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睡眠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
认识失眠 减少失眠
徐慧芳
晚上很快入睡、一觉睡到天亮,起床后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这大概是所有人的梦想。但现实是,很多人常常晚上头脑异常清醒,躺床上个把小时也无法入睡,辗转反复——这表明成为了一名失眠患者吗?
失眠,其实没那么简单。科学上对其给出了很好的界定——失眠诊断分为主观诊断和客观诊断,其中主观诊断包括:第一,睡眠生理功能障碍(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次入睡);第二,白天头昏、乏力、嗜睡、精神不振等症状都由睡眠障碍干扰所致;第三,仅为睡眠减少而无白天不适(短睡者)不视为失眠。
失眠的客观标准同样有3条,分别为:第一,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第二,睡眠维持障碍:觉醒时间增多(每夜超过30分钟);第三,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小时。
基于以上判断,如果断定自己失眠,已经导致白天昏昏沉沉、工作不振,你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无法快速入睡,出现失眠呢?
与昼夜节律关系密切
研究表明,在大脑内有一个控制睡眠的多巴胺开关。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同时,多巴胺也能促进神经元在电活性和电静息之间转换,这是睡眠需求的功能之一。
多巴胺还可以直接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和释放。褪黑激素是大脑释放的一种化学信息,用来告诉身体其他部位该睡觉了,它主要用来引起嗜睡,诱导机体进入睡眠状态。
而一旦昼夜节律出现紊乱,便有可能出现身体不良应答,导致多巴胺和褪黑激素分泌失调,出现失眠。比如,很多剧迷长期熬夜追剧,很多游戏迷通宵打游戏,由此出现想睡却睡不着的状态。
对此,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睡眠与昼夜规律的论文,揭示了大脑应答睡眠缺失的复杂机制。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健康恶化和大脑认知能力下降。为了揭示缺乏睡眠与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让33名志愿者连续两晚不睡,并在睡眠剥夺和随后的恢复性睡眠中扫描他们的大脑。研究人员对每个志愿者进行了13次大脑扫描,其中12次在睡眠剥夺阶段,1次在恢复性睡眠阶段。随后,他们将扫描数据与褪黑素节律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一些大脑区域的活性遵循24小时节律,另一些大脑区域的活性却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不过,在恢复性睡眠之后,这些区域的活性可以回到睡眠剥夺前的水平。还有一些大脑区域的活性则表现为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此外,扫描大脑的时间对扫描结果具有很大影响。
从人类行为上看,大脑功能同时受到清醒时间和昼夜节律的影响。在睡眠剥夺阶段,大脑性能恶化与清醒时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大脑性能一般在白天保持稳定,在晚上快速恶化,到第二天又稍有改善。如果人类被剥夺了睡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就会降低,而这种分子能够调控大脑中的突触连接,进一步导致神经元脑电活动的混乱,以至于导致新产生的记忆不能得到恰当的处理。
反复觉醒如影随形
对于失眠者来说,除了每天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好久才会入睡外,刚入睡没多久又会觉醒,如此每晚都会反复几次,真是让人烦恼。那么,为何失眠的人会反复觉醒呢?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存在一个“睡眠—觉醒机制”。因此,我们的睡眠—觉醒状态似乎取决于脑脊液中的离子浓度和平衡。其中,钾离子似乎起到关键作用,因为在睡眠—觉醒过渡过程中,这一离子的水平呈快速波动。
事实上,通过改变脑脊液中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和一些离子的浓度可以改善睡眠—觉醒机制。由于这些都是正电荷的离子,当它们在脑脊液与脑细胞之间来回移动时,可以改变细胞的电活动,导致它们极化或是去极化——当神经元发生去极化时,细胞将变得易兴奋、警觉和清醒。
已有研究表明,军舰鸟只需要短暂的睡眠时间,有时甚至会一边飞行一边睡眠,即使如此,持续几周,也丝毫不会影响它们的正常捕食活动。
不过,对于“为什么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睡眠不足就会痛苦不已,而鸟类却可以适应相对短得多的睡眠”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可以解答。不过我们可以相信,随着对于人类睡眠问题的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终究会得到解答,失眠也一定会被治愈。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文授权转载自科学大院(微信号:kexuedayuan),略有删改,特此鸣谢。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