情况的预测,中国成年人每天花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将平均为两小时39分钟,看电视的时间为两小时32分钟。

  报道称,人们花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今年预计将占每日总媒体时间的40%以上,超过2017年的数据11%。与此同时,电视使用所占比例将不到40%,较前一年下降2%。

  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公司称,数字视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是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力。到2020年,中国成年人预计将花费近三分之一的每日数字生活时间来观看数字视频。各大本土科技巨头都推出了包含原创内容的视频服务。

  报道称,与此同时,中国新兴的视频应用程序引起了国内科技巨头的兴趣,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公司的预测负责人谢琳·舒姆说:“观众越来越多地在提供更多样内容并允许点播的平台上观看数字视频。”

  舒姆说:“更快的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消费者能够在其他日常活动间隙观看或发布视频。”

  报道称,各种金融科技平台也促使中国消费者在手机上花费更多时间。随着消费者减少现金使用,移动支付在亚洲更加普及。(编译/李莎)

一位女士在公交车上使用手机。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一位女士在公交车上使用手机。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延伸阅读】英媒称中美展开数字技术争霸战 中国拥有“规模”优势

  参考消息网3月17日报道 英媒称,“加州苹果公司设计,中国组装。”这句话在过去十年一直刻在iPhone手机背面,最直观地反映着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在技术领域达成的协议:美国提供智慧,中国提供劳动。然而,时过境迁。中国的世界级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市值都达到了5000亿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6.3元——本网注),可以与美国的脸书公司一争高下。

  据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3月15日报道,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网络支付市场,正在向全世界出口设备,中国拥有全世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量子计算研究中心,正在开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到2020年将向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发起挑战。

  中国的人工智能(AI)科学家人数在全世界数一数二。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超过8亿人,人数多于任何其他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拥有更多可用于发展AI的数据。

  报道称,问题在于美国如何应对。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应当牢记美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成功的原因。当时为了在太空和武器领域超越苏联,美国政府出台计划,刺激对于教育、科研和多种技术工程的投资。这最终导致了硅谷的崛起。硅谷倡导的是自由探索、积极竞争和健康的资本激励。在这期间,美国还实行了欢迎全世界人才的移民制度。在“卫星时刻”过去60年后,美国现在同样需要在推进一项国家计划时实现公共投资与私人企业的结合。

  报道鼓吹称,另一方面,面对中国可能带来的数字竞争,美国应升级国家安全防御措施。政府应扩大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加强对AI领域的外国投资和并购交易的审查。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15日报道,美国在AI领域的霸主地位第一次遭遇严峻挑战。当前的AI热潮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中国异军突起成为全球舞台上一股重要力量。

  报道称,衡量一国科技实力最简单有效的一个方法是,看看这个国家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美国人工智能促进会年会是AI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在1980年该年会首次召开时,美国占有绝对优势,没有任何论文来自中国,欧洲人的参与也不多。

  报道称,到了1998年,美国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欧洲的地位显著上升。不过,中国提交的论文只有1篇。

  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在2018年2月于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年会上,中国的投稿数远远多于美国(中国1242篇,美国934篇)。更有说服力的是,在被接受的论文数量方面,中国仅比美国少3篇。

  我们难免会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在AI领域正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

  那么,中国为什么突然如此优秀了呢?答案很简单:规模。当前AI热背后的机器学习技术需要大量数据。人脸识别、机器翻译和无人驾驶汽车都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

  报道称,中国市场在人口规模上大于美国或欧洲,中国的企业在获得数据方面有天然优势。虽然西方普通消费者可能并不熟悉它们的名字,但中国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科技公司在用户数和市值上都已堪称世界巨头。这些公司正在大规模投资AI。

  3月11日,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甘肃赛区)选拔赛在兰州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举行,参赛选手在做赛前准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延伸阅读】西媒看好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 西媒称,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势头不容忽视。中国在全球电子商务中所占比例已达42%,拥有全世界1/3的新技术企业,年均移动支付额是美国的11倍。但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挑战。

  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1月7日报道,毫无疑问,为创新者营造的生态环境,政府的扶持和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都推动了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拥有7.31亿网民,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总和。

  报道称,这些因素都是外界看好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的依据。高盛公司预计,从2016年到2020年,与消费者相关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将从1.9万亿美元(1美元约合6.48元人民币——本网注)增长到4.6万亿美元;网络借贷将从1560亿美元提高到7640亿美元;中国的资产管理规模将从8.3万亿美元增长到11.9万亿美元。

  此外,中国正在加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发表的中国人工智能报告显示,根据应用速度的不同,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为中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每年可贡献0.8至1.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谷歌人工智能中国中心刚刚在北京成立,由华人科学家李飞飞负责研究工作。

  即便如此,报道表示,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麦肯锡的最新报告《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所指,美国的数字化程度依然是中国的4.9倍。中国各个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差距较大。

  报道称,中国面对的挑战之一就是填补不同行业之间数字化程度的鸿沟。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数字化的推动力或可转变并创造10%到45%的行业总收入。这将给价值链带来重大改变,同时在就业、消费和社会环境中造成不确定性影响。

  报道认为,中国如果想保障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采取措施遏制住与价值链、就业消费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的风险。中国政府将考虑到迄今为止能够促进数字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实施适宜的政策。

  报道称,在10年前几乎没有人会预料到中国在数字领域能够取得飞速发展。如今,中国的数字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在中国的政策支持下,电子商务企业不但在国内积累了巨大财富,还将触手伸向了国际市场。

  报道表示,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创新技术的未来前景。中国的数字经济依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不平衡的地方。最近5年来,中国政府正在尝试使用行政工具弥补这些缺陷。仅在2017年中国政府就出台了多项互联网管理规范,旨在规范数字市场的发展。在政府干预的同时,还应当建立合法的社会机构,以维护数字市场的良性发展。(编译/刘丽菲)

资料图片:乘客在杭州使用支付宝手机客户端刷二维码乘坐公交车(2017年7月20日摄)。资料图片:乘客在杭州使用支付宝手机客户端刷二维码乘坐公交车(2017年7月20日摄)。

责任编辑:万露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2 新农股份 002942 14.33
  • 11-20 宇晶股份 002943 --
  • 11-19 海容冷链 603187 32.25
  • 11-15 新疆交建 002941 7.18
  • 11-06 中国人保 601319 3.3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